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自主学习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和思路初探

2015-05-30 10:48白文杰
课程教育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课程设置自主学习

【摘要】大学自主学习课程的设置真正体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目标,是契合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导向和课程改革方向的必然之举,也很好地回应了学习型社会与就业市场对高素质大学生人才的需求。为确保大学自主学习课程的开课质量,必须要切实把握教师角色、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和支持平台四个方面的转变。

【关键词】大学课程  自主学习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05-02

一、大学自主学习课程的研究背景及内涵界定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围绕着自主学习理论研究已形成操作主义观、人本主义观、信息加工观、社会认知观、自主意志观、言语指导观和认知建构主义观等七种理论观点。国内近年来有关自主学习理论的研究主要在中小学的新课程改革领域,并且研究多集中在自主学习方法与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大学教育阶段有关自主学习课程研究则并不多见。本文主要先粗浅探讨作为一种大学自主学习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和思路。

简言之,大学自主学习课程是体现出大学生自主和主动学习知识的课程,即与传统的 “讲授——接受”式课程相对应的一类创新型大学课程。之所以冠名为自主学习课程,言下之意即为:首先,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和主人,而不是授课教师,这就需要学生主动承担起学习的责任而不是由教师去包办;其次,学生要发挥出学习者的自觉性、自立性、自控性,而不应是学习上的被动性、依赖性、强迫性。第三,课程的教学方法要由教师灌输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开展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第四,课程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真正实现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自主学习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从自主学习课程的上述四点含义来看,自主学习课程的设置真正体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目标,很好地契合了当前我国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导向和大学课程改革方向,也很好地回应了学习型社会与就业市场对高素质大学生人才的需求。

二、大学自主学习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一直以来,我国大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都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填鸭式”传统课堂教学为主,课程的设计和授课方式均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展开,教师全面控制授课内容、授课进度、授课方法、考核内容与考核要求。学生在这种课程中的角色只是一切课程教学活动的被动安排者,如同“提线木偶”一样任凭教师“摆布”。在目前高校各类专业中,这类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课程数量众多,若再加之课堂授课沉闷枯燥,则会导致相当部分学生对这类课程不仅感觉索然无味而且厌倦课堂、丧失专业学习兴趣,造成学生不是到课后或昏昏欲睡或手机刷屏的“低头党”,就是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的“逃课族”。大学四年下来,学生究竟能从这些被动学习课程中获取多少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就可想而知了。而当毕业之际,凭这种知识能力“家底”走向社会的学生在面临残酷求职竞争时必会遭遇“史上最难就业季”和被淘汰的命运。如此看来,社会上对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声讨”中,这类大学被动学习课程的设置和原有的教学模式问题自然难辞其咎。

21世纪的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其表现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快速变迁、信息爆炸式增长,各行业各领域知识日新月异、快速更新。社会个体在一生中必须要不断学习更新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所需知识,成为学习型个人,才能不落后于这个时代和社会。相应的,组织和国家也不例外,必须成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国家也才能不被这个世界所淘汰。大学生毕业后具备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持久性学习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生存发展中成功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大学生具备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也必然是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型社会中高等教育承担的核心职能和根本任务。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当前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此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努力形成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良好机制。因此,改革原有学生被动学习课程,设置开发大学自主学习课程就成为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创新和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必然之举。

三、大学自主学习课程的设置思路

(一)大学自主学习课程设置的总体要求

绍兴文理学院近年来围绕着建设高水平地方性综合大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致力于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不断持续优化和完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绍兴文理学院在2014年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要求:自主学习课程设置为1学分,不安排课堂授课方式,完全为学生课下自学方式学习,课程课外总自学时间为80小时。不少自主学习课程同时开设了学习网站,供学生随时登陆学习。自主学习课程的开设能有效缓解专业课学分紧张、课堂学时有限与课程知识体系内容丰富之间的矛盾。将课程从“课上”转入“课下”,课程资源则由“线下”转入“线上”。这种自主学习课程的设置方式,在有限的专业课总学分内既节约了宝贵的学分资源和课堂学时资源,又能充分盘活和调动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确保了学生课外投入专业学习和实践的足够时间量。

(二)大学自主学习课程设置的实施要点

为确保大学自主学习课程的开课不至于出现的“放羊式现象”,造成学生无所适从、放任自流,最终导致开课质量的大面积滑坡发生,为此大学自主学习课程实施时要切实把握住以下“四个转变”。第一,转变教师角色。在自主学习课程中教师一定要转变过去以“我”为主的唱独角戏做法,努力做好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服务者。一方面在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进度、学习目标等方面要信任学生,做到“还权”于学生,给学生以充分的学习自由权利;另一方面,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要全程为学生引导和服务,要引导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学习方法、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探究本门课程的问题悬疑和知识路径。因此,作为任课教师有必要重新编制一份针对于自主学习课程的教案,将教师如何扮演“促进者、引导者、服务者”的指导内容和指导目标尽可能具体化、明晰化、定量化,要细化落实到课程每一个学习单元上。第二,转变教学方法。在自主学习课程中在完全不存在课堂教学环节以后,就意味着必须要从课堂讲授式教学方法彻底走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方法了。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第一次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独立建构知识的意义和逻辑体系、独立探索问题的实质和解决之道。而长期以来大学生也习惯于习惯于教师课堂讲授被动接受知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很差。因此,需要教师首先懂得熟练运用自主学习方法之后,再将方法使用要点让学生们明确和掌握,以便于学生循法实施。其次,教师要将每个学习单元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典型问题及案例、阅读材料给学生交代清楚,便于学生课下自主独立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共同完成。第三,转变评价方式。在课程考核的评价方法上要体现出学生课下积极投入学习的时间量和自主学习的成效,肯定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为此需要转变过去期末考试“一考定成败”的做法,转为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的结合,其中还要加大过程性考核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权重。过程性考核形式可以包括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作业和学习日记、小组合作学习的大作业和学习讨论日志、课程网站在线学习时长和自主測试作业(或习题)成绩、以及与课程相关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参与记录和材料证明等。第四,转变支持平台。当课程学习由课上转至课下时,相应学习支持平台也要转变和跟上。过去在课堂上,学生的支持平台是“有老师、有幻灯、有板书、有教材”,如今课下自主学习的支持平台需要转变为“有指导”(即教师引导、辅导和监控)、“有网络”(课程网站)、“有资源”(助学方案及课程资源)、“有氛围”(小组合作和团队学习)。有充足资源的支持平台,才能保证学生课下自主学习活动的独立开展以及自主学习质量和成效。

参考文献:

[1]周炎根,桑青松.国内外自主学习理论研究综述[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1).

[2]余文森.把学习自由和权利还给学生——“指导一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的理论意义[J].基础教育课程.2012(12).

[3]涂承日.自主学习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的实施构想[J].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作者简介:

白文杰(1972-),男,博士,讲师,系专业主任,研究方向:公共管理与公共经济。

猜你喜欢
课程设置自主学习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