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味文化韵味 把握教学主旨

2015-05-26 12:46上官菲李振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6期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鲁迅传统

上官菲 李振成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文化的传承与社会的发展又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传统文化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潮流,也影响着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但在如今初中生的教育教学当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过于狭窄,缺乏文化的熏陶,也使得学生感受不到民族精神。为此,教师应把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牢牢把握住初中语文教学的宗旨,让学生体味文化的韵味,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1、利用优秀的文化资源为教学服务

语文学科是初中教学极其重要的一门学科,也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但是现如今在应试教育下的教学模式对于传统文化的渗入是明显不足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只是按照考试大纲规定的内容进行讲解,学生也只是光靠死板的记忆来掌握这些基础知识,要知道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是培养人的情感,流露真情,思考人生。而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血液,它能挖掘出人内心最深处的那种民族气质,语文教学正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给学生,还要结合当今现代化的社会不断的创新,利用优秀的文化资源为初中的语文教学服务。

例如,在教师讲授《孔孟论学习》一课时,绝不能将论语的一些词句只是简单地讲解,要有充分的拓展,要让学生了解到每句真正的内涵是什么,在什么背景下写的什么是真正的儒家思想,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只是简单地掌握了这些概念,并不了解孔子为何有这些个声誉,也不了解孔子怎样宣传自己的思想和在宣传儒家思想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和做过哪些努力。因此,教师一定要对此进行拓展,多方位地引导学生,让学生真正理解儒家仁的思想,通过教师丰富多彩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2、多角度看待文化,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

在当今社会中,独立人格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现在很大一部分学生在看待问题时都太过片面和极端,不懂得变通,只是单纯的肯定或者否定,久而久之,学生的思想就会变得偏激。教师在教育方法上也稍有欠缺,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有一个独立的新视角,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看待问题时,可以从客观的角度加以分析,若总是以应试教育的理念来教学会让学生渐渐地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一旦这种思维模式形成,学生就很难体会到文化的精髓,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全民的历史文化修养就得不到提高,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以客观的方式看待传统文化,让学生的人格特征具有独立性。

例如,在初中的语文课程中,学生都学习了很多关于鲁迅的作品和书籍,教师在教授时也极力地夸赞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赞扬他优秀的个人素养,在国家危难之际为祖国之所需贡献自己的力量,也鼓励学生学习鲁迅先生身上的民族精神,提高自身的内涵修养。这都是传统教学当中的教学理念。但是,也忽略了鲁迅先生另一方面的特质,鲁迅先生也具有人性的一面,都知道鲁迅先生为新文化运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鲜为人知的是在最开始鲁迅先生对新文化运动持着并不完全支持的态度,是有一个人彻底改变了他,他就是许广平,通过和许广平的交往才使得鲁迅先生选择了新文化运动,鲁迅先生的加入也使得新文化运动增加了一股新的力量。因此,学生看待问题要懂得变通,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物,就要从多方面去看待他,对待文化也要有客观的认识,这样,学生独立的人格品质才会形成。

3、挖掘文化的物质形式,培养学生文化修养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经久不衰,这其中的文化情感影响着每一位中国人,但是在这五千年的文明中,还有太多的物质没被我们挖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地拓展课外知识,这也就要求教师要具备宽广的知识面,为学生注入新鲜的血液。还要把我们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讲授给学生,通过这样的物质形式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加强情感的培养,提高道德修养,通过挖掘文化的物质存在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传统文化。

例如教学《社戏》一课,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向学生拓展“社稷”一词的含义,分别表示土地神和古神对于古代社会的农业做出的贡献,它是人们的根本,因此人们对其供奉,用最高的仪式祭祀他们,通过这种方式的尊重和敬畏,使古时候的人们更加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不敢轻易浪费。但在当今物质横流的社会,大部分人都缺乏这一品质。

所以,教师在讲解这一部分内容时,要联系古今,充分挖掘文化的物质形式,引导学生敬畏自然,珍惜生活。激发学生的潜在意识,拓展他们的视野,全民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传统文化素养。

上官菲,李振成,教师,现居山东枣庄。

猜你喜欢
新文化运动鲁迅传统
楚怡学校与湖南新文化运动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鲁迅《自嘲》句
SOLO理论指导下的听评课——以《新文化运动》观课为例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探讨——基于“新青年”和《新青年》的角度观察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裸体模特之争与文化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