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5-05-26 17:58王忠辉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6期
关键词:比较法孔雀小明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客观事物的感知缺乏精细的分析比较能力,在阅读和观察时常常抓不住重点和特点,随着小学生阅读范围的扩大和脑海中信息量的增多,信息对小学生理解和记忆的干扰力也相对增大,此与彼的互相干扰就越来越明显,影响了小学生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等各种能力的提高。要解决这个问题,单靠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分析讲解是很难奏效的。这时候,教师就可以使用比较法来教学,这种方式可让学生加深理解,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在汉字识记中的运用。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运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小学生学习区分字的音、形、义,从而加强识记能力。有比较才有鉴别。如“力”、“刀”、“刃”三个字看似简单,可是有的小学生就是容易弄错。将这类音近字、形近字的诸方面进行比较,学生就能容易辨别、记忆和运用。而每个字孤立地去分析,就很难达到上述效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易混字加以比较、区别异同、正确认识,注重比一比组词,运用熟字带出生字或用生字与熟字进行对比,求同存异,重点识记不同部分,通过辨析区分相异点,使细微的差别在对比中凸现出来,消除了知觉定势中的不利因素,加强了学生信息加工处理能力。

二、在词语理解中的运用。课文句子中的某些词往往意义抽象,对小学生而言,教师很难直接讲述清楚。教学时可将它去掉或换掉,然后让学生对比读一读,差别就显示出来了,词义也随之容易理解了。如对于“真”、“非常”两个词的理解,可以将它们放在下列句子中进行比较:小白兔可爱,小白兔真可爱;小猴子高兴,小猴子非常高兴。再如对“才”、“到底”的理解,可以用《曹冲称象》中的句子来练习:曹操的儿子7岁,曹操的儿子才7岁;大象有多重呢?大象到底有多重呢?先让学生把两个句子读一读进行比较,然后说出每组后一句比前一句好在哪里,这样学生就很快体会出“真”、“非常”、“才”、“到底”就是很、十分、不停、只有、究竟的意思,非常清楚明白。

三、在句子理解中的运用。在课文的阅读以及文章的写作中弄清句子的意思,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浪花》一课的练习:浪花跑来了,浪花唱着笑着跑来了。再如《美丽的孔雀》一课的练习:孔雀拖着尾巴散步,孔雀拖着美丽的尾巴散步;孔雀睁大了眼睛,孔雀睁大了圆圆的眼睛。句子中的“笑着唱着”、“美丽的”、“圆圆的”,是增强句子表现力的关键词语,理解了这几个词语,也就领会了整个句子的妙处。学习时可以先让学生比较每组中的两句话,然后让学生思考:不要这几个词语行吗?为什么?通过比较使学生知道,在句子中加上适当的形容词,会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形象、更生动。

四、在朗读训练中的运用。现在许多小学生不会正确的进行朗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课文内容缺乏正确深入的理解。因为学生的朗读建立在对句子理解的基础上,只有理解了句子,才能读出语气的变化、重音和感情。例如:王小虎不捉小动物,王小虎从来不捉小动物。“从来”一词的使用,就说明王小虎一次也不没有捉过小动物,足见他对小动物的喜爱。再如《秋天》一文中的句子:蓝天上飘着白云,高高的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黄叶落下来,一片一片的黄叶从树上落下来。学生通过读句子,比较句子,就可感觉出每组中的第二句比第一句更具体,更形象。这样在朗读训练中,就能够有意识地注意对节奏、重音的把握,从而更加准确地读出感情。

五、在语感培养中的运用。小学生是培养语感的黄金阶段。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小学生对文章句子的理解可能讲不出道理,甚至不知道哪个句子好不好。但是如果使用比较法,多读几遍,多比较几次,就会感觉出差异来。经常比较可慢慢让学生锻炼这种能力。比如,句子中多一个词,句子的意思往往会发生变化;句子通顺,词语用得恰当,往往会使句子的意境体现得更深远。这些都属于语感的范畴。例如:小明坐在石凳上学习;小明一有空就坐在石凳上学习。让学生把两者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一有空”说明了小明是如何珍惜时间,学习是如何认真。通过比较,学生可以体会到,小明确实是一个爱学习的孩子。

具体的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恰当地经常使用比较法,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可以发散小学生的思维,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进而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王忠辉,教师,现居山东莱西。endprint

猜你喜欢
比较法孔雀小明
你真的认识孔雀吗
小明照相
比较法:立法的视角
孔雀1
孔雀
小明系列漫画
——小明篇——请假
小明系列漫画小明篇
——上课问答
管窥“浮沉比较法”在脉诊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