袍哥江湖

2015-05-30 10:48张嘉友
看历史 2015年8期
关键词:袍哥四川

张嘉友

从秘密组织到煊赫帮会

由于四川袍哥长期以来是个比较秘密的地方社会组织,保留下来的第一手文献资料不多,到目前为止我们对它的了解还非常有限。四川袍哥起源于何时,系何人建立,其目的何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袍哥”是四川方言,就是哥老会在四川的别称,早时称汉流(留),到了晚清四川官方文件上称江湖会、孝义会。其他还有袍儿哥、光棍、嗨皮、袍皮等一些在社会上比较流行的称呼。

四川袍哥的起源有各种说法,大致有五种。一是诗经说。《诗经》中有“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之句,袍与胞谐音,表示有如同胞之哥弟。二是“汉留”说(即“汉流”,民间又称“嗨皮”)。得名于《三国演义》中关羽在曹营留旧袍之故事,意指入会者誓不事清,奉汉反满之心。三是“啯噜说”。“啯噜”是四川人对于游民盗窃团伙的俗称,是指以清初入川移民中的未能安家垦地的游民为主要成员形成的武装团伙。四是“创自郑成功说”,相传袍哥会是清初郑成功领导的反清复明组织“洪门”的一个分支。约在康、雍、乾(1662年-1795年)年间,随湖广、闽、粤、赣移民传入四川。五是“反清复明”说。指袍哥会是在道光咸丰年间秘密社会大融合的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同时受到天地会、青莲教、江湖会和白莲教较多影响。

四川袍哥在四川地区为何存续了长达百年时间之久?这与四川在大清与民国时期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地域等背景是密不可分的。清末的革命党人利用过袍哥会组织,在辛亥革命前夕的四川保路运动中对加速推翻满清政府起到一些作用。知名人士杨沧白、向楚、熊克武等都加入过袍哥会。民国建立后,特别是尹昌衡当了四川省大都督后,首先成立了“大汉公”,自认“龙头大爷”,把牌子挂在都督府大门前,其军政府被人斥为“哥老政府”。后来熊克武、周骏等人也都曾利用袍哥会力量来增强自己争权夺利的实力。各地方头面人物更是利用袍哥会组织来笼络更多的人,以丰满自己的羽翼。这样一来,袍哥会便堂而皇之地得到当时政府的提倡和保护,也得到下层人士的响应和效尤,因此参加袍哥会曾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袍哥会组织也就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和壮大起来。

民国初年,由于袍哥会组织内部比较严谨,宣扬大义,属于带有爱国民主思想的社会组织,成为了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民国的一支强大民众队伍,在护国倒袁、反对杂捐苛政以及反对外来势力等方面都起过一些进步作用。但在1917年防区制(省政府将各县市的武装力量、行政和财政权力,全部交给驻军,驻军在该地区可以自行委派官吏,自行收税,自行扩编部队,而省政府视为合法)以后,四川军阀拥兵自固,割占地盘,自成派系,互争雄长,混战不已。军阀四川井研人熊克武、四川大邑人刘湘、刘文辉、四川简阳人田颂尧、四川营山人邓锡侯、四川广安人杨森 、四川蒲江人李家钰等人在割据混战中都利用袍哥会扩大自己的武装和势力范围,而形成军、匪、袍哥会三位一体的局面。

乱世中,有钱有势的人到处买枪买炮,成立团队,防匪保家。袍哥会中人则成了团丁或直接参加土匪、兵匪勾结,糜烂地方。有的土匪一旦被军阀招安,便成为某某军的师长、旅长,甚至团长,如范海廷、喻海清、陈兰亭、杨春芳、魏甫臣都是以袍哥会、土匪身份一跃而当上军阀。因此,很多人便把加入袍哥会作为升官发财的一条捷径。另一方面,袍哥会亦是充分利用军阀、官僚作为靠山、护身符,互相利用。到了民国中后期,大多数的袍哥会组织与军阀、官僚以及本地的封建势力串通一气,为反动政权所利用。

袍哥会中都有些什么人

袍哥会在清代的四川曾经是少部分人的秘密组织,自辛亥革命之后,参加袍哥的人员十分复杂,从事的职业以农民、自由职业者、小手工业者和小商人为主,会众主要包括移民和流民,也包括军阀、土匪和教民。

袍哥组织在四川存在了100多年,成为一股巨大的社会潜势力。四川袍哥相当普遍地存在于四川社会各阶层,无论城市或乡村,各行各业,均为袍哥所渗透。据有关部门1949年的统计,全川人口中有袍哥身份者在70%以上,职业和半职业袍哥有1700万人。成都有袍哥公口、分社、支社1000多个,重庆有500多个。重庆的袍哥人数占其全市人口70%-80%,专职当袍哥的估计有将近10万人。四川袍哥组织势力之大,人数之多,在当时中国会党中是少有的。

四川的土匪几乎都参加了袍哥组织,但是参加了袍哥组织的人并不都是土匪,因为袍哥分“清水”和“浑水”,“浑水”袍哥才是职业土匪,“清水”袍哥则一般不干违法乱纪的事。

四川袍哥的组织内幕

袍哥会组织的名称各地不一,初期通称为“公”或“堂”。民国初年《临时约法》订有“结社自由”,遂改成为“社”或“公社”。其办公处所,俗称“码头”。四川哥老会分五个堂口,即仁、义、礼、智、信。堂口有班辈之分。袍哥的组织,分为十牌(又称十杆旗)。有人说是:仁义礼智信威德福至宣,另有一说是:仁义礼智信松柏一枝梅。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地区,仁字号居多;以重庆为中心的川东地区,义字号居多。四川俗话说:“仁字号旗士庶绅商,义字号旗买卖客商,礼字号旗耍刀弄枪”,可见各字号之间,成员的来源、职业和所属阶层有所区别。袍哥会各个字号之间互争高下,以致同一地区的袍哥组织常见内斗。有时,同一地区、不同堂口的有声望的领头人会联合起来,组成大联合形式的“会口”,又称“合会”,用以互相联系,协调行动,调处纠纷。

四川袍哥会接收新成员加入称为“开香堂”。申请加入袍哥组织的人,必须要有“引,保,承,恩”四大拜兄认可的手续,才能举行“开香堂”的仪式。参加人必须是“身家清白,己事明了”,“没有夹灰卷口”即三代人没有红疤黑迹,没有做任何坏事,为清廷做事的人不得加入。

仪式开始时,先由总舵把子向关公等神像叩头,然后由其他舵把子依排行叩头,再由执事大哥坐在当中,其他兄弟站立两旁,管事宣布仪式开始后,要做五堂法事。第一是访山,介绍历代讲义气如三国瓦岗水浒人物的英雄事迹。第二是团江,用袍哥黑话介绍五排以上的袍哥彼此认识。第三是斩鸡公给新入会者滴血。第四是宣誓,参加人要当众发誓谓兄弟如有三心二意,违规乱纪,“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第五是出山,仪式结束。开香堂是袍哥会的重要仪式,由全公口执事大哥拈香拜把。新入会者向五排以上的拜兄一一行叩拜礼表示谢恩,然后由“恩”字号拜兄赏赐排座。在排位方面,一般新进人员均称“幺大”。通常,有权有势有地位的人可破格一步登上大爷或三爷排位。这种情况叫“上山插柳”。入会后,“幺大”还要照例给四大拜兄送礼酬谢,同时向公口缴纳入会金,再通告本码头各公口,经过“仁义礼智信”各堂口人的认可后,这样才是真正的袍哥成员。

按照天地会秘籍《海底》传承下来的一些会内组织章程,袍哥会经过改造创造出新的“内八堂”“外八堂”制度,有严格的等级之分。根据《汉留史》和《汉留全史》的记载,四川袍哥各堂口皆下设“内八堂”和“外八堂”。

“内八堂”为“龙、盟、香、佐、陪、刑、执、礼”。它是袍哥会公口的领导核心,主持开香堂、做方首、发会票等重大的会务。大公口按常例可设十二位大爷,分别担任:

香长,又称山主,是堂口最高负责人。

总座:又称舵把子、龙头,是日常事务负责人。

正印:又称副舵把子,副龙头,协办堂口事务。

座堂:为内八堂首席执事,掌人事升迁。

盟证:堂口盟誓的监察者。

陪堂:掌堂口经济。

元堂:掌堂口的印章、印信。

执堂:管堂口内部事务。

副堂:管交际、迎宾。

礼堂:管司仪。

刑堂:管执法。

新一:协办堂口临时指派的事务,递补以上正职的空缺,亦称“通城幺满”。

以上除香长、盟证、总座、正印外,其余八部,分掌八堂事务。其职位由总座提名,通过香长任命。

“外八堂”是内八堂领导下的组织机构,它有十个序列,称为十牌(也叫“十排” “十步”)。但因为袍哥会中避忌数字“四”和“七”,故无四牌、七牌,实际上只有八排:

行一,牌把大爷。分山主或社长。升到这一步,称为“出山”。当大爷的要入会时间长,从“幺大”一步一步升上去。如果有功,也可以越级上升。还有一种有权有势的人,或是捐了大钱的人,虽然是初入会,却可以马上当大爷,这叫做“一步升天”。大爷是以资格而论,在一个公口内,有多少定多少,不受数目限制。根据是《海底》说:“嗨大爷要效那昭烈刘姓,汉天子拜皇叔认为宗亲。”

行二,圣贤二爷。设一人,推选品端学粹、谨言慎行的人担任。通常仅为受人尊敬的闲散位置,他唯一的职务是在开会时敬神,由关二爷传承而来。根据是《海底》说:“嗨二爷要效那圣贤一样,在曹营保皇嫂一片热肠。”

行三,桓侯三爷,管钱粮、人事,故内部称为“当家”。上承舵把子的旨意,下督率管事办理事务。设二人,推选恩威并具、品学兼优的担任。根据是《海底》说:“嗨三爷要效那翼德张姓,长坂坡吓退百万雄兵。”

行五,即管事,有承行、执行、红旗、黑旗、迎宾等各类管事,分掌承上启下、执法讯问、办理交际、调处纷争等职。是公口的关键性人物,上辅拜兄,下管拜弟,内管开山设堂、人事调迁、功过赏罚,外管迎宾赴会、访友、解决纠纷、协调地方关系等。故有“内事不明问当家,外事不明问管事”之说。根据是《海底》说:“嗨五爷要效那单氏雄信,为朋友日用黄金夜用斗银。”

行六,称巡风、护律,又叫蓝旗,负责侦察放哨及资格审查,还负责掌握书册、香规、仪注,帮助管事办理会中事务。根据是《海底》说:“嗨六排要效浪里白条张顺,在刘唐请医生四海标名。”

行八,称纪纲,负责纪律检查。会中有触犯纪律的,经拜兄弟认为应受刑罚的,由其执行。根据是《海底》说:“嗨八排莫学那罗成德性,不上三十二,一命归阴。”

行九,称挂牌,负责栽培新进,提升调补,登记会内兄弟排名。上四牌挂金牌,下四牌挂银牌,受处分的挂黑牌。根据是《海底》说:“嗨九排要效那九寨巴姓,巴九寨咱兄弟讲过人情。”

行十,称营门,率领大小老幺充当护卫执事,听候指派差遣,负责传达。根据是《海底》说:“嗨十排要效那石秀人品,翠屏山报兄仇才算有能。”

这是正规大山堂的组织结构。民国年间,袍哥开设的小山堂,许多都没有这样的结构,而是将香长、总座、行一集中为一人,俗称“龙头大爷”或“龙头舵爷”,将盟证、礼堂、行二集中为一人,陪堂、行三集中为一人。其余内堂的人员几乎不设。另外,无论大小堂口,外八堂均不设四、七两排。据说,袍哥的排行实际无二、四、七、八、九,其中“二”是不敢僭越关羽;“四”是桃园结义如有赵子龙当为四弟,故虚此席;“七”据说是出了叛徒,或说是瓦岗罗成;“八”和“九”是杨家将八姐九妹之称,亦避讳。

袍哥会的帮派文化及暗语

袍哥会的核心价值观是“尚义”,其最重要的帮规和章程一般认为沿用了天地会的《金台山实录》和《海底》。其对外联络的方式有茶阵、口令、隐语(江湖话)、手势、兰谱、拜贴等。袍哥会的主要成员是无业游民和下层民众,它只有代表他们的利益和要求,才能出现众望所归。袍哥把“桃园结义”“瓦岗结盟” “梁山聚义”的精神气节融为一体,自称“以传统江湖义气作纽带,结为生死攸关的利益群体”,总结出“忠信为本,义气为先”的教条,把“义”上升到行为的最高准则,把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组织起来,提倡“兄弟道”。

袍哥以封建伦理作为自己的伦理观,律己律人即以“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以“仁、义、礼、智、信”为群体信条,要求会众对组织保持绝对的忠信和依赖,对大爷的绝对服从。

袍哥价值观的实质就是以人身依附形成团伙,把桃园结义作为相互关系的楷模,把关公奉为崇高行为的典范,把江湖义气作为行为准则。他们打出义气结合、豪侠仗义、团结互助、平等对待等口号,借以在君权社会里保持并扩张自己的生存权利。它要求会众对同胞的困难有无条件援助的义务,同时也有接受援助的权利。另外,为了标榜“义”,袍哥内部存在着“认盗不认偷”的观念,即允许抢劫拦道之类的行为,却不允许偷鸡摸狗的行为,对盗匪和窃贼持不同的态度。

四川袍哥文化离不开茶馆,作为公共空间的茶馆成为袍哥的活动中心,他们在那里联络、聚集和开会,成为袍哥社会网络的一个重要部分。袍哥们利用茶馆进行各种活动,推动了茶馆文化的发展,各袍哥码头的办事场所就设在茶馆内,有些茶馆本身就是袍哥所开。袍哥大爷们在茶馆内处理这些民事纠纷,川西人叫“判公道”,川东人叫“付茶钱”。以上这些对当代四川甚至西南地区的民俗文化、民众性格、商业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今天的四川方言里面常用的一句口头禅是:“袍哥人家决不拉稀摆带”,用于朋友兄弟间,意思就是很耿直,说话算话。

袍哥常用的隐语包括很多日常事务,以下列举一些比较有意思的。

有关人的隐语:

“天牌”:男人;“地牌”:女人;“混子”“码子”:土匪;“上壳子”:丈夫;“底板子”:妻子;“灰狗子”:兵;“尖果”:小美女;“亮果”:美女;“三只手”:小偷;“舵把子”:袍哥头目。

有关社会活动的隐语:

“放黄”:失约;“不认黄”:不客气;“关火”:能起决定作用的人;“乘火”:顶住祸事;“抽底火”:揭露底细;“天棒”:无法无天的人;“打平火”:共同分担伙食钱;“吃欺头”:捡便宜;“下粑蛋”:说软话,求饶恕;“搁平”:把事情处理好;“扎起”:大力相助或袒护;“捡脚子”:为其庇护,处理后遗症;“不落教”:不够朋友;“结梁子”:结仇;“打让手”:原谅;“方起”:使人尴尬。

有关帮会活动类:

“跑日光”:白天行窃;“掐灯花”:夜晚行窃;“踩水”:侦察;“关火”:能起决定作用;“夹磨”:训练;“嗨皮”:参加袍哥;“坐堂”:开会;“落教”:按袍哥规矩办事;“跑滩”:在江湖上游走,无固定职业者;“插柳上山”:从小老幺一步一步提升上去;“上山插柳”:中途参加;“吃讲茶”:发生争执的双方请大爷在茶馆内评理;“散眼子”:散漫无组织;“操”:在社会上拉帮结党、拜把好斗;“拜把”:结拜弟兄;“拉稀”:中途逃脱,不负责任;“镇堂子”:能服众,在堂口上说是起话;“拉肥猪”:向被绑架户索要赎金;“毛了”:把人杀死;“撕票”:谈判破裂伤害人质。

四川袍哥的代表人物

四川袍哥会的成员绝大多数是男子,但也有“女袍哥”。清代宣统三年,保路运动风起云涌,大邑县赫赫有名的王三大娘以81岁高龄率领同志军,享誉川西。此外,辛亥女杰杜黄是学术界有名的女袍哥,在北京城南丞相胡同本宅开妇女茶话会,首创杜氏女子家塾,自任塾长,为京师女学发源之始。民国时期,在成都、重庆、万县、雅安等地均有女袍哥的公口,如“四维社”“三八社”“坤社”等。四川灌县女袍哥刁李成秀,在川西袍界甚为知名。崇庆县城南郊的女袍哥组织叫“妇女联谊社”约60余人。四川丰都县有个女袍哥团体,叫“平权社”,公口设在县衙门口熊瀛山茶馆内,女舵把子李志莲,共有女袍哥成员17人。

四川军阀大多是参加(或挂名参加)了袍哥组织的,军阀头目几乎都是袍哥的“舵把子”。辛亥革命前,熊克武原系同盟会员,为了做袍哥的工作,从日本回川后,由佘英介绍加入袍哥会当大爷。石青阳也是原系同盟会员加入袍哥会的。邓锡侯是四川最大的袍哥之一。其次是王陵基、王缵绪、杨森、唐式遵等大军阀。这些袍哥组织了一个“川康大同公社”,这是一个全川性的袍哥组织,但并不是各地袍哥会的领导机构。它只是一个政治性比较浓厚的,不限于某一地但各地都有分社的高级别袍哥组织。

刘文辉、刘文彩是四川大邑县安仁镇刘家墩子人。刘氏祖籍安徽徽州,清初移民入川安居名山县(今雅安市辖),后迁居大邑县安仁镇,世代务农。民国年间,刘氏家族平步青云、枭雄辈出,出了3个军长、8个师长、15个旅长,还有1个省主席和1个战区司令长官。县团级以上军政官员有近50人,素有“三军九旅十八团,营长连长数不清”的说法。刘氏一家权势之盛,可见一斑。

刘文辉和刘湘叔侄,是刘氏家族最耀眼的将星。刘文辉也是大袍哥头子。刘氏在川西南的袍哥中,也有一定的威望,能掌握一部分袍哥武装。在民国时期,四川的袍哥势力是很雄厚的,西康(民国时期的一个行政省,下辖雅安市、康定城)紧邻的川西彭山、新津、温江、邛崃、眉山一带,农民有70%都是参加袍哥组织的,同时西康的袍哥(主要在宁、雅两属)不仅种植鸦片,也贩卖鸦片,而且都拥有武装,据说每个社(袍哥组织)少的有五六百杆枪,多的有上千条枪。此外,刘文辉与其他军阀袍哥的关系也很密切,如原刘湘手下的旅长、后任雷马屏司令的穆瀛洲,是义字旗舵把子,拥有武装三四万人,“自立为王”,与刘文辉、刘树成有密切的关系。刘湘驻军重庆最久,重庆袍哥与其下属官兵的关系尤为密切。著名的重庆袍哥大爷冯什竹、唐绍武、李祝三等,不仅与该部袍哥出身的师、旅长范绍增、陈兰亭、邓国璋称兄道弟,并与其他军官也有来往。

袍哥会中由大军阀组成的分支社团,不仅在社会上发展弟兄,而且吸收部属官兵参加,把袍哥组织扩展到部队中。如潘文华驻防乐山,在乐山成立“正心社”袍哥组织,他不仅在民间广纳弟兄,并号召部属官兵踊跃参加。曾官至“四川省主席”的王缵绪组织“怜民社”,自任社长,要求全师军官一律参加,并发展他的同乡西充县其他营以上军官,凡路过他防区,都邀请入社。大军阀还企图将不同旗号的袍哥联合起来,成立联合组织,以充实力量。如重庆的“孝义会”就属于这一类袍哥组织,范绍增、陈兰亭、潘文华都是发起人。军阀虽已军权在握,但要巩固其实力,仍然需要依靠袍哥为其效劳。刘文辉、邓锡侯、田颂尧都很注意利用袍哥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记载说:民国十六年(1927 年),刘文辉时任四川帮办,为巩固他在成都和川西地区的统治地位,进而统治全川,千方百计地笼络各地既有声望,又有势力的地方实力派袍哥巨头,作为他的社会支持基础。

在军阀割据时期,重庆袍哥的发展较之省内其他各地尤为迅速。据记载:重庆五堂袍哥共有300多道公口,分设在城区及江北、南岸等处的各个街道,设置的地点一般都开设茶馆。截止抗日战争前,全市约有袍哥六七万人。重庆最大的袍哥是石孝先,他在重庆建立袍哥组织“国民自强社”,吸收黄埔出身的将领和军统上层人物秘密加入。在成都,袍哥中的代表人物是四个恶霸,分别是成都市东门的黄亚光、西门的徐子昌、北门的银运华(剑泉)、西南门的蒋浩澄。他们各自拥有一帮恶棍,称霸一方,“上吃王侯将相,下吃鳏寡孤独”。此外还有一个叫冷开泰的仁寿人也与这四大恶霸齐名,拥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左汉章是绵阳袍哥的总舵把子,外号左大王、左老王、左长子,清光绪二十年前后,他出生于绵州左家岩马嘶渡(现绵阳市市中区松垭乡三村)的一个贫穷之家。

传奇袍哥范绍增,绰号“范哈儿”“大老造”,生于1894年,四川省大竹县清河乡人。自幼不喜读书,常到茶馆“听书”,对江湖豪侠劫富济贫心向往之。13岁入袍哥。1949年12月14日,任国民党重庆挺进军总司令的范绍增率所属官兵二万余人在渠县的三汇镇通电反蒋起义。解放后,范绍增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解放军四野五十军高参、河南省体委副主任等职。1977年3月5日范绍增在郑州去世,终年83岁。

如今讲起来,在那段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岁月里,袍哥的故事中既有时代的洪流,也有普通人真实的蒙昧、挣扎与情义,是研究巴蜀地区近代史极为重要的材料。

猜你喜欢
袍哥四川
A gift I treasure
Pingtan in Suzhou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袍哥文化与巴蜀现当代文学概论
试论巴蜀影视剧的清水袍哥与浑水袍哥*
四川袍哥会的膨胀与覆灭
乡村秘密社会的多种叙事——1940年代四川袍哥的文本解读
灾后两年新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