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炼言语是提高语言品质的重要方式

2015-05-26 12:46陈萍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6期
关键词:词语文章语言

世界上最瑰丽的景象莫过于文学,打造这种景象的瑰丽就需借助文字力量。当然笔者认为语言并非一切,但它的确是一部文学作品最直接的魅力所在。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所运用的语言鲜活而富有个性风格,就会使文章大放异彩。如何提升语言的品质?笔者特别注重作文教学中语言的锤炼,以此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学生作文语言通常存在下列问题:或粗糙单调,味同嚼蜡;或枯槁平直,措辞普通;或低级幼稚,止增笑耳;或繁冗拖沓,苍白无力;或晦涩难懂,跳跃性太大;亦或语言花哨,玩世不恭。

笔者认为文字的魅力首先表现在美的文辞,要求写人记事写景写物形象丰满;其次表现在思想的力度,要求抒情议论意蕴丰厚。但凡优美的文章,都是笔者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那景,那人,那事。去感受山川自然,去感受城市乡村,去感受人情世故,去感受不同的思想、灵魂和人生 。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显然,找到准确恰当的语言来描述对象,叙述才能变得传神灵动。这说到底还是斟酌字词、锤炼语言的问题。学生们首先是民族的语言规范者,其次是开拓者。要在习得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语言,以及由语言建构审美的世界。下面谈几点认识:

一、一“偷”一“借”,活色生香

古人云: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偷”即模仿, 前人留下的文学精粹就是仿的模本。 要鼓励学生善于“拿来”,袭古而弥新,沿浊而更新。

例如学生在习作《宜园随想》中这样描写宜园荷塘:那是一个荷花塘。层层的叶子之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粉色的荷花,有袅婷地开着的,有害羞地打着骨朵儿的;他们像一个个小姑娘,躲在绿色摇篮中,羞涩地望着人们。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这显然搬来了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经典语句。偷其“字”,更要偷其“意”、偷其“气”,后两者是模仿中的创新。

重新修改为:红绿相间,层层叠叠,清秀脱俗,与流水古桥相映衬,美妙而优雅。微风吹拂,送来缕缕清香,循着那小园香径往前走,便能看到一个荷塘,月色溶溶,皓月当空,空中星光烂漫,水中清辉粼粼,柄柄莲荷,倚栏摇摆,香远益清。所谓“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这样的“借魂”使得文本活色添香。

二、一“锤”一“炼”,妙笔生花

清代沈德潜在《诗说晬语》中说道:“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意指看似平实朴素通俗的言语背后却有着言近旨远、言简义丰、言浅意深的神奇。那么言语到底如何锤炼,才能有“奇、险、新、色”的魅力呢?

首先,言辞要能蕴含情趣画面。

无趣无味无画面的文辞只能是那激不起半点涟漪的死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一句“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那窈窕的青荇,那油油的绿意,在碧澄的康河柔波里摇曳着,招引着。一个拟人手笔的“招摇”,横生了情趣,铺展了画面。再如王安忆的《我们家的男子汉》中“等到他不用牵也能走的的时候,他却珍惜起那两条腿儿,不愿多走,时常要抱。”“当别的孩子哭的时候,他才想起来哭,哭声嘹亮,并无伤感”,几个词完美诠释了一个5岁孩子的天性,童真与童趣。

其次,言辞要能潜藏情感潮流。

文字是传递人情感的载体,常言道“境由心生”,“一切景语皆情语”。

譬如一个学生这样描述雨天:“豆大的雨滴从天砸下,砸在车上、路上、房顶上,砸在一切裸露在空气里的东西上……我撑一把白色的伞,在雨中穿梭,在城市的繁华中我是那么渺小,连我自己也觉得那么孤单,偶尔抬头看看却总被雨滴砸个正中,一个接一个。”这些语句词语都没有用错,但显得没有力量。虽然最初使用这些词语的人可能是匠心独运,但现在它们作为描述性语言已是陈词滥调了,又如何能够表现好雨天的独特氛围和人物置身雨天独特的感受?

譬如另一个学生这样描写她的奶奶:“可她却几十年如一日地种着家里的田,管着她的家,看着这乡下的一切,不愿去城里享享清福。望着她低头的身影,我心中最柔软的一块被触动了。一步一步,是她在田中移动的脚步;一下一下,是她拔杂草的节奏;一片一片,是她精心呵护的庄稼。她的头上已冒出丝丝汗珠,在强烈的阳光下闪着光。我却是再也忍不住,快步上前,细细地帮她擦着汗。”那“一步一步”,那“一下一下”,那“一片一片”的背后涌动的是对奶奶的敬意、爱戴、心疼与不舍。这份情真挚、深沉、浓烈。

再如又一学生结尾处这样抒写:“觉得满心的伤感。惊鸿一瞥间,我看到隐藏在虬枝间那唯一还透着绿衣的叶,我顿悟了:不是秋季的绿绿的太含蓄,而是我爱得太肤浅。”因含蓄而肤浅,这种对比式的词语让作者也让读者心动怦然。

由此可见,没有经过推敲、拿来即用的方便词汇,只会将文章的美感大大削弱。没有情到真处的柔肠百转,没有情到深处的流连忘返,没有情到浓处的肝肠寸断,这样的文章是一马平川的坦途,只会让人一目十行地读下去。字与字、词与词的遭遇没有形成山峦沟壑的美景,没有潜藏作者情感潮流,又怎能奢望它能撩拨到读者的心弦?

第三,言辞要能彰显韵律节奏。

每一个汉字是音形意的三者合一,音色韵律是否和谐也决定着文章是否完美。

譬如一学生这样在文首叙述:金秋时节,去乡下走走,发现了许多种类不同的树,在风中摇曳,好看极了。

这样的语句既没有画面也无趣味,读来更无音韵的和谐,经过锤炼修改为:

总喜欢去乡下走走,疯跑在纵横交错的小田埂上,大大咧咧地躺在草地上,趴在草丛中去找寻知名的或不知名的虫蚁,逗逗蟋蟀、钓钓土田鸡……总喜欢用这样赤裸裸地方式去亲近大地,释放一下童真,偷着一些童趣。

今年金秋去乡下,许多种类不同的树一下子揪住了我的视线,他们在风中摇摆,好看极了。不禁诧异:往常怎会忘却这些生命?

文本里的大量的叠词“走走、大大咧咧、逗逗、钓钓、赤裸裸”,还有结构相似的短语“释放一下、偷着一些”,采用相同的韵脚的词“虫蚁、田鸡、大地”,这些读来节奏轻快,韵律和谐,给人以明快清新之感。

蒙田曾说:“大作家不在乎去创造新词,而是致力于丰富自己所用的词语,使其含义和用法更有分量、更加深刻。他们以审慎的态度、巧妙的手法给语言带来不寻常的气势。”用心锤炼,用情渗透,何愁不能“妙笔生花”脱颖而出?

综上所述,写作训练要重视文章的修改,加强文章修改的训练,于修改中找寻最恰当的表达。切忌写完一篇文章,代表一次写作训练结束。要学会反复锤炼,努力做到词语生动、句式灵活,修辞方法恰当。契诃夫说:“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尽可能避免概念化的、抽象的、生涩的词语。使语词富有色彩和动感,能诉诸人的感官,调动人的形象思维,撞击人的情感世界。妙用近义词和反义词来体现事物细微的差异和鲜明的对比。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对于写作者而言,重要的不是掌握了多少新颖的词汇,而是用有限的字词组合出具有魅力的语句。让语言散发光彩的是字与字、词与词之间的搭配,以及由此产生的韵律和节奏。教师和学生首先要确立是文必改的意识,将每一篇作文看作是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试验田。其次,要多方比较,相互借鉴品评。学生可以按照材料的样式,重造结构相同、内容相关的句子或句群;可以灵活变换各种句式——短句互改,整散句互改,反问句与陈述句互改,主动句与被动句互改,肯定句与双重否定句互改。可以增加课外阅读,累积具有文化信息的典故、熟语或典型意象。“腹有诗书气自华”,将其和谐地组合在语言中,使自身的语言现出一种厚重的文化感等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

笔者期待学生们能在诗一样的年龄里保持激情,细致观察生活,不断改善语言品质,真心投入文字的修行,让文字长成生命的脊梁。

陈萍,教师,现居江苏宜兴。

猜你喜欢
词语文章语言
容易混淆的词语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