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工作者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5-05-30 23:54田继业
文化产业 2015年9期
关键词:深入工作者群众

田继业

摘 要:由于所好领域知识及技术门槛较高就免不了与社会上的专业人士、商家等相关人员打交道,通过十几年的实践,渐渐觉得,做为一名政府的文化工作人员不但需要,要具有相关的知识,还要有想当的知识面。

关键词:文化;工作者;深入;群众;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9-00-02

我是一名群众文化工作者;其本职工作是摄影及考古。工作之余还喜欢收藏些力所能及的文玩,事物和古陶瓷器及残物。

由于所好领域知识及技术门槛较高就免不了与社会上的专业人士、商家等相关人员打交道,通过十几年的实践,渐渐觉得,做为一名政府的文化工作人员不但需要,要具有相关的知识,还要有想当的知识面。即:不能只专,还需要博。不光要与专业人士打交道,有时还要面对社会、商家等五行八作的人员沟通打交道,慢慢就有了写体会。

一、专业知识要“专深”

与爱好者的沟通或者说是知识的互换,或是在一个个的爱好圈子中能有话语权、影响力,其实就是你在专业领域中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作为普通爱好者,没听过,没见过,才是你话语的融入点及插话点,你说了,他没见过或没听过,就有新鲜感,就能让人有听下去的欲望,就有认同感,于是你渐渐就有了圈子中的语言地位,倘若在进行几次实践,你能满足人家的好奇、满足人家的渴望、满足人家想要的得到的东西,使之加以提升,于是你便在中间形成了语言地位,那么你就是“中心”、“灵魂”。如若你的专业程度达不到人家的预想和高度,也就丧失了圈子中的话语地位,亦即丧失了影响。这其间“影响”的形成实质上是你专业程度的展示。俗话说的是:“你有几下子”由于近年来的文化形式除政府的“正规”途径以外,在民间逐渐形成了一个个“圈子”,每个圈子都带有不同的特点及色彩,如:“文玩圈子”往下还可分为:石头、清供、手串、核桃、手玩件、沉香、挂饰等等。往下还可细分如石头等,赏石系列、印石系列、宝玉石系列;文玩可细化为:砚石、案头、水滴、竹、木、牙、有机宝石等等。有时一个小的品类就能形成几十人的“圈子”,大家见面互相拿出各自的新上手的物件,品评、赏玩、询价等,于是就有在其中探讨各个物品的知识性的话题既是终极话语,那么想能在此圈中说一言、道一语或是叫人叹服,或是使人称是,而最终看的是你活动中的内在知识的含量和知识的“专深”度,说人所不知,具人所不具,才是混“圈子”的精髓。因此文化工作者自身的知识含量,导致其所在的影响。

二、知识要超前

超前性是文化工作者的又一要义。所谓超前就是在群众文化刚刚兴起,或是还未初醒时节你就率先掌握,并且有系统的接触或是精研。前面我们说的“专深”度,有了“专”有了“深”是你走的有多长,是过程。而超前则是你认识有多久是时间。有了超前性就能具备率先度,所谓“先入为主”,你先入了既是主了于是就会有响应,有附和、有随从。当初自己在搞摄影时,首先上了“北京电影学院”专修摄影,在学院里系统的学习了摄影的历史,摄影语言的表现形式,摄影的流派。着重学习了大画幅摄影的操作,和黑白暗房的制作工艺。学习期间欣赏到了,大批的世界级的优秀摄影原作品,提高了自己的摄影水准,提升了一个大的高度。于是在不久之后,形成的全民“摄影风”时,各种“影友”群、“单反”群、“器材”群、“胶片”群、“暗房”群、林林总总都纷纷形成,比作品,比器材,最后比思想,比“审美”(哲学),最终是比修养、比内涵、比知识。大凡风潮形成初期,皆是人心所具的天生之“存慧”,一但有适合的土壤和条件便即成燎原之势。渐成气候是文化形式普及的规律,而“人心向学”既是文化形式存在的源动力。

早些年自己喜爱一些古玩、古瓷器,经常游走于市场,这些市场当时名曰“破烂儿市”,听买卖双方讲故事,谈特征,辨真假。由于“财力不逮”,只能吸取书本中和到乱野荒岗中获取些实物标本,来实践学习,由于当时自己之专业与之不壤,故未能“专深”,仅仅喜好而已。当大形势到来,一个个的“圈子”兴起,或自发、或同好的形成,早些年的一鳞半爪的知识起了些“开蒙”的作用, “胎土”和“釉色”“画风”“包浆”“锈色”等名词渐起于圈子中,随着风气渐入,慢慢觉得知识的“不给力”,背后狠狠地读起书来,“恶补”一下亏空。也仗着“就近”,但还是觉得吃力起来,但不论怎么说,毕竟是于风气前就有所吸纳,也算混入了圈子,要不圈子根本就不能容纳你,就更别提“混”了。因此实在感觉,知识的超前是文化工作的另一“要义”。

三、文化工作者文化的“独到”性

大凡群众文化都是普罗文化,大众文化有着普遍形成后的,当普遍遇到特殊时,“特殊性”就显其具有格外的意义。普罗文化其特点是“人可共知” 而人可共知就显不出价值,那么知识的独到是“专深”吗?不是。是冷僻吗?也不是。就我的理解是认识及挖掘,同一个专业,你没看到、读到、学到的东西,我看到、读到、学到的东西,即而就具有了独到性。“存在而不具有”于是才有了价值。独到性是文化工作者所必须的具有的才能,“捡漏”诠释这个含义最后好的最直接的一个方法。

由于经常玩寿山石和古旧珠串,这里举两个自己例子:首先说一下文玩中的印石——国石“寿山石”。随着当下艺术品投资热,宝玉石类艺术品的典型代表就是“和田美玉”和“福建寿山石”之类。寿山石正成为更多收藏爱好者所青睐,作为国石之首,名扬遐迩。其有着丰厚的利润空间,艺术价值巨大。但是寿山石之品种繁多,大分可分为高山系、月洋系、旗山系三大系。旧时有说的“水坑石、山坑石和田坑石”三石之说法,水坑石的主要品种有坑头冻、天蓝冻、牛角冻、水晶冻、鱼脑冻、环冻、鳝鱼冻、黄冻和掘性坑头等石种,石色以蓝、黄、白、灰、诸色为主。山坑石——其高山系就是山坑石之代表,其种类丰富异常,如黄高山、红高山、高山环冻、高山冻、掘性高山、高山桃花冻、虾背青、巧色高山、高山晶、白高山、牛角冻、。和尚洞高山、杜陵坑石、高山、高山鱼脑冻、高山鱼鳞冻。大洞高山、玛瑙洞高山、油白洞高山、大健洞高山、芙蓉石等等等等。田坑石也程为田黄石。田黄石按色彩,又可分为,黄田、红田、花田、灰田、黑田和白田等,共计约187种之多。由于我身边有一玩寿山石二十多年益友,帮我解疑答惑,常到友处辨认石种,另我受益良多。一日在文玩市场闲逛,忽见一地摊摆放好多印石和原石,便走到摊前,俯身查找,通过这几年的学习,发现这些石种大都是寿山石,就萌生了“捡漏”的念头,在接下来的翻找过程中,发现七、八块精冻类石头,有一块竟然是黄色的,心中一动,便随便拿了一块,变不动声色的问老板这堆是什么石头,老板撇了一眼,达曰:“高山”!心中大喜忙询价,“每块四十,都要每块三十!”心中有底了,便又挑了一枚半透明古兽印纽,便又问老板,答曰:“高山,一百二不打价!”乖乖呀现在光刻一个兽钮就得八十元,看来这一定是几年前的老货!而且还通过发现这枚印钮上的几个沙点,最后判断应该是巧雕坑头石。哈!掏钱!最后通过砍价那七八块“高山石”按二十每块上手。回家上油打光,发现那块黄色的石头有点意思,于是就抱着石头跑到朋友家求证,哈!果然是坑头黄水晶呀!!!

还有一次是淘老珠子手钏,古代珠子是作为装饰背景出现的,我国早在1.8万至2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就有发现。按材质可分为骨、玉、玛瑙、琉璃、绿松石等。如何鉴别老珠子,拿琉璃珠来讲:老的琉璃珠的成分与现在不同,其要是铅钡成分,低温烧成。含铅钡的琉璃性脆易碎,只适合加工成小饰品,所以大的琉璃制品非常少见,如看见大的老琉璃件,我们一定要加倍谨慎,不可轻易上手。再有就是光泽,老琉璃有点像老玉一样温润,表面没有“贼光”。当我们用放大镜观察老琉璃时,会看到其表面会有一些大小不等的气泡和麻点,琉璃表面也不是很光洁,磨痕也不均匀,老琉璃珠的孔洞一般较细小,宗上这些特征基本就可以判断老琉璃了。去年夏日,我和朋友在古玩市场城闲逛时,发现一个卖珠串的店家,其所售卖的琉璃珠配件吸引了我,珠串是白色透明和蓝色透明琉璃,由球珠、瓜珠和勒子组成,很清亮,是清代的,价格略贵,上手观察后发现勒子有些不对劲,感觉像白水晶….最后砍价成交。回家用放大镜审视后,结论:老水晶勒子!

这些经历常与圈子里朋友谈起,成为“捡漏”经验。“捡漏”它要求你知识的“专深”度要有,还要有独具他人的所没有的东西。这才能让人信服,才能在或圈子、或专业的文化层面具有影响力。

独到的含义不仅在具体的文化项目上,即便在专业中具有“独到性”便是课题上的优势,如故宫“清明上河图”的故事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将专业深化到课题的高度,不用说对对群众文化,就是在专业领域上也是能一家之言的。那么在反过头来普及文化或开展文化工作,就是有了发言权,就有了影响力,就能在一个范围内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开展工作时会得心应手。

四、开展群众文化工作,搞好活动,文化工作者的“德”“信”力不可或缺

首先一个文化工作者的自身修为,是能否开展好坏的重要一环。前三点如果说的是业务范围,那么这里谈的就是人品。文化工作如何加强自身的修为,修养是“立德”之本,群众文化建立在一个“信任”的基础上的。你能够和群众对上话,不是靠文化工作的职能,特别是“松散”文化,就尤其突出,而是考的是你的“信誉”“信服”,你有“信用”让人“信服”了,于是就有了说法力,具有了“信”能让人信,那么久之群众就会就会认为你有“德”,“德行”德在先行在后,你立了“信”具有了“德”,而无往不胜。若是凭借着自己的知识与群众谋利与群众寻思,久而久之失信失德,就会被群众“屏蔽”还谈什么工作?

五、为什么要文化工作者深入群众中,加强群众文化工作及活动

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格局下,曾一度“拜金”到了想当的程度。丧失信仰、精神空虚、工作不专一、负攀比成风等现象极为突出。究其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文化工作,文化活动没能很好的跟上和开展。中央敏锐的觉察到了这一现象,及时的、大力的倡导文化活动的展开,一时间如火如荼,群众一股脑地参与起来。这其间不乏大比重的盲目,随着深入,发现了人们的兴趣趋同性。于是各个单项的引入和发展将不同兴趣的人群,或自主或引导着形成开来。“珠串圈”、“玉石圈”、“古玩圈”、“书画圈”、“文玩圈”等相继出现。人们谈论、争吵、探讨,不亦乐乎。手里摸得、腕上缠的、脖子上挂的,琳琅一片。好啊!当群众把大量的注意力集中到了这些健康的活动上来的时候,也就很好有精力再去碰触那些不健康的活动了。社会相对稳定,人们的思想有了注意力,不在受那些唯恐天下不乱人的蛊惑。别有用心人的谣言也就没了市场,负势力也就丧失了基本信众,对于一方的社会治安起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由于种种文化形式的兴起,对于我们的国家有些行将遗失的元素起到了挽救救的作用,为今后文化流续大国文化的隆兴做了前期准备和铺垫。

综上所述,文化工作者在群众文化工作中应该起到中间作用,是散落于大地土壤之中的“有益菌”的菌种和孢子,是起到中坚力量的“领头羊”,是文化活动中的“符号”。

猜你喜欢
深入工作者群众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多让群众咧嘴笑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在朗朗书声中学习语文
高中语文教学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