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野下公共文明建设路径探析

2015-05-30 16:35王琴王宇孙艳秀
文化产业 2015年9期
关键词:和谐社会探析

王琴 王宇 孙艳秀

摘 要:本文以和谐社会为视角,从发展社会公共生活、培养公民的公共责任、加强学校教育,打牢思想基础和营造和谐的思想舆论氛围四个方面探讨了加强公共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和谐社会;公共文明建设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9-00-01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公共文明,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外部标志,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支撑。 “公共文明”是指作为主体的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表现出来的精神生活进步与开化的状态,既包括人们公共生活的价值观、道德风貌、觉悟、信念等思想方面的内容,又包括由这种思想指导的人们的公共行为风尚、公共生活制度、法规、设施等文化方面的内容[1]。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要求。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最后关键阶段,加强公共文明建设,对于培养人的高尚品质、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社会公共生活

公共生活,是人们在公共空间里发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共同生活。与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相比,它的领域更加广阔,内容更加丰富,表现更加精彩纷呈。发展社会公共生活,既对公民的文明素质起着促进作用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要加强城市基本条件和环境建设。由于城市基本设施和环境条件具备公共性,一方面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人们“公共”的概念,为人们形成公共意识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随着公共设施的广泛增建,“公共空间”的意识也迅速增强,一系列的公共规则也由此推行。在此基础上,各种事件所引发的讨论使人们对公共生活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关注,使人们开始反思公共生活中的伦理与价值以及道德问题,这都有助于公共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但是目前许多城市较大的公共场所还太少,相关措施不够人性化(比如有些路段果皮箱的设置的不符合建设部相关规定的要求,很少有加收旧电池的网点,有些马路从这个路口到下个路口很久,过马路如果不跨越栏杆,就要转半个小时等),需要扩充完善的项目和内容还很多。

要促进社会成员参与公共生活。比如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社区与社团中的讨论,公共媒体上的讨论等等,鼓励社会成员关心并参与有关重要的公共生活事务的讨论。比如把公共文明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吸引社会成员广泛参与,推动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纯正风尚。比如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公共文明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其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二、培养公民的公共责任

公民的公共责任体现为一种道德的生活方式和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在我们这样一个缺乏公共生活传统的社会里要培养公民的公共责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要增强公民意识。公民意识的基本意义在于,作为一个公民,知道自己根据宪法和法律以及最普遍的社会公共生活伦理原则,可以做什么和应当做什么,从而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包括平等意识、主人翁意识、权利和义务意识等。

要注重公民道德养成。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具有一定义务和权利的公民。所以每个人必须对作为公民的自我和他人履行一份道德义务。首先要遵守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包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其次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培养公民美德。在爱德华·希尔斯(Adward Shils)看来,现代公民社会的公民美德的核心是公共精神(publicspirit)和市民认同(civitity)。公共精神主要包括“独立的人格精神、社会公德意识、自制自律的行为规范、善待生命社会的慈悲胸怀”[2]。

实践证明,社会成员自觉地发扬公共精神,维护社会整体利益,是一个社会进步和成熟的表现。提倡公共精神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提高公共文明的需要。

三、加强学校教育,打牢思想基础

人的道德,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发地形成的,一个人的道德判断能力、评价能力和选择能力是以他所掌握的相关知识为基础的,有一个接受道德教育和培养的过程。因此,道德品质要从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抓起,需要每个公民从举手投足开始,从简单易行的身边的小事做起。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形成教育,引导学生对公德规范、日常行为规范进行实践,由他律到自律,通过正确行为的不断重复、反复强化以及对不良行为习惯的反复矫正,逐渐形成道德行为习惯;要充分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阐释良好的道德品质,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学生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作为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的教师,要时刻铭记教育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3]。

总之,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加强校风、师德建设,坚持教书育人,培育学生美好心灵,让道德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

四、营造和谐的思想舆论氛围

公共文明行为的形成和践行,需要社会各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其中新闻舆论的作用不可忽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新闻媒体应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要遵循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重要方针。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使公共文明深入人心,变为人们自觉的意识和行动;要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公交车上的城市频道,以及微信、微博等各种即时通讯手段,进行正面引导和氛围营造,尤其在涉及到重大问题、敏感问题时,要精心做好宣传工作,帮助公民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

总之,要通过舆论的力量净化社会空气、升华人心,扶正祛邪、弘扬正气,通过舆论的力量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

参考文献:

[1]陈桂蓉.和谐社会视野下公共文明建设价值新议[C].公共文明论坛文集, 2007,12.

[2]翁世平. 军旅伦理学新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和谐社会探析
探析高层建筑暖通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烹饪与食品安全的实践探析
VR阅读探析
基于CAD/CAM的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论管仲的利益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ABC法在中小企业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