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制作课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与思考

2015-05-25 21:07项丽君
江西教育C 2015年4期
关键词:思维创新情境

项丽君

摘 要:手工制作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中占有很大比重,上好手工制作课已成为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但在实际的手工制作课堂中,由于缺乏良好的情境创设,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受传统“灌输”教育和“接受”学习的影响,课堂上教师讲得过多,导致学生缺乏动手实践的机会;教师为制作而教,在上面示范操作,学生为制作而学,在下面跟着依样画葫芦,把手工制作课上成呆板的模仿课,缺乏创新的意识;有些手工制作内容操作过难,加上教师对学生的操作缺乏必要的指导,学生在制作时或半途而废,或粗制滥造,缺乏美的创造……

关键词:手工制作课 情境 思维创新

一、创设美境,激发学生制作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手工作品的美,通过情境演绎,强化学生对美的感受,使学生在审美的愉悦中,激发手工制作的兴趣。

1.欣赏作品,感知美

手工制作以它特有的造型美、结构美、线条美和色彩美受到大家的青睐,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课件、投影、实物等手段向学生展示各种各样优秀的手工制作作品(也可以是教师或学生的优秀作品),如一盘盘诱人的水果拼盘,一件件小巧精致的玩具模型,一幅幅精工细作的刺绣、编织、剪纸图案等。通过展示,学生会自觉地调动各种感官来感知这些事物,产生整洁、舒适、形式、造型等等多方面的美感,从中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例如上“自制笔筒”活动课时,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各种笔筒展示给大家看,有花篮式的、卷发姑娘式的、老人式的、双筒式的……学生看了这些色彩鲜艳、形状多样的笔筒后,赞叹不已,跃跃欲试。学生通过多次的欣赏,有效地激发了制作的兴趣,并不断地感受美、体验美,进而形成美的表象。

2.比较分析,鉴赏美

学生的手工制作作品有美、丑、好、坏之分。教师要注意把一些好的作品和欠佳的作品堆放在一起,让学生从中挑选出较美的作品。或在学生的作品中,随机抽取几件,让学生给这些作品打分,并多次问他们为什么,以启发他们对美、丑的辨别。学生在细细的观察比较中,对美的认识更加清晰深刻。例如自制笔筒,在学生的作品中找出较好和较差的笔筒各一个,让学生分析讨论:哪个好?好在哪里?哪个差?差在哪里?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比较分析之后,得出结论:这一个笔筒好,边沿光滑,外形美观,上面还写了格言。另一个笔筒较差,不但边沿毛糙,而且底座轻,易翻倒。经过多次这样的练习之后,学生就会形成一系列美的评价标准,从而形成鉴赏美的能力。

3.亲身体验,创造美

在引导学生感受、鉴赏美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去理解美,创造美。任何一个学生,不会一开始就做出一件完美无缺的作品来,但可以肯定绝大多数同学在经过不断的修改和完善后,都能出色地完成某一件工艺品。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复修改。在亲身体验从失败到成功、从差到好的过程中,学生的手艺不断提高,经验不断丰富,创造美的愿望愈加强烈。例如上自制笔筒一课,开始时,学生制作的笔筒外形单一,还存在边沿毛糙、底座较轻的缺点。经过评论和交流,大家进一步从外形、功能上改进自己的作品。有一位学生在经过多次的修改后,一只组合式笔筒诞生了:用大塑料雪碧瓶的瓶口和底座黏合而成,一共有四个口,除了能放笔,还可以放橡皮、跳绳、毽子。不但外形美观,而且功能更多。这样,学生在不断进步的同时,也促使自己创造出更美更好的作品来。

二、求“亲”境,关注学生情感的投入

“情感是认知的原动力。”积极的情感投入,能大大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所以,要提高手工制作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就应该极力创设出具有“亲和力”的人际情境,以此来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激活创新的潜能。

1.尊重学生人格——师生关系平等化

陶行知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走下讲台,以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平等对话。应习惯用这样的导语:“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共同分享探究学习的乐趣!”“这个问题很值得探究,我们大家再一起出出主意,看看能不能一起讨论解决?”“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来,我们一起帮他出出主意!”例如在教学如何缝制捕捉昆虫网时,一个同学在缝制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发现缝制的三角形网袋口比铁圈要小。拆了重缝吧?比较费时。不拆吧?又无法继续缝制。正左右为难之时,笔者对全班同学说:“来,我们一起动动脑筋,帮他出出主意,看有什么好办法能解决?”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或缩小铁圈,或将纱布网袋口的一边拆除部分针脚,增大网口……这位同学又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制作活动中去了。建立民主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是激励学生萌发进取意识的外在动力。

2.尊重学生学情——教学过程动态化

新课程强调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互相对话,使得教学过程具有不确定性,体现了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特征,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动态生成的教学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走,而是要尊重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例如在设计“打绳结”手工课教案时,确定的探究主题是“怎样才能打好绳结”,可学生在尝试打绳结后,纷纷质疑:“到底是死结好还是活结好?”就学生固有的知识经验而言,他们所提出的这个问题是自己真正感到困惑的,明显地看得出来,教师设计的问题更值得探究。从尊重学生的学情出发,笔者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思路,使本课的探究重心转向学生的问题,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同样达成了原先设计的教学意图。可见,自主探究的动态化特征要求在课前教案“硬设计”的同时,也需要一些活情境的“软设计”。

3.尊重学生见解——学习行为个性化

“探究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劳技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尊重学生的见解就是相信学生生来就是有创造天赋的。在教学中,可以使用频率较高的课堂用语是“看了刚才的现象,你有什么想法?”“你是怎样猜想的,能说说你的理由吗?”“你们小组有什么与其他小组不同的方法?”“在刚才的制作过程中,你还有什么问题和想法?”例如制作小火车时,当学生仿照课文中示范用双面胶粘连车厢后,便开始试开,结果发现稍一用力,两节车厢就分离。教师趁机点拨:“你有更好的连接方法吗?”有的说用丝线穿连,或用绳索连接;有的说用铁丝穿接,或用铜丝钩连;有的说用纸板剪成活动卡口,将两节车厢连起来。听了学生的不同回答,笔者没有做裁判员,匆匆给出结论,而是顺势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自己动手来设计实验加以验证,到底这种连接方法好不好?此时的学生学习兴趣更浓了,成功的愿望更强烈了。

三、创“思”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紧张、内在的智力活动能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力,所以手工制作课堂应该创设出积极思索的情境,让学生在观察与想象中,让思维插上翅膀,从而拓宽创新的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1.由“疑”生思。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教师要为课堂教学精心设置“疑”境,使学生的求知心理和知识内容之间产生一种认识心理上的冲突,从而产生知识的内需,诱发强烈的求知欲,并积极地进行思考,自主地投入到“疑惑——探究——发现——解决”的探究过程中。例如在上“打绳结”这一活动课时,可以出示给学生两件捆绑好的物品,从外表上看没有什么区别,绳结的样式也一样。让学生说说自己观察的情况,这让他们很为难,因为说实在的,看上去真的一模一样。在他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可以请他们上来,拎着物品走几步试试。这一试,就发现问题了,有一个绳结马上散了,物品也掉落到地上,而另一个却显得十分牢固,同样的外表却有不一样的功能。学生疑惑万分,面面相觑:“咦,这是怎么回事呀?这里面肯定有什么秘密!”教师便趁机问:“你们想解开这绳结中的秘密吗?”“想!”孩子们发出震耳欲聋的喊声。相信此刻没有什么比马上能研究出绳结中的秘密更能打动孩子们的心灵了。

2.由“趣”引思。兴趣是开启创新思维的金钥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活化趣化教材内容,向学生提供一些富含趣味性的手工制作材料或创设一些趣味性活动(将手工制作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为学生创设出“趣”境,让学生在趣中思考。例如上“会跳的小猫”一课前,教师拿出两只事先做好的小猫在讲台上玩了起来,并说:“我们一起来做小猫跳远比赛的裁判,看看哪只小猫跳得远!”学生马上进入课堂情境,一边全神贯注地当起了小裁判,一边兴致勃勃地为小猫呐喊加油。教师见学生纷纷欲试时,便邀请两位学生到讲台上进行小猫跳远比赛,同时布置观察作业:“下面请大家做一回小医生,诊断一下,那只跳不远的小猫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在有趣的游戏中,有了明确而又富有吸引力的目标,学生就能马上发现原来是因为小猫的后腿做得太短了,用手指拨动时就失去了弹跳力,所以导致了跳不远。新鲜有趣的情境导入使学生情知交融,思维也从始而终地处于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

3.由“问”拓思。“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新课标理念下的手工制作课堂中,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敢于质疑、利于质疑的情境,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如比较法、缺点列举法、逆向思考法等。例如打绳结,笔者就引导学生用比较法、缺点列举法等方法进行质疑。笔者向学生借了一条红领巾,挂在自己的脖子上,打了个死结,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他们纷纷告诉我这样不行,一来不好看,二来不容易解下来。经过教师的示范,学生通过思考,提出了许多问题,如“为什么看似把两件物品捆得一样牢,其中一个绳结却这么容易散开?”“到底是死结好还是活结好呢?”“死结打两遍是不是比打一遍更好呢?”“到底哪种绳结最好?”问题不断涌现,怎样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呢?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立刻又主动地投入到问题的研究中去了。良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在唤起学生积极思索、探究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释疑的能力。

四、布“动”境,提升学生创新的能力

手工制作课最大的特点是实践性,教育家卢梭强调指出:“用一小时的实践操作得到的收获,要比一整天的说教所得到的收获大得多。”现代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究新知的材料,布设“动”境,促使学生积极地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在探究中获取新知,让创新能力在自主实践中进一步提升。

1.让学生善于“动眼”——发现问题

动眼:即观察。手工制作教学中能够提供给学生许多观察机会,培养他们正确、细致、全面、深入地观察事物的能力,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在教学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仔细地观察,从中发现问题。例如在上“踢毽子”一课时,就展示教师自己按书上方法制成的四个毽子,组织四个学生进行踢毽子比赛,其余学生仔细观察。比赛结束后,地上散落着许多细纸条。教师问:“你们发现了什么?”有的说:“踢毽子很有趣,但影响了环境卫生,我要做一个比老师做得还要好的毽子。”有的说:“老师的毽子,坠物重,纸条少,纸条很易被踢断,毽子也马上掉到地上,需要改进。”学生在仔细观察中发现了问题,自己提出了探究制作的目标。

2.让学生勤于“动脑”——提出假设

动脑:即假设。通过“动眼”发现问题后,要对面临的问题做出假定性解释。由于学生水平的差异,也许有的学生不能一下子做出积极、有效的猜想,教师不要心急,要肯花时间,允许学生对话、交流,提出不同的猜想。例如在上“踢毽子”这课时,可以这样问大家:“大家都认为老师制作的毽子需要改进、完善,但我是依书本知识制作的,现在我们来认真看看课文,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些知识需要改进?可以相互讨论,然后把意见说给老师听听。”由于较好地创设了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会认真学习课文知识,领悟制作要点,最重要的是能对照刚才玩毽子中发现的问题去寻找书本中的不足之处,这一步正是学生创新的基础。学生经过讨论、思考、分析比较后纷纷发表意见。为防止纸条散落,学生采取的对策主要有:细纸条的宽窄要尽可能均匀,如果没有蜡光纸,要选择柔韧性好一点的纸。为解决毽子要掉到地上这一问题,学生指出:要把毽子做得大一些,增大空气浮力,使它在空中停留的时间长一些,也可以把书上规定的坠物——铁片,换成较轻的小鹅卵石、玻璃丸或小螺帽等。学生的这些猜想、假设,在后来的实践制作中都一一得到了验证。

3.让学生乐于“动手”——实验检验

动手:即实验。当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后,就会有急切想办法来证明自己假设是正确的心理。教师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提供给学生丰富的材料和足够的时间,放手大胆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证明假设。例如在上“踢毽子”一课时,学生提出了制作方法后都跃跃欲试。于是笔者放起了轻音乐,放手让学生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有的学生在纸上画出宽窄均匀的线,然后再剪,也有的学生不用剪刀,而用裁纸刀,还有的学生剪完一张就用线缚住坠物,剪一张缚一张,坠物固定得比较好。不一会儿工夫,几个心灵手巧的学生就试踢毽子,结果有二位学生感到坠物太重。这二位学生都无奈地准备解开线,拆散毽子坠物。发现后教师立即提醒道:“难道只有这么一条路可走吗?坠物轻重是相对的,与同学讨论一下怎样做就不会感到坠物重了?”这样一启发,激发了学生创新的灵感,不一会儿,其中一位学生就说:“我可以再剪二张纸缚上去,毽子大了,坠物也就不觉得重了。”结果,制作出来的毽子坠物重量恰当,纸条也很牢固,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享受到了成功的乐趣。

4.让学生敢于“动口”——研讨归纳

动口:即研讨。经过实验,学生获取了丰富的感性认识,这时要及时组织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研讨,让他们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归纳出结论。例如“做毽子”一课中,学生按自己的意愿成功地做好了毽子之后,教师对同学们说:“现在大家能说一说制作毽子的全过程吗?制作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你觉得做好毽子的关键是什么?你还有什么想法要跟同学和老师交流?”学生通过同桌讨论、小组交流和个人发言等多种形式畅所欲言,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培养了总结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交流过程中,也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实践证明,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练”为手段的情境教学法,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引起教师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和感受,让学生重新体验了学习的快乐和探究的本质,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也给我们的手工制作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猜你喜欢
思维创新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互联网+”时代的出版思维创新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建设研究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思维创新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