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肖邦《夜曲》的创作风格

2015-05-26 07:28郑华玲
艺术评鉴 2015年9期
关键词:创作风格夜曲肖邦

郑华玲

摘要:有“钢琴诗人”之称的著名作曲家肖邦一生创作了大量极具浪漫主义的优秀钢琴作品,《夜曲》是肖邦最具有诗意的作品。本文根据肖邦夜曲创作的四个时期,具体分析了肖邦不同时期《夜曲》的创作风格。

关键词:肖邦 《夜曲》 创作情况 创作风格

有“钢琴诗人”之称的著名作曲家肖邦一生创作了大量极具浪漫主义的优秀钢琴作品,其作品继承发扬了欧洲18世纪以来钢琴作品的传统,为欧洲19世纪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不少风采。其中最富有诗意的作品莫过于《夜曲》了,在肖邦创作的每一首夜曲中都具有着幻想的色彩,是情感的充实以及思想的表达。在肖邦一生创作的21首夜曲中,不但有田园风味的抒情小品,也有戏曲与歌唱所结合的“幻想曲”,更有深刻哲理的音乐诗歌。

一、肖邦《夜曲》的創作情况

出身于波兰的肖邦从小就喜欢音乐,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钢琴作品,表达着丰富的情感,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征,展现出充沛的浪漫气质,并成为了音乐界的泰斗。在肖邦所创作的钢琴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夜曲。

作为肖邦钢琴作品的精致佳作,夜曲影响了大批的后辈作曲家与钢琴家。“夜曲”,在英文、意大利语和法语中分别为“NOCTURN”,“NOTTURN”和“NOCTURNE”,它们是从拉J一语Nox演变而来的。在古罗马时代,夜曲寓意为“夜神”,18世纪逐渐演变为欧洲的一种小型器乐套曲。大多是安静夜里的情感抒发,给人十分清新的感觉,但音乐形象却较为单一,音乐语言不够丰富。直到肖邦开始夜曲的创作,经过外形上的修饰、和声上的填充,从内容与形式上让夜曲变得更加丰富,赋予了夜曲新的艺术气质,表达意义更为广泛。肖邦所创作的夜曲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体现出肖邦的民族意识,表达出他对祖国的热爱。从1827年到1847年,肖邦一共创造了21首夜曲,按照创作的年代和风格特张,大致分为早期(1830年以前)、中期(1830-1831年)、全盛时期(1832-1845年)及晚期(1845-1847年)。

二、肖邦《夜曲》不同时代的风格特征

(一)1830年以前

1826年,肖邦成为了华沙音乐学院的学生之一,与教师来往密切的肖邦经常与老师们一起去乡村度假,欣赏自然风光,体会祖国的风土人情,参加乡村的活动,体会着来自乡村的热情与快乐。正是这个阶段,肖邦对祖国的热爱就像种子一样在肆意的成长,他开始了早期的夜曲创作活动,在最初的夜曲中,肖邦还只是模仿学习菲尔德的创作说法,主具有气质典雅、情感丰富、形式简单等特点。例如,作于1827年的,Op.72No.l《e小调夜曲》,主要以单旋律、音程、和弦等和声手段作为高声部的主旋律,其他的声部作为伴奏,以三连音的单音作为左手伴奏。作品Op.9作于1830年,有三个乐曲组成:No.1O《降b小调夜曲》,No.2《降E大调夜曲》,No.3《OB大调夜曲》。在这三首《夜曲》中,左手使用了分解和弦或转位和弦,右手除了加入音程、和弦丰富声部外,还运用七连音、十一连音、十四连音等经过音,拓展了曲调的发展空间。简单悠扬的旋律与基本的和声组合搭配,表达出的是简单温暖的诗意,就如同清晨露水一般晶莹剔透,让我们听众置身于波兰那时的夜景里,听着虫鸣鸟叫而沉醉,更是表达出肖邦自己在年轻时候无忧无虑、悠然自得的心境。处于壮年的肖邦,有着青年的热情,有着对未来的向往,但家乡平和的环境、优美的风景,给肖邦带来的平静、淳朴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给肖邦带来创作的灵感,影响着肖邦的一生。

(二)1830-1831年

1829年,波兰民族运动走向高潮,刚刚毕业的肖邦被国家人民积极反对外来奴役、争取自由独立的民族斗争所影响,他的民族情感与爱国热情也由此激发。1830年,肖邦离开波兰出国深造,离开了可爱的祖国波兰,并再也没有回来过。肖邦来到维也纳之后,一直关注祖国的战斗情况,并几度想要返回波兰参加战斗,最终没有回到祖国的肖邦只能通过音乐来抒发自己内心或是歉疚、或是无奈的情感,创作风格也开始有所变化。例如,在1830年创作的Op.15之2《升F大调夜曲》,采用的三部曲式,在本曲中肖邦采用独特的旋法,采用了许多装饰性的变化音,让本是平静的主题逐渐变得激动;在中间部分,采用的五联音型作为伴奏,用二度音程维特张的主旋律在狭窄空间内运动,营造出了焦躁不安的情绪;最后,乐曲回到了最开始的平静情绪,但却像是意犹未尽,有着很多没有说完的话一般。

肖邦在这个时期的作品中,已经开始有着戏剧性与抒情性的对比,一首曲子中既有平静恬淡的爱国之情,又有激动愤懑的想要投入到国家战斗之中的热情,更有对外国奴役者歌愤恨,但主旋律大多是悠扬的,久荣静夜里远处飘来歌声的感觉,表达出自己对祖国的思念与怀念。

(三)1832-1845年

1832年,肖邦来到了巴黎,并定居于此。优秀的肖邦很快在巴黎收获了名气,赢得了人们的喜爱与尊重,并逐渐过上了优越的生活。三年之后,肖邦结识了波兰贵族的玛利亚,并坠入爱河,但他的求婚遭到了玛利亚父亲残忍的拒绝。从1832-1835年,肖邦只创作了两首乐曲,抒发出了他对上流社会的反感、爱情美好的快乐,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满足,就如同在诉说他对命运的纠结与伤感。例如作于1835年的Op.27No. 2《降D大调夜曲》,用跨度分解较大的和弦来表现节奏,右手旋律开始是下行的单声部,第二主题就运用的六度音程与平行三度,各种音型的变化以及装饰音的配合营造出了一种忧郁幻想的感觉,让人觉得该曲感情十分丰富并值得深思。

之后,肖邦已经决定定居巴黎,并结识很多优秀的音乐朋友,如舒曼、门德尔松等,他们常常在自己的演奏室,演奏着各种音乐佳作,互相欣赏。此时肖邦创作了Op.37之2《G大调夜曲》,从A段平行三度开始,并会出现其他音程来表达主体旋律,B段采用的是将多声部和弦主体藏在高声部中,左手并配以简单的和声织体和副调。该曲展现出神秘色彩,表达出肖邦内心的烦闷,以及对感情的期待和对未来的未知。

这一阶段,是肖邦人生最精彩多变的时期,作者的创作手法更加醇熟,更加善于抒发自己的情感。肖邦不再是年轻时候那个无忧少年,也不再是满腔热血,觉得自己不再质朴并有着对人生的困惑。这些情感交错在他的夜曲之中,或许他也不过是想在夜里有一份清醒吧!

(四)1845-1846年

1845年,肖邦与乔治·桑感情开始破裂,身边的挚友也相继去世,自己的身体也大不如从前,肖邦此时创作的最后两首夜曲回归到质朴平静的旋律,但却带着几分忧伤。在最后一部夜曲Op.62NO.2《E大调夜曲》中,双手交替的旋律作为开始,中断有着丰富的和声和较快的节奏变化,尾声重复使用了中段的素材,表达出肖邦对自己人生的反思,就如同在总结一般。

后期的肖邦,更注重夜曲创作中的左手旋律,表达出自己晚年对人生更为深刻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波兰]雷吉娜·斯门江卡.如何演奏肖邦[M].梁全炳,姚曼华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2]童道锦,孙明珠.外国钢琴作品的分析与演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创作风格夜曲肖邦
“钢琴诗人”肖邦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月夜曲
爱心夜曲 (女高音独唱)
肖邦
快乐新年
中国学院派艺术歌曲创作的典范
渡边淳一作品的文学特色
浅析中国油画的绘画特征
快乐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