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唐卡装裱技艺”传承困境与保护对策

2015-05-30 05:15许会英王迪
文化产业 2015年9期
关键词:保护对策

许会英 王迪

摘 要:唐卡装裱技艺是伴随着唐卡绘画艺术1300多年的历史发展而来的。清宫唐卡装裱技艺诞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起源于皇宫内满旗服饰手工技师们,是满族皇宫服饰手工艺术与书画装裱艺术相融合的一项独特装裱传承技艺。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清宫唐卡装裱技艺十分考究, 属于技术难度极大的手工技艺,面临人才不济的窘迫境地,加之资金短缺, 使技艺人才培养难于开展, 制约了传承, 濒临失传境地。

关键词:清宫唐卡装裱技艺;传承困境;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9-00-01

唐卡装裱技艺是伴随着唐卡绘画艺术1300多年的历史发展而来的。清宫唐卡装裱技艺诞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起源于皇宫内满旗服饰手工技师们,是满族皇宫服饰手工艺术与书画装裱艺术的结晶, 是中国书画、绣品、唐卡等艺术品装裱行业中一项独特的装裱传承技艺。2013年11月唐卡装裱技艺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14年8月清宫唐卡装裱技艺六代传人许会英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一、传承现状

(一)清宫唐卡装裱技艺文化传承的价值意义

清宫唐卡装裱技艺十分考究, 装裱一尊唐卡全过程历时近10天,将通过9大项工艺、108道小工序,全凭手工来完成。先后经过材料选配、量裁美龙、裁剪材料、褙衬材料、镶装缝合、裱褙后衬、安天地杆、装镶饰品、平整查验等九大工艺。清宫唐卡装裱技艺与藏式唐卡装裱技艺主要不同点是用料考究、满旗服饰、唐门为龙、黄红牙子、佩有惊燕、名贵饰品等。

中国有句古话 “三分画七分裱”, 一幅精美的唐卡完成后要通过手工装裱技师非常复杂工序得以体现和传承。清宫唐卡装裱有着浓郁的宗教色彩,它传递给人们的不仅是装裱技艺,还传递一种信仰和精神。因此具有高度的服饰和装裱的考古价值,被称为装裱艺术的一朵奇葩。因此,清宫唐卡装裱技艺历史价值深远。

清宫唐卡装裱技艺体现出华夏民族的科技创作新智慧, 使中华古老制衣技艺产生了一次由蛹化蝶的蜕变。一幅精美地唐卡是要通过14处完美组合才得以完成。作为唐卡绘画只完成了完美组合的最重要的一项 “美龙”绘画, 其余13项均由装裱技师完成。清宫唐卡装裱的技艺远远高于服饰裁缝和字画装裱技艺科学。

(二)清宫唐卡装裱技艺促进文化传承的自身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唐卡装裱技艺六代传人许会英自幼与外祖母于艳萍(技艺四代传承人) 、母亲李文秀(技艺五代传承人)学艺,少年时就掌握了唐卡装裱技艺的主要程序。1986年参加工作后,利用工作之余,在外祖母与母亲的装裱服饰店帮工,在实践中细心领悟并熟练掌握了祖传唐卡装裱技艺整套精湛技艺。2008年, 承载祖上五代人的技艺,自筹资金在内蒙古乌海市创建了中国书法城名店-韵悟斋,全方位地从事清宫唐卡装裱与技艺的研究与传承。通过不懈地努力2013年市政府命名为乌海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年,自治区政府命名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做为中国书法城、中国赏石城的内蒙古乌海市, 九次人口迁入, 纳全国人才精英、汇各地工匠,聚集了神州众多传承文化项目和多元文化的需求。乌海及周边地区又是藏传佛教、寺庙、信众集中地域, 这些文化元素为六代传承人许会英的清宫唐卡装裱技艺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充满生机的沃土。

(三)清宫唐卡装裱技艺在文化产业中的地位作用

由于悠久的清宫唐卡装裱技艺不光有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化文化空间的价值,它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在精神上的汲养及传世作品收藏的需求。近年, 青海热贡、北京、尼泊尔等国家和地区的藏传佛教信众和唐卡收藏者, 专程前来乌海寻求清宫唐卡装裱, 彰显了清宫唐卡装裱技艺的传承价值。

近年来,随着“佛教艺术文化热”兴起,机器印刷批量生产的印刷品唐卡充斥市场,廉价、工艺粗糙的“速成品”令古老的唐卡绘画艺术和精湛的装裱技艺濒于失传。

二、发展对策

(一)清宫唐卡装裱技艺的保护现状

清宫唐卡装裱技艺, 系家族内传女儿的一套技艺。该脉系的一代、二代、三代传承人均为北京清宫造办处御用唐卡装裱技师。1958年,四代传人于艳萍随女婿来到乌海市与五代传人李文秀将技艺传给六代传人许会英。据四代传人于艳萍所说:清宫式唐卡装裱技艺传人,解放初期遗传原有三个传承脉系,由于文革特殊历史影响,另外在承德和唐山两个脉系同行的老艺人早已改行从事其它行业。现仅存该脉系六代传人许会英一人有此技艺(五代传人李文秀已于2015年1月病故) 。

清宫唐卡装裱属于技术难度极大的手工技艺, 由于装裱一尊唐卡全过程将通过9大项工艺、108道小工序,全凭手工完成13项完美组合。所以从事该装裱的技艺人员必须掌握满旗服饰技法、字画装裱技法、唐卡绘画技法, 才能完成清宫唐卡精湛的装裱。培养一名优秀清宫唐卡装裱技师须长达一年以上的时间, 需要师傅耳提面命、手把手地示范,尤其是很多无法言传的微妙东西,是书本上不可能找到得。

(二)清宫唐卡装裱技艺的归因分析

2008年8月起,五年间吸纳徒弟(学员)12名, 通过我们不辞辛劳、不懈努力, 虽然使他们分别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 但他们根本没有完全掌握清宫唐卡装裱技艺,现在他们只具备现代字画装裱技艺。虽然自己都开了装裱店, 但有了唐卡装裱技艺的生意, 承揽下来也只能拿给我们装裱。这种现状主要是传统技艺自身特有因素受到市场经济和现代文化冲击,使传统技艺边缘化。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清宫唐卡装裱技艺难度极大、耗资巨大、工序繁杂、出徒漫长、学技艰辛、难于传承。由于当代社会潜心学艺的人极少,加之文化资源转化成为文化生产力, 带来产业经济效益周期较长,很多青年人不愿意学习唐卡装裱技艺,觉得这些传统文化“很土”,不能迅速带来理想的收入。因此,面临人才不济的窘迫境地,加之资金短缺, 使技艺人才培养难于开展, 制约了传承, 濒临失传境地。

(三)清宫唐卡装裱技艺的发展出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若想突出重围,必须创新思路,努力走出去,变身“文化符号”。 时代在变,人们的欣赏口味也在变,传承中要创新就是在不丢掉“非遗”核心技艺和文化内涵的环节上,要让这种“土”变成一种乡土,而不是俗。在开展生产性方式保护过程中,一定要坚守住“非遗”项目手工制作方式和手工技艺这一底线。以非遗文化的保护为宗旨,以非遗资源服务社会为载体,强化传统老技艺;创新传承变思维;探索保护好方式;寻找发展新途径。

参考文献:

[1]罗文华,清宫唐卡绘画与装裱的机构及流程;中国藏学;2005年第4期;78-82

猜你喜欢
保护对策
河北塞罕坝保护区马鹿初步调查及保护对策
浅议湿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婺源县古树名木调查和保护对策建议
海南州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保护对策
仡佬族语言濒危程度及其保护对策研究
遂平县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初探
西藏山南地区耕地保护现状及对策探讨
沧州海洋生态环境与保护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