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诗风格管窥

2015-05-30 10:48韦莉
陕西教育·教学 2015年8期
关键词:碧草萧萧悲情

韦莉

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在诗歌艺术上,杜甫可谓集大成者,他以委曲婉转掩抑收敛的叙事抒情,形成“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并以对现实的高度概括性与描写的生动具体性,把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推向空前高度,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而深远。无论杜甫自己,还是诗评家,论杜诗之主要风格,无不以“沉郁顿挫”四字概括之。本文试就《登高》、《蜀相》“沉郁顿挫”之风格特点略作探索。

一、《登高》和《蜀相》思想情感的“沉郁”表现于下列三个方面:

1.内容上的厚实丰满。无论是描摹现实,还是勾勒历史,杜诗都表现出厚实的思想内涵和凝重的历史意识。《登高》是杜甫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在夔州时所写,这首诗是杜甫长期流浪、贫病交加和恶劣心情的形象写照,诗中的“艰难苦恨”四字,包含着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谴不开的羁旅愁思。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泊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又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他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有七律《蜀相》一首,表现了他对诸葛亮的敬仰,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

2.情感上的起伏回旋。杜诗中的情感表达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有着隐显缓急的变化。《登高》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如狂飙来自天外,将诗人的“悲愁”情绪抖落于读者面前。“渚清沙白鸟飞回”又语势平缓,仿佛令这悲情受到制约。“无边落木萧萧下”,萧萧而下的“落木”,将诗人的“悲情”推向一个新的层次。“不尽长江滚滚来”,滚滚而来的“长江”展现的开阔辽远的境界,又仿佛缓冲了这种悲情。《蜀相》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诗人点出武侯祠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其间妙笔天成的一个“寻”字,使得一问一答巧相连属,写出了初至成都的诗人寻觅遗踪的急切情绪,给人的印象是充满着憧憬和希望。然而,“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颔联的情感却起了急剧的变化,“寻”的结果是祠庙的寂寥冷落悄无人迹,诗人形单影只而来,又孤寂伤怀而返,这就形成了一种情感上的落差。诗人倾吐的情感不是一览无余的,而是起伏张弛回旋激荡的。

3.表达上的迂折含蓄。作者往往将充沛的感情隐藏于心灵深处,九曲回肠冲撞旋转,并不恣情宣泄倾泻无遗。《登高》具有沉而悲的特色,读者从作品中读到的是一个兀立高台的穷儒形象。然而,作者之情悲郁深沉而并不过分,凄苦冷落而不见消沉。《蜀相》首联用一设问句,突出诗人问路寻途迫不及待的心境,也给读者留下悬念。可是步入祠堂,诗人一不写殿宇高大,二不道塑像凛凛,独独扣住那“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做足文章,字字写景,却又字字含情,可谓含蓄蕴藉,“别有深意在其间”。

二、《登高》和《蜀相》语言形式的“顿挫”表现于下列三个方面:

1.章法上的开合变化。“悲秋”是《登高》主旨所在。前四句写景,作者的主观感受与景物的客观特征达到和谐统一,产生的艺术魅力已非一般描摹景物的诗句可比拟。后四句的抒情,则将万里漂泊多病的孤零悲苦之情作了直接的抒发。最后却令人颇感到遗憾意外地落笔于“新停浊酒杯”这一生活细节上,纵横开合变化自如。《蜀相》意在臧否人物而不在吟怀古迹。诗题不作“武侯祠”,而作“蜀相”盖有深意在焉。以人物千古风流已去,而祠庙长存虽今犹在,正可由“丞相祠堂”想见丞相功业。若不从祠庙写起,颈、尾两联的议论就成无根之木了。

2.词句上的精炼警策。多用炼字:“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自”、“空”二字尤为传情。多用叠词:如两诗中的“萧萧”、“滚滚”、“森森”,前人评点曰“‘萧萧、‘滚滚,唤起精神”,“‘森森二字有精神”。

3.音节上的铿锵。《登高》尾联“不觉为对句”,细味之,声律上的精细微妙,自出机杼独具一格。《蜀相》颔联的“自”“空”二字,该平而仄,该仄而平,应为拗格,却产生了警醒读者的艺术效果。

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但并不是唯一的风格。杜诗既表现出风格的多样性,同时更表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沉郁和顿挫,水乳交融为一体。沉郁凭借顿挫,顿挫服从沉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构成了杜诗的主要风格。《登高》和《蜀相》两首七律,将深厚浓郁的“沉郁”之情寓于跌宕有致的“顿挫”之中,无疑是窥测杜诗风格的一个重要窗口,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作者单位  蒲城县城关镇初级中学

编辑  张晓楠

猜你喜欢
碧草萧萧悲情
樊莉
The Swimming Pig
早春即景
废园
悲情英雄
药王谷石林
岁末感怀
悲情中亦有壮怀——重读《项脊轩志》有感
陈水扁“悲情奔丧”
竹子萧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