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予立:世界那么大,想去150个国家看看

2015-05-30 10:48凌雯静
东方企业家 2015年8期
关键词:南半球定式旅行者

凌雯静

人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难免产生一种“定式”,旅游是一种自我挑战和自我突破的过程。

在百度百科上,关于邓于立的词条是这样的:邓于立,爵士,邓毅生之子,有“外汇教父”之称,香港著名企业家。“教父”之名,难免让人心生隔膜。然而2015年5月31日,他现身上海,在自己的新书《玩转南半球——智利、秘鲁》发布会上,一头银发、举止儒雅,对应接不暇的合影或新书签名留念的要求都颔首微笑应允,正如FT中文网主编张力奋在新书序言中描述的“眉宇间有淡淡的焦虑,眼镜镜片后面,是那种好学生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的刻苦神情”,十足是老香港人那种敬业且谦逊的精神体现。

主持人尹乃菁曾与邓于立在共赴南极的旅行中结识,称他为“老顽童”。她曾回忆到,有一次在百忙之中,忽然看见邓老朋友圈“晒图”,并悠然附言“老了真好”,不禁莞尔。邓老对于旅行的兴趣始于工作,原本因为工作而奔波于世界各地,于是在忙碌之外,开始用自己的目光发现异域文化风情。

自2010年以来,放下工作包袱的邓于立游历世界各地,笔耕不辍,出版了《从阿拉木图开始:邓予立看天下》、《欧游六国》、《南极,遥远却不寂寞的冰雪世界》、《半岛》等书,已编纂为《邓于立博文集》并翻译为日文、中文、英文先后于全世界多个国家发行在新书《玩转南半球——智利、秘鲁》中,邓于立用幽默轻松的笔法,记录了自己于2014年前后游历智利及秘鲁的所见所闻。从北半球的香港启程飞行近30个小时,抵达南半球天涯的尽头——智利,经过圣地亚哥,再跨越3500多公里的南太平洋,降临由火山岩组成的复活节岛,才得以缘见摩埃巨人眼眸中的乡愁;亲到遥远神秘的文明古国——秘鲁,游历历史名城利马、库斯科,勇闯亚马逊雨林部落“的的喀喀湖”漂流岛,探访前印加时期遗迹,高空中窥现全貌的纳斯卡地线,遗迹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的印加王朝失落古城“马丘比丘”,种种经历在书中一一展现。

对话邓予立

《东方企业家》:你在博客里更新自己的旅行日记获得很好反响,“分享”这个词常被你提及,能否谈谈分享的心情?

邓予立:当下社会“分享”因为网络的存在已经不是难事。对我来说;旅游是一种自我挑战和自我突破的过程,因为人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难免产生一种“定式”,就被困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这时候就需要多分享和听别人分享,获得别人的经验的同时,自己表达之后可以纾解原有的负面情绪。分享可以变成互动,有时候能对人有所启发。在旅行中,我看见了很多景色,遇到了很多人,让自己的心态更加豁达和年轻,更是丰富了自己的人生和阅历。

《东方企业家》:现在有一些年轻人选择“辞职去旅行”,也是为了跳出生活的定式。

邓予立:对。很多年轻人生活在象牙塔里,受着社会生活节奏的紧张和周边环境影响,一毕业就要面临工作、结婚等压力,甚至可以说“一出校门就变成了中年人”。我对那些有勇气“辞职去旅游”的人很有好感,可能他们上路时带着负面情绪,但在路上了,有些人就打开了思路,同时还能多交朋友,他们中的一些以前可能深受不懂沟通的困扰,通过分享可以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东方企业家》:你是哪一种旅行者?是事先做很多功课,还是到了一个地方所见即所得?

邓予立:两方面都有。一方面,会在到达之前找一些资料,或者找当地的朋友帮忙,毕竟是遥远而陌生的地方,希望在最短的时间里看到最多的景致。还有一种,是突然遇上的。有一次我在巴黎转机,打开报纸正好看到有报道说尼斯狂欢节还有一天就将结束,我就马上飞往那里,这就是一种毫无准备的“巧遇”。其实我认为,旅游也好,交朋友也好,增长见闻也好,都是“随缘”的,并不需要强求。

《东方企业家》:为何选择旅行写作?

邓予立:很多人的旅行会有“到此一游”的情况,在我来说,更想到了一个地方便有一些记录留下。我通过记录和写作把自己的经历分享给更多的读者,也是借机会多查阅书籍,提高了写作水平,对自己丰富了很多。

《东方企业家》: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电影《遮蔽的天空》里说,游客和旅行者的区别在于,游客是观光后回家的人,但旅行者就可能再也回不去了。你会有想要留下的世外桃源吗?

邓予立:世界很大,我心中有“行走150个国家”的目标,不会让自己停在哪里。一个人要把握自己有限的生命力去发出光辉,停留在一个地方,固然这个地方很好,但是还是会想会不会有更好的“桃源世界”在后面?所以我马不停蹄,在奔走中去发现新风景,而不是“等风来”。

猜你喜欢
南半球定式旅行者
做负责任的旅行者
悉尼中国城:南半球华人生活缩影
Debate breaks the mindset 辩论打破思维定式
澳大利亚:南半球的动物王国
南半球有个奇异国
解数学题要克服思维定式
随机线性互补问题的无约束优化再定式
旅行者之歌
孤独的旅行者
突破思维定式,强化解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