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根雕艺术的创作

2015-05-30 23:10龚长春
文化产业 2015年9期

摘 要:本文通过“神游远古”导入根艺的久远历史、现今根艺的辉煌及根艺创作中的实践启示,描述根雕艺术在我国源远流长,是一门有着鲜明的艺术风格和个性的独特艺术门类。它以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技法,营造神奇的艺术境界,是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艺术,是人类智慧与自然完美的结合。

关键词:寻奇觅美;巧借天然;营造意趣;妙施雕琢;

中图分类号:J3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9-00-01

一、根雕艺术的起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文化艺术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回归自然成为时尚追求,根艺的古朴,自然的美理所当然地备受青睐。根雕艺术在我国的发展可谓是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巧雕木像做装饰。1982年,从湖北荆州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了战国时期作为镇墓兽的根艺作品《辟邪》,作品虎头龙身,四足雕有蛇、雀、蛙、蝉等纹样,富有动势,显示出两千三百年前我国根雕艺术品已到达自然形态和人工雕琢巧妙结合。西汉时期,孔子的后裔曾利用楷木自然弯曲的形态制作拐杖。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利用树根制作杖头,笔筒、佛柄、抓背、烟斗等实用品和根艺家具。隋唐时期,根雕不仅在民间普通流传,同时还得到皇室贵族的青睐,《李泌传》里有李泌用天然树根制作“龙形爪”献给皇帝的记载。到了明清时期,根艺发展已经趋于繁荣,《玉玲珑麒麟》、《凤凰》等这些根艺作品,所追求的不只是“像、静、细、雅”,也不只是纯个人化的思想情感或艺术探索,是人与自然沟通的精神与情感活动,是顺自然大法的心性表达……。

二、根艺创作实践的要点

根的艺术是利用树根的自然残缺、疤痕、节瘤、线条、纹理和不规则的结构形态,施以技巧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一种造型创作。它在创作的美学原则上与其他艺术有共同之处,又有它独有的特点。共同点在于它具备了木雕、雕塑、石刻等艺术的表现形式与技法。不同之处,根艺是采用根的自然形态,与天同创。

根艺的创作离不开这样三步:第一步寻奇觅美巧用材、第二步凭借天然施雕艺、第三步营造意趣升品位。

第一步寻奇觅美巧用材

一切艺术形式都离不开它所使用的材料,选材是根雕艺术制作的第一步。根雕用材必须选择材质坚硬、木质细腻、木性稳定、不易龟裂变形、不蛀不朽、能长久保存的根材。根艺创作者只有寻到形态奇特的根材之后,才可能从中诱发创作的契机,确立作品的主题,从而通过运用根艺创作者的智慧、想象力和雕刻技艺创造出完美的根艺作品来。在创作构思中,应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之形,溢自然之美,将一切人为艺术再创造的痕迹需藏于不露之中,应对根材作多角度的全面观察,反复揣摩,依形度势,深思熟虑后方能定型。

第二步凭借天然施雕艺

当选到一件具有自然形态美和创作价值的根材后,创作者经过反复推敲就可对其确定创作的主题。在创作时要贯彻“三分人工,七分天然”的创作原则,围绕主题思想的要求,巧用心计、合理而慎重地取舍。除对局部作少量的修饰和必要的雕琢外,重点应放在巧妙地利用根的自然形态上,尽量使枝、须、洞、节、疤、纹理、色泽、态势等这些天然特点和神韵,在已确定的艺术形象中得到合理的利用和充分的利用。作品要力求简约与神韵的结合,折射深邃的哲理光华,妙趣天成,立意深远,于无声处显神奇。

在这种创作思想指导下,因材施艺,进行取舍、雕琢、磨制等一系列精到的加工,做到美有所用,使自然美的“奇”与人工美的“巧”,自然地结合起来,巧借天然,虽经施艺但不留明显痕迹,使整个作品的艺术风格浑然一体。

第三步营造意趣升品位

创作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回归自然,绝不是单纯描绘天然,更不能照葫芦画瓢,而应当充分利用自然根材奇美的特征去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根雕艺术要以自然根材抽象美的形态来表达作品的神似,巧借天然来呈现大自然的奇巧联姻,要充分利用根材的凹凸、残、瘤、畸、朽、节、纹、疤、须、皮、色等奇妙的自然立体效果,创造出根雕艺术神奇的生命力。

在根艺作品的创作设想中,除了明确主题,因材施艺之外,还要追求一种耐人寻味的“弦外之音”,这就是中国画论中常说的“画外之意”或“意境”。所谓意境,是说作品要有隽永深邃的“诗情画意”,它常常把作品的主题思想给以委婉含蓄的表现,力求摆脱过于刻露的一般化描写。根艺创作者,想要获得意趣则须抓住神似美,在形态多变的各种根材面前,意趣既不能抄袭和模仿,也不能率意触情,草草便得。在深入生活,观察自然中领略到变化无穷的意趣。“意”是根艺创作者的气质,感情,思想等精神世界因素在作品中的体现;“趣”是面对根材的客观形象的反映。只有在作品中饱含着作者对根的自然美的深刻感受,才能赋予根的艺术以浓厚的感情色彩,抒发与时代脉搏和人民感情相联系的艺术情趣,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来。

根的艺术,在我国是一门即古老又年轻的艺术。说它古老,是因为这门艺术在我国几经兴衰,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说它年轻,则是因为近些年才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起来,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它以其独具匠心、妙趣天成的艺术感染力,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喜爱。

在这样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作为一个根艺创作者应该发挥各自的微薄之力,将我国的根艺发扬光大。艺术实践的车轮滚滚向前,偶尔的起伏与羁绊也不会割裂中国传承至今的文化整体,虽然未来不可臆测,但中国根雕艺术必将再度辉煌。

作者简介;龚长春,1976年生,嵊州.中国根雕协会会员、浙江省根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嵊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嵊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台州市三门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会长。

2005年,在各界人士的帮助下,在艺术村创办了“无忧阁”根艺馆。代表作有《笑看东风》、《八仙过海》、《四大美女》、《昭君出塞》等各种人物造型。其中《笑看东风》在2008年获得全国根雕银奖。2009年《静夜思》获得全国根雕银奖,二零一零年《济公》获得全国根雕银奖。在2011年嵊州首届根雕艺术大赛现场创作中《老子出关》获得铜奖,2013年4月《羲之爱鹅》获第三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银奖。《醉八仙》、《钟馗》、《五子戏弥勒》由山东青岛“天祥木憶”刘本科先生收藏,其中十多件作品由河南“佛光园”和社会各界人士长久收藏。部分作品已选载于《浙江根雕》、《嵊州根雕》等专著。作品的造型及质量深受客户的喜爱与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