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问题设置 提升学习质量

2015-05-25 00:42胡照琴
中学课程资源 2015年2期
关键词:问题设置学习质量课堂教学

胡照琴

摘 要:优化问题设置,让学生陷入“思维陷阱”中,产生的认知冲突使得新思维火花迸发,从而提升学习质量。本文根据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的理论依据和原则,结合教学实践,对优化问题设置的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问题设置 课堂教学 学习质量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习就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决定学习的方向和深度。优化问题设置,让学生陷入“思维陷阱”中,产生的认知冲突使得新思维火花迸发,从而提升学习质量。本文根据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的理论依据和原则,结合教学实践,对优化问题设置的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一、问题设置的理论依据

问题设置以“ARCS动机设计理论”为基础,通过教师引导,设置问题组,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ARCS动机设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教授J.M.Keller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有:注意力(Attention)、相关性(Relevance)、自信心(Confidence)和满足感(Satisfaction),简称ARCS模型。

1.注意力

注意力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改变幻灯片呈现方式只会引起无意注意,而使学生面对有趣的问题则会引起有意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来吸引学生,使之积极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

2.相关性

相关性就是将问题设置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起来。如利用学生已有的概念来解释新概念,告诉学生新的知识在将来的用途等。

3.自信心

自信来自于有意义的成功,有意义的成功来自于战胜困难后的心理感受。因此,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选择不同难度的问题,对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每一个进步都要给予表扬,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

4.满足感

提供给学生真实的问题解决情境,让他们应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了解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使学生感受到满足感。

以上四个因素是一个整体,缺少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缺失。因此,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要系统地考虑这四个因素。

二、问题设置的原则

从思维方向来看,应设置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从思维力度来看,应设置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界定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范畴和层次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时要考虑课堂教学目标的统一,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2.主体性原则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应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充满自信,并获得满足感。

3.层次性原则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具有启发性,最能有效地驱动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探索。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应具有合适的梯度,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来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即用层次性的问题组来逐步引导学生思考。

4.导向性原则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一教学理念。因此,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应先设置导向性问题,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特长。

5.具体性原则

我国著名数学家、教育家华罗庚曾说过:“数缺形而少直观,形缺数难入微。”言简意赅地解释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这点在理科学习上尤为重要。问题设置一定要明确具体,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和抽象性思维能力。

6.趣味性原则

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要有一定的层次和内涵,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产生一定的兴趣。

三、优化问题设置的策略

1.利用资料组合设置问题

任何知识中都蕴涵着问题,教师可根据生活实践、化工原理及前瞻性化学问题,利用资料组合设置问题,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师要精心、合理设计梯度问题,在学生有疑难和不懂的地方给予点拨和指导,培养学生的逻辑认知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方式。

如“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教学设计问题组:(1)播放“龙门石窟”视频,引发问题:造成龙门酸雨的主要污染物是什么?SO2是怎样形成酸雨的?如何防治酸雨?(2)推测SO2在形成酸雨的过程中,表现出SO2具有哪些性质?(3)展示一个矿泉水瓶已收集满SO2,引发问题:如何设计实验证明SO2易溶于水?所得溶液呈酸性,如何证明?(4)请同学根据自己所见所闻小结SO2的物理性质。引发问题:SO2的水溶液呈酸性,说明什么问题?(5)从物质分类角度来看,SO2作为酸性氧化物具有哪些通性?(提示:将SO2与CO2类比)(6)从化合价角度来看,SO2还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师生通过实验和对话加以探究和归纳。(7)根据SO2的性质解释酸雨的形成和防治。(8)展示SO2用途图片,性质决定用途,说明SO2还具有漂白性,引发问题:SO2和HClO的漂白性有何不同?最后以问题作为课堂小结:如何鉴别SO2和CO2?如何证明SO2中含CO2?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共同探究完成学习任务。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莫里斯比格说过:“在可能的时候,教师的任务是通过课堂民主气氛的影响,去帮助诱导学生亲身介入。”这种民主气氛的影响,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优化问题设置达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课件设置预置性问题。但在智慧的课堂教学中,要追求动态生成,使学生参与问题设置中。

如“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教学设计问题组:(1)怎样用AlCl3制备Al(OH)3?(2)在以上制备Al(OH)3的实验中,怎样使Al3+沉淀完全?(3)据Al(OH)3■AlO2-+H++H2O,AlO2-的大量生成是由于H+减少引起的,若在NaAlO2溶液中加入H+,猜想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4)若在NaAlO2溶液中加入过量盐酸,则会有何现象?(5)根据以上学习,你能归纳出Al3+、Al(OH)3、AlO2-三者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吗?(6)据上分析,你认为Al3+、AlO2-存在的介质环境有何不同?(7)Al3+存在于强酸性环境中,而AlO2-存在于强碱性环境中,若将AlCl3溶液与NaAlO2溶液混合,两种环境都将受到破坏,则会有什么现象?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难免会产生一些“锦上添花”的问题。如制备Al(OH)3是用NaOH溶液还是氨水?明矾净水的原理如何?Al(OH)3是沉淀还是胶体?等等。师生一起将疑点一个个击破,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还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气氛。

3.根据教学要求设置问题

根据教学要求设置问题,并在教学检查和教学逻辑中生成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变成一种习惯,成为一种需要。在教学检查过程中,对于学生易错的题型举一反三,多次面批直至学生掌握该知识点。

如“物质的量”教学设计问题组:(1)展示一瓶550 mL(即550 g)的矿泉水,引发问题:水是由什么微粒组成的?水分子又是由什么微粒组成的?(2)550 g水中有多少个水分子?有多少个氢原子和氧原子?(3)1971年第14次国际计量大会中,确定了七个基本物理量,其中一个就是用来衡量微粒的物理量。假设你作为一名科学家出席这次会议,你应该做哪些事情?师生共同分析得出需完成三件事情:一是给这个物理量取名;二是给这个物理量定单位;三是给这个单位定一个标准。设置这样的问题,不仅把本节课的重点呈现给学生,而且让学生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置于学习情境中,会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

“问是为了更好的答,答是为了引出更好的问。”课堂上建立起一种尊敬、质疑和探索的学习氛围,这就是问题设置的奥秘。问题设置能否最优化,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需要教师充分运用智慧引发教学契机,动态生成问题。分析问题时学生能提出不同的观点,而不是全体一致、众口一词。而获得答案后教师的回应,因人而异,“从心里发出来的,打到心的深处”。

参考文献

[1]王磊.化学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张发新.课堂教学“问题生成”三环节[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

猜你喜欢
问题设置学习质量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提升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的教学探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设问技巧的思考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英语词汇学习质量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高中物理“少教多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