品味大自然的语言

2015-05-25 08:41周章轼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5年4期
关键词:表义斑羚气味

人类是高等灵长类动物,语言是人类独有的标志,是社会文明的符号。那么大自然有没有语言呢?也许你会说,也许有吧,比如“鹦鹉学舌”。其实,大自然也是有语言的,且丰富多彩。现借“语言”这扇窗,一窥大自然之奥秘,领略大自然之珍奇,尝试把大自然语言与人类语言沟通交流,从而增强我们语言功力。

大自然的口头语言

大自然的口头语言多由动物发出。春天,布谷鸟鸣叫“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催人农忙。南方鹌鹑啼叫“豌豆八角”——告诉你蚕豆成熟。夏夜里“听取蛙声一片”——那是青蛙晚会大合唱。秋阳里,蟋蟀低吟——那是昆虫独自吟。冬天雪原:狼嗷虎啸——为争食向对手发出挑战。

山谷中的林涛吼,田野里树叶飒飒响——前者是雄壮的示威,后者是小家碧玉的私语。至于稻麦、甘蔗拔节生长的声音,专注的科学家兴许能听到。雷声轰鸣——是告诉人类、万物,暴风雨来临了。要是没有大自然的口头语言,自然界将是一片死寂,那将是怎样的可怕?

大自然的书面语言

渺渺地平线,桃红柳绿,衰草连天,变换出现,那是传递季节信息的彩色语言,表明春光和秋色的轮回。“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分明写着暑热正盛;“风雪载途”“屋檐悬冰”是寒冬的写意文字。打开树干,那一圈圈的年轮明确告诉你这棵树的年龄。

浩浩天宇里,也印着大自然的语言,看那群飞的大雁,以整齐的飞翔在蓝天上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排成“人”字,两个独体字分明在昭示它们的组织纪律性和利用气流飞翔的聪明劲,婉转地告诉世界:我们南迁了,明年春天回见。同样是七彩长虹,有时在东边,有时在西边,这图画语言的意思是“东虹轰隆西虹雨”,向地球人预报天气。日、月带晕而成的象形字,其意思则是“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这预报语言的准度,八九不离十呢。

大自然的动态语言

大自然的动态语言各式各样,不一而足。夏季里,一时间接连看到蜻蜓低飞、蚂蚁搬家、狗吐舌头,这一组动态告诉人们暴雨即将来临。至于鱼儿跃出水面、老鼠纷繁搬家、鸡婆突然躁动的动态同时出现,这是地震前的危险信号。红鱼溯游而上,途中高高跃起跳过瀑布的雄姿,写着坚毅。“山雨欲来风满楼”、“吹面不寒杨柳风”,已是把大自然的动态语言转化为人类语言,凝聚成脍炙人口的诗篇。

大自然的气味语言

语言一般不是诉诸视觉,就是诉诸听觉,大自然无奇不有,它还有一种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语言,只是凭嗅觉才能感觉到。

盲者行走中,忽然闻到花的芬芳、蜜的甜畅,就知道走进了花圃、森林。非洲草原,迁徙大军中被冲散的角马母子,凭着双方独特的气味重又相聚。狮子老虎一旦确立了自己的领地,往往在边界处,抛撒尿液,宣示领地权,提醒来犯者不得进入。更有一些小动物以气味为武器,关键时刻,紧急释放,将敌人熏走。

人类巧用动物阅读气味语言的能力,把警犬训练成嗅觉破案的高手,唱响一曲曲反贩毒、反偷窃、反偷渡的凯歌。

大自然的场面语言

大自然中的某些事物(个体、群体),无意之中形成某种场景、画面,人类将其捕捉住,注入主观意识,可达意传情。

静态的场面语言。“雪融冰消的一九五三年的一天。海水映浪,映上晴窗。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见李四光”。“中南海上,轻尘不飞,勤政殿前,纤萝不动”。映衬出当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烘染出双方凝神静听,专注肃穆的氛围。

动态的场面语言。斑羚飞渡,母斑羚以脊背为梯,助小斑羚飞跃绝壁,而自己殒命悬崖的场面,令人唏嘘!

反常的场面语言。六月飞雪,这是窦娥冤案的庄严昭示。

大自然的语言与人类的语言,表义性质基本相同,但表象与成因不同。前者形象性强,是纯天然、纯客观的存在,表义功能有限;后者形象性、抽象性兼有,是人类主观意识的智慧结晶,表义功能强。二者交汇融合,天人合一,能为我所用,促进语言艺术的进步与繁荣。一千多年前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将人类语言、大自然语言巧妙地融为一艺术整体,为后人树起了语言运用的丰碑。努力吧,我们!

周章轼,著名语文教育家,著有《徜徉在语文世界里》等。endprint

猜你喜欢
表义斑羚气味
一例死亡野生斑羚的组织病理诊断分析
汉语借形表义词论析
爱是永恒的主题——读《斑羚飞渡》有感
气味来破案
这个“气味”不简单
《斑羚飞渡》“飞”出了什么?
也谈文字的本质及相关问题
偏旁的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