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定位“中间+门户”

2015-05-30 08:29龚小峰
房地产世界 2015年9期
关键词:空港京津廊坊

龚小峰

区域型中心城市是京津冀城市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悉,京津冀协同发展将以“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为骨架进行空间布局,河北省保定市、廊坊市与北京市、天津市共同构成中部核心功能区,即成为“四区”之一,重点承接北京市非首都功能的疏解。

河北廊坊有望成为京津冀区域的一个中心城市。国家行政学院经济部主任张占斌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的大战略,廊坊是这个大战略里面最大的受益者,包括重大的产业和人口的转移,以及第二新机场,都对廊坊作用巨大。

区域中心城市崛起

廊坊处于京津中间,区位与东莞和嘉兴比较类似。东莞位于广州和深港之间,在不同的阶段进行了模式的调整,始终维持城市的竞争力。嘉兴位于上海和杭州之间,发展上把握差别化和特色化的原则,在珠三角的发展过程中占据一席之地。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杨保军指出,上述中间性城市的特点在于,由于会和周边大城市产生紧密联系,因此外部的影响要高于其自身的发展力量的影响。这类的城市发展策略,往往进行

差别化的发展定位,积极响应周边中心城市的发展,走特色化的道路。

在他看来,廊坊的区位比嘉兴和东莞还要好,因为除了处在京津中间以外,廊坊还受益于新机场,未来将成为一个国际门户,因此廊坊的定位是成为“中间加门户”。

杨保军认为,这些年廊坊积累了不错的基础,比如说大学城的建设提高了劳动力的素质,中科院等一些科研机构陆续的入驻了,城市比较好的空间、形态,格局初步形成,这些也为廊坊承接北京服务业的转移提供了基础。

廊坊自身产业基础雄厚,廊坊今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速8.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4%和18.4%,三项指标都是河北省第一名。

随着北京资源向外转移,廊坊逐渐成为河北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突破口和承接京津高端产业的首选地。近年来,廊坊市以创新驱动突出发展四大新兴高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城郊都市型农业。廊坊与京津两地有着长期的合作基础,全市90%的科技型企业与京津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引进省外资金的80%来自京津。

北京第二机场成拉动引擎

由于规模庞大,北京新机场拉动力量很强。2019年7月,北京新机场第一期将完工投入使用,预计首年客流量将达到4200万人次。2023年全部建成,1.3亿人流量,世界最大机场,5500万吨货物吞吐量,将成为中国第一个国际航空枢纽港,亚洲有东京、新加坡,是航空枢纽港概念。

北京新机场的建设,不但带动北京南城发展,由于新机场43%的面积坐落于廊坊广阳区,更加速了廊坊这一枢纽地带的形成。通过连接北京新机场,北京、廊坊、天津未来有望形成“L”形的一条全新发展轴线,廊坊恰恰位于这条新发展轴线的中部。而廊坊的主城区,将位于这条新轴线与京沪高速共同构成的“黄金三角区”内。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三轴”之中,最重要的一轴就是京津发展轴,廊坊就在京津发展轴的中心。此外,他还建议,武清距离第二机场和廊坊很近,可以和廊坊率先实现规划一体化。

事实上,由机场带动的特色发展轴线在世界范围内有诸多例子,如波士顿128公路区、英国M4高速公路走廊、瑞典E4高新技术走廊、马亚西亚超级多媒体走廊等等,都有高效的交通、高素质的人才、高端的产业,在机场线上进行集结,促进了产业带的腾飞。

杨保军认为,空港带动之下可以走轻型贸易的道路。京津冀城市群必须要跟国际产生密切的贸易,贸易一个是要依靠海港,海港在天津,一个是要依靠空港,主要在第二机场,海港走的是重型的,空港走的是轻型的,机场建设将促进轻型贸易发展,培育出空港城,带来非航空业务收入增长。

目前,河北和北京已做完临空经济区发展规划,并上报国务院,提出将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廊坊市规划部门已经做出总占地220平方公里的临空经济区初步规划,将其定位为环渤海地区、首都经济圈及河北省的综合性门户新区。

廊坊临空经济区整体上按照“一主两副”结构规划建设,新区人口约100万人,主中心位于新机场东侧广阳区辖区,占地115平方公里,两个副中心位于新机场南侧,分属固安县和永清县,占地105平方公里。

“为什么空港城会发育出来,要在快速的到达通过和利用商机之间达到一个平衡,所以就会延伸出了很多的机会。”杨保军指出,现在很多的大机场,其实航空业务的收入已经不到50%了,而是非航空业务的收入,航空服务、航空经济的收入已经超过了运输的收入了,这就是空港带来的机会。

借助空港经济区及产业升级转型契机,廊坊正在规划、打造全新城市新区。这其中,廊坊北部文化新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由于地缘优势,距离北京最近的北部生态文化艺术新区也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廊坊受益最大的板块之一。

走特色化优势

在廊坊自身的规划中,明确提出未来城市人口将从80万人上升至300万人,城市性质为“京津冀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环京津区域中心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

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杨开忠认为,廊坊应着力打造两大中心功能:一个是应该成为北京、天津流通性服务业外迁的承载地,成为京津冀地区流通型服务业中心,包括永清、霸州、固安等等。另一个是要承接北京的高科技产业的转移,打造成为京津冀地区的高科技产业的中心。

针对空间上的功能布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刘云中认为,廊坊除了要集中精力做好主城区,还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整个廊坊大的市域范围内的分散式的发展,这样才能更好配合京津两地人口流动,这对地方政府行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唯有先发才能制人。张占斌指出,廊坊要思考的是,怎么在人口的转移当中争夺一些高端人口,尤其是跟服务业大发展有关的人口。此外,还要突出创新驱动,廊坊的电子信息、航天、新材料等产业已经有很好的基础了。未来要进一步打出自己的优势,比如成为一个很好的孵化基地,带动更多人去创业。

杨保军进一步分析指出,廊坊要想办法维持相对低成本的生活成本、商务成本和房价,这样对北京将来的创业和创新的人群有吸引力,并且要做到高品质的城市环境,坚持生态优先、特色引领,组团发展的思路,建设成为国际门户,休闲之都,创业基地和宜居的名城。

张占斌表示,希望廊坊成为高端基地和物流基地。在物流方面,希望廊坊成为中国北方一个重要的交通物流的基地。另一方面,希望未来廊坊成为中国制造业的高端基地,为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作出自己的独特贡献。

他还指出,希望到那时候廊坊的政府管理水平能够到相当高的水平,能够大幅度的提高公共管理水平,“比如说过去叫电子政府,将来我们叫智慧政府,真正的大数据平台来管理我们的政府,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猜你喜欢
空港京津廊坊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乘世界空港东风,聚湾区枢纽动能!未来空港新经济发展高峰论坛
广州空港经济,乘“机”起飞
廊坊专场(二)
地方政府赶超行为对消除贫困的阻碍分析
地方政府赶超行为对消除贫困的阻碍分析
蒸蒸日上的廊坊百冠
从“中国制帽之乡”到空港小镇
今夜我们与廊坊相爱
京津城际ATP光电隔离盒的国产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