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导学案构建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2015-05-30 10:48文进红�オ�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学案新课改高中语文

文进红�オ�

[摘要]导学案使教师从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降低了学生对老师教授内容的依赖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有所突出,学生的信息量获得最大化,学习的兴趣得到激发,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性环境,构建了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导学案语文教学高效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40007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导学案使教师从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改变了学生对老师教授内容的依赖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性环境,教学效果得到了提高。实施导学案对构建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以下的作用:

一、主导性更强,将国家教材校本化

高中新课改浪潮带来了新的教程,高中语文的教材版本不仅多种多样而且时代性强,有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在人教版的教材中,每一册的阅读教学是四单元,每单元4篇文章,共有课文16篇;表达交流模块5个,探究模块3个,因此完成每个部分在学校的日程计划中的上课时间是9周36节,其中作文课需要大概8~10节课,除去探究部分的内容,就剩余20多节真正用于阅读教学。然而,入选新教材的课文解读有难度,依常规教学每篇课文需要3~4节课。容量相当大,时间相当紧,教师们的第一感觉就是上不完课。在编写导学案时,教师立足于“主导”地位,立足于新课改的精神,立足于本校的师生实际情况,摒弃传统的教教材的观念,从琐碎重复机械的教案编写中解放出来,放开手脚,整合相关的教材内容,合理调控“教”“学”,进而构建更为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二、主体性更突出,学习更为积极主动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往往对通过间接的途径被动接受的知识不能深刻地理解,而对于通过自己加工思考获得的知识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导学案实施践行的是“生本教育”,主张对学生信任、尊重和理解,大胆地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主观能动性,使各种层次的学生能借助导学案自主地学习发展提高,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和发挥。例如《陈情表》的教学中,出现的表示举荐、任用、提拔某人做官的字特别多,包括举、除、拜、迁等字,可以让学生自行归纳积累,认识这些文化常识,并自己熟读课文揣摩李密陈的“情”和“辞不赴任”的真正原因,体会李密对祖母的孝情和对朝廷的忠情。

三、实用性明显,能“减负”而不“减质”

新一轮的素质教育改革要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是改革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导学案就是与此需要此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导学案的设计和编写是教师精心备课的体现,对导学案的每一个问题教师都精选、精讲、精练。课前先让学生练习导学案,之后教师收集、检查导学案做汇总工作,课堂上再利用、讲解导学案,将巩固导学案和掌握教材有效结合,最终督促学生完成导学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或批改,或提问,或辅导,或点拨,在严、细、实上有效地落实教学常规,尽量在课堂上做好学生的消化工作,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学生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减少了学习的盲动性,优化了知识结构,提高了学习效率,实际上是“减负”却不“减质”,“增效”而不是“增负”。 导学案的精心编写使用最终落实到课堂上,落实到学生身上,导学案所凝聚的教师精心备课的智慧最终转化为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体现了导学案的实用性。

四、合作探究活动形式多样化

教师编写设计导学案时,把基本理念、基本内容、基本问题都反映到导学案上,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比如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的导学案提出了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雨为什么冷并且融入作者怎样的情感?”创设出富有内涵的背景,开展丰富有创意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以及解答问题,鼓励学生善于动手动脑。合作探究活动形式包括学生讲课、模拟采访、法庭、演讲会、辩论会、讨论、新闻发布等,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科学地选择。

总之,导学案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讲、巧导、实练有机结合,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重大的意义。

(责任编辑韦淑红)

猜你喜欢
学案新课改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乡愁导学案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比例尺(一)”导学案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