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

2015-05-30 10:48郭秋菊
文化产业 2015年9期
关键词:生态危机

郭秋菊

摘 要: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现代生态文化观的宝贵思想与萌芽。而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想,在其发展道路上产生了许多的误区,诸如把人变成了自然界贪婪的寄生者、主宰者。工业文明则是这种价值观为主导,认识和征服自然界的典范。工业文明造就了物质财富的极大发展,却因对自然的过度侵害遭到了自然界的猛烈反击。而今,走出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困境,消除人类与自然紧张关系的的困惑,成了时代的最强音,寻找新型的人与自然关系成为人类的共同呼声。生态文化正是在人类对生态危机日益觉醒的背景下产生的文化。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同发展的文化。

关键词:生态文化思想渊源;生态危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图分类号:C9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9-00-02

一、生态文化的思想渊源

(一)关于文化

人是自然的产物,但人是不同于自然状态的存在物。与自然的其他存在物相比,人是惟一具有独特的情感、智慧、人格等品质的存在物。而且人类创造了唯一可以与自然造化的千姿百态相比美的文化,从而最终把自己从动物界区分出来。

近代学者胡适先生说:“文明是一个民族应付他的环境的总成绩。文化是文明形成的生活方式。”就是说,文化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生存方式。可见,文化是人类心智征服物质世界发现客观真理的记录,是人类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和创造成果的全部。文化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形成智力、能力、生产力,同时也形成新的思想道德和精神品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以说,文化是人类在自然界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时所积累的方式方法思想观点以及行为标准等。

(二)生态文化的思想渊源

生态文化则是指自人类诞生以来,不同人类种族、民族、族群为了适应和利用地球上多样性生态环境的生存模式。生态是人类和非人类生命生存的环境,文化是不同人类生存的方式,所以,一般而言,一旦地球上有了人类,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生态文化。人类适应和维护不同的生态环境而在生存和发展中所积累下来的一切,都属于生态文化的范畴。

生态文化中的不少重要思想,可以在古代思想中找到它的胚胎或萌芽。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更是蕴含着许多现代生态文化观的宝贵思想萌芽。以至于现代西方人纷纷到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观中去寻找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答案。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的一位高级研究员所指出:“数千年来中国文化和哲学有两个对当今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主题: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对家庭的承诺。中国的传统和哲学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现代化观念是一致的——即在不损害子孙后代可能的选择和自然环境健康的情况下满足现代人的需要”。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蕴含的生态文化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思想。认为,人是宇宙自然演化所生,人与万物一体,同属自然界;2、尊重生命,仁民爱物,化育并进的思想;3、主张对生物资源顺时取用,反对灭绝种群的思想。管子曰:“江海虽广,池泽虽博,鱼鳖虽多,网罟必有正,船网不可一财而成也。”4、放眼未来,造福子孙的思想。反对“涸泽而鱼,焚林而猎”,倡导“远谋近功”,为后人造福。

二、生态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阶段,人类不仅将自己看成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且还是处于被奴役地位的一部分。认为自然本身是自在自为、凌驾于人之上的神。“天定胜人”是这一时期人们的普遍认识。

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现代意义的人本主义,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以人为本精神的精华,主张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并支配自然。人本主义思想肯定了人拥有享受人间一切快乐的权利,从而使征服自然、寻求人生快乐、进行自由创造、争取个性解放以及建立公正社会制度等进步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

但在人本主义思想的发展道路上产生了许多误区,诸如:人是主体处于主导地位,自然是客体,人是自然的主人和拥有者。人在自然界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人是万物之灵长,自然之主人,坚信“人定胜天”。自然被演绎成人类驯顺的奴仆和取之不竭的原料仓,人的使命就是去征服和占有自然。人类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支配自然,任意统治、处置自然界的一切。人成了自然界贪婪的寄生者、主宰者、抢占其它生物生存空间的入侵者。

工业文明就是以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为主导,认识和征服自然界的典范。工业文明造就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巨大社会生产力,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最为辉煌的奇迹。可现实的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言:“当我们每一次欢呼对自然界的胜利的时候,自然界正在筹划更为严厉的报复。”对自然界的过度侵害必然遭到自然界的猛烈反击,温室效应、频繁的洪水与干旱、诸如艾滋病之类的疾病传播正是这样反击的例证。

面对自然的报复,人类不得不进行反思,反思人本主义必须遵守的界限和人类中心论的荒谬。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重新评价人类对自然的索取掠夺行为,重新思考人类未来的命运。走出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困境,消除人类与自然紧张关系的的困惑,成了当今时代的最强音,寻找新型的人与自然关系成为人类的共同呼声。生态文化正是在全球问题日益严重,人类对生态危机日益觉醒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

生态文化的概念是最早是由罗马俱乐部的创始人佩·切伊提出的,他站在生态学发展角度对生态文化进行系统科学的阐释。他认为生态文化是一种建立在生态学发展基础上的文化体系,包括生态思想观念、价值原则、思维模式、发展方式、管理体系几部分内容。生态文化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生态理念,以一种科学的、生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自然和环境,积极协调和处理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生态文化是与人类中心主义文化相对立的文化。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同发展的文化。也可以把生态文化理解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是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保护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的一切活动的成果,也包括人们在与自然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这是人的价值观念根本的转变,这种转变解决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

生态文化作为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它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唯物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人基于生存的需要不可避免地要干预自然,与自然力抗争,获得生存的权利和地位;另一方面自然或自然规律又以其强大的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是不可抗拒的力量制约着人的活动,要求人的服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需要不断同自然进行各种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并通过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改造与依赖、支配与受控,必然贯穿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部历程。如果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不能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统一,即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意味着环境污染,生态遭到破坏,生活环境恶劣,由此还会引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因而也无法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整个社会将不能达到和谐状态。

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所谓“和谐”是指一个系统内不同主体之间一种特定的关系,是一种协调、适当、匀称的关系。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把人与自然作为一个系统来看,讲的是人与自然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的、适合人类生存的稳定平衡状态。人类要生存发展,就需要清洁的食物、水和空气,需要持续提供人类发展需要的各种自然资源,包括洁净能源等;维系生命支持系统各种功能,包括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自然的水循环碳、氮循环等。人类这些最基本的生存条件的满足需要大自然维持生态的平衡来实现。维护保持自然与生物的多样性,保护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多彩的自然要素;避免使人类丧失未来发展的潜力等。至少能做到这些才能谈得上“人与自然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既不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完全依赖于自然的原本状态,也不是自然的发展变化完全服从于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是将人类自身的发展融入自然的演化之中,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演化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樊美筠.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生态智慧——以美学为例[J].中国哲学史(京),1998,(3):19-26.

[2]蔡钟翔.中国古代的文艺本体论[J].文艺理论研究,2001,(1):4

猜你喜欢
生态危机
责任伦理:变革时代的伦理探索
本·阿格尔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浅探
我国网络生态危机治理路径探析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消费理论光芒与缺陷并存
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反乌托邦观照
《白噪音》小说中的生态意识分析
生态危机的成因述评
当代大学生德育生态危机及重构路径探究
本.阿格尔的异化消费理论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