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之花开遍语文课堂

2015-05-26 12:46梁颜羽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6期
关键词:白杨树海燕道德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功能。但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了语文的工具性功能的教学,即注重对学生进行谴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技巧的培养,而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功能,淡化了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重要性。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功能固然没有错,但是如果只偏重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势必会削弱学生对于人文情怀的理解与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把德育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培育学生的道德情怀,以其道德的力量促使学生理性地对待学习、对待生活,进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不仅要授业,还要解惑与传道。传道、解惑,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正确的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使学生成为一个品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

一、利用解题为切入点,培养学生审美情感

初中语文教材大多由一些文质兼美的篇章构成,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些优秀素材的特点,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道德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道德情感的有效熏陶。利用解题法可以统领学生的阅读过程,并且使学生以理解题目为切入点,增强自身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白杨礼赞》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对白杨树大加“礼赞”?难道作者在文中只是赞美白杨树的品格吗?通过阅读使学生认识到本文通过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在赞美白杨树,而实际上,作者真正目的在于赞扬在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敌后抗战的广大军民。赞颂白杨树的品格,也是在赞颂广大抗日军民质朴、坚强、不畏强暴、积极进取的伟大民族精神。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语文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及课文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感恩是一种道德情操,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感恩意识,才可能知恩与报恩。感恩情怀的培养,首先要从培养学生感恩自己身边的亲人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与激励。例如在教学《散步》这篇散文时,教师通过视频展现一家三代在野外散步的情形。并且让学生讨论,当孩子喜欢走小路而老人适合走大路时,你应该如何给他们做出选择?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看一看课文中的主人翁最后是如何选择的?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很容易激发阅读兴趣,并被课文中动人的亲情所感动。通过阅读,学生懂得长辈对自己的爱是无私的,自己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长辈。在此基础上,教师在班上开展了“妈妈,我想对您说”的演讲比赛,让学生回忆父母对自己的日常关爱,表达对母亲的感恩情怀。

三、美文美教,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增强学生对美好事物的道德体验。提高学生不怕挫折、敢于面对困难的勇气。例如,教师在教学《海燕》一文时,首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能够表现海燕战斗精神的词汇,然后围绕着这些词汇展开联想,说一说海燕最值得人们敬佩的是什么?最后把课堂主要时间放在学生的阅读上。教师播放激昂的背景音乐,采取男女生对读、指名读、小组读等形式,使学生体味作者富有温度的语言和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追求。整个课堂都笼罩在对海燕不屈不挠、奋发进取的精神的美好体验当中。也使学生明确了本文象征手法运用的精妙。学生在这种庄美的体验中潜移默化受到“为了理想信念而不畏挫折,敢于在恶劣的环境中克服困难,迎接光明的必胜信念”的熏陶。在逆境中奋发进取的道德意志也深深地感动着学生,给学生以开阔的精神启迪。

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道德实践体验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仅靠课堂时间是不够的,还必须与课外相结合。同样,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也需要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通过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强化和巩固学生的道德体验。例如,在学习《我的母亲》以后,教师在学生中开展了题为“母爱深深”的演讲比赛,并且开展回家为家长做家务、“给母亲洗一次脚”等活动,体验家长对自己的辛勤付出,树立以良好的学习状态及成绩回报家长的报恩意识。每逢“老人节”、“母亲节”、“国庆节”教师可以开展“孝敬父母”、“热爱祖国”的读书活动,并要求学生写出活动体会与感言。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应该遵循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原则,要根据教材特点及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科学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并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与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梁颜羽,教师,现居广西那坡。

猜你喜欢
白杨树海燕道德
听故事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白杨树染绿了夏天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会唱歌的树
校园里的白杨树
Friends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