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投行的关键词是“基础设施”

2015-05-25 13:25周鑫宇
世界知识 2015年9期
关键词:亚投行投行援助

周鑫宇

“亚投行”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简称。三个字的简称,似乎正好对应着国内外关于亚投行的三大舆论焦点:国家、投资、机制。“国家”代表着热火朝天的地缘政治解读,即哪些国家参与、哪些国家观望、哪些国家抵制,背后体现了什么样的大国博弈、尤其是中美博弈;“投资”是经济性解读,即亚投行的经济前景,包括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投资热点国家、投资风险、投资竞争等。机制是指亚投行的运作方式,比如谁当行长、总部在哪儿、决策程序、否决权问题等。这些讨论当然不无裨益,但由于西方掌握着国际舆论话语权,所以讨论的主题必然都会“跑偏”,几乎全部指向一个影影绰绰的影子:中国来了,正在争夺世界权力。

其实,亚投行被省去的四个字“基础设施”才是关键所在。基础设施建设是真正能体现习近平所说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外交的关键之一,也是向世界解释中国意图、力量和贡献的重点。如果说西方媒体是故意“跑偏”,我们的媒体则是大意失焦。基础设施这个关键词,不但在我们自己的中文简称中消失了,在关于亚投行的探讨中也逐渐被边缘化。这是很吊诡的一件事。中国媒体既然要塑造中国的软实力,就应该认识到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将中国软硬实力结合的特殊优势。

一是体现出中国的发展理念。“要想富,先修路”,这在中国是深入人心的观念。但我们要知道,很多国家跟我们看法不同。比如,西方的主流观念是“要想富,先民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美国为了和苏联在第三世界争夺地盘,掀起了对外发展援助和价值输出的高潮。而西方发展主义理论普遍把政治民主化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腾飞的前提,为此在非洲等地推动了广泛的政治实验。苏联解体以后,在东欧国家又掀起了一波民主化的高潮。然而,西方的政治实验,大多数都没有实现当地的经济发展,甚至把一些发展中国家害苦了,到现在还处在迷茫和徘徊之中。拉美许多国家曾实行“进口替代”政策,最后证明也不成功。中国实现的经济奇迹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可以说,今天世界上的头号“中国之问”就是:“中国的发展经验是什么?可以在别的国家复制吗?”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发展经验的一部分,亚投行的任务,不是要向别的国家灌输“中国模式”,而是利用经济手段和本着自愿合作的原则,为一些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与亚投行进行合作的很多国家,都会面临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选举政治、人权、保护主义等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其中涉及的政策选择,实际上关系到在发展战略和发展理念上的政治抉择。而亚投行高举“基础设施”的大旗,代表的是中国理念。设想,如果未来某些与亚投行进行合作的国家受益于基础设施建设,他们所取得的成功让他们立刻想到“中国经验”,“亚投行”不就成为中国软实力输出的一种具体体现了吗?

二是体现出中国的良性实力。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力量如何体现、如何使用,是世界关注的另一大问题。很多西方媒体有意夸大中国的军事力量增长,抹黑中国在海外的经济活动,试图把中国的力量单纯军事化、政治化,暗示中国的崛起将挑战国际秩序、威胁世界和平。由于话语权的缺失,中国目前在这些话题上尚且只有招架、辩解之功。亚投行实际上对中国实力提出了一种新解读。中国超强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多快好省”,对援助他国发展、创造当地就业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是中国目前最值得关注的一种良性实力。亚投行的投资,背后支撑的不是美国式的政治霸权和金融实力,而是全世界信赖的“中国建造”。如果不提基础设施建设,亚投行就等于丢掉了最大品牌。

最后是中国的责任担当。亚投行具体将如何运作目前尚未公布,但体现“正确义利观”、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是应有之义。世界各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内容和形式不尽相同,而中国做的最多、最有经验的是基础设施建设援助。目前中国在海外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修桥修路,很多都是“做好事不留名”。亚投行的成立,可以为中国的基础设施援助找到了一个统一的品牌。未来发展中国家的建设如果受益于亚投行,他们就能立刻将亚投行和“中国援助”联系起来。

总之,基础设施建设集中体现了亚投行的战略意义。笔者认为,如果将“亚投行”的简称改为“亚基行”未尝不可。可惜一种称谓一旦约定俗成,想要更改非常困难。不管名字能不能改,媒体的引导却不可再忽视“基础设施”这四个字。只有这样,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硬实力”和国际金融创制的“巧实力”才能充分转化为中国的软实力。

猜你喜欢
亚投行投行援助
第十九届新财富最佳投行评选结果
爱心援助
第十五届新财富最佳投行
第十三届新财富最佳投行
多赢共赢的好事情——“亚投行”探析
住房保障与住房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