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新版图

2015-05-30 10:48陈恒
党员文摘 2015年7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基础设施一带

陈恒

最近,国家级规划——《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公布。此前,广东、天津、福建自贸区方案通过,自贸区扩展为四个。“一带一路”与自贸区战略有着紧密联系,标志着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有了新的支点。

“一带一路”:开放新前沿

“一带一路”对于中国的意义,不仅在于拉动经济增速,更在于构建新的开放格局。有分析认为,“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新的对外开放体系的建构,至少包括三个层面:国内沿线省区市的开放与发展,中国周边国家的开放合作体系,以及包括中东、欧洲在内的大周边合作体系,可以说是三环相扣的开放经济体系。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认为,“一带一路”也是世界外部经济失衡的环境要求。美国和欧洲都没有能力再平衡世界经济,中国有这个能力。为什么呢?第一,中国有过剩的资本,肯定要走出去。第二,中国的巨大产能,也要有出路,“资本需要投资空间,过剩产能需要新的市场”。

“一带一路”开放格局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其规模之大——域内有60多个国家,约44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63%。那么,其经济内涵具体是什么呢?《愿景与行动》给了明确回答:发掘区域内市场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工程、道路、港口、通信……有太多需要投资的领域。据预测,至2020年,亚洲地区需要投入八万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支撑目前的经济增长水平。

郑永年说,东南亚、中亚都需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所以中国建立亚洲投资银行,进行互利互通的基础设施建设,对方有巨大的缺口需求。“欧洲没钱,中国有钱,中国过剩。因为中国的老百姓和银行手里有很多现金,这么庞大的现金要转化成资本走出去”。

视野回到国内。新格局的构建,意义更在于把中西部推向开放的前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说,中国将充分发挥国内各地区比较优势,进一步优化西北、东北、西南、沿海和港澳台、内陆五大区域的定位与布局,加强东中西互动合作,促进全面释放内陆开放潜力、提升内陆经济开放水平。

四个自贸区:改革新高地

从上海自贸区扩展到从南到北的四个自贸区,很多人相信,自贸区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其最终目标是要将成熟的经济和金融制度向全中国推广。

以开放倒逼改革,历史上中国的四个经济特区有着成功的经验,它们发挥了拉动中国改革的作用。如今,四个自贸区的起点已不可同日而语,它们有着更深层次的追求。当年的经济特区,目的是对接港澳台,引进外资和技术,重在开放。而如今的自贸区,形成南北呼应,重在自我转型和升级,意在改革。

当下的中国早已是世界第一贸易大国,无论是贸易总量还是GDP总量在全世界占比都早已突破10%大关,中国经济也正式宣布进入新常态。自贸区所要面对的是新常态下进行的新一轮体制创新的先行先试。新常态之下,是高水平的开放、高质量的发展和高标准的改革。

商务部官员透露,在未来一段时间,四个自贸区将进一步开放,金融、教育、文化、医疗机构、建筑、设计、会计、统计、电子商务、商贸物流等都是未来自贸区重点开放的服务业领域。“未来一段时间四个自贸区会进一步开放,有的自贸区经验会在全国推广,这就是自贸区作为改革开放先行者的目标所在”。商务部部长助理王受文说。

一种解释认为,在这个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版图中,如果把“一带一路”看作是横向铺开的话,那么,四个自贸区的意义就在于纵向深入。当“一带一路”在开辟对外开放新通道时,作为传统开放起点的沿海地区,在尝试着把改革开放“掘”得更深。

(殷欣奎荐自2015年4月29日《光明日报》)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基础设施一带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