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之夸张修辞

2015-05-30 10:48李继兵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红苕洋芋祖母

李继兵

【阅读前言】

夸张是记叙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它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的效果。夸张主要有三种常见形式:一种是扩大夸张,即对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一种是缩小夸张,即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第三种是超前夸张,即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或两者同时出现。

记叙文阅读中在对夸张修辞进行鉴赏时,务必要准确地对叙述主体扩大或缩小后的描述进行分析判断,从而避免与比喻等其他修辞手法混淆。如“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一句中,如果只简单地看到比喻词“好像”而不进行深入分析,就很容易判断错误。

【即学即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与一块土地的对视

□陈丹玲

我站在风里对着它观望。那是一块棱角分明的土地。父亲耕种的土地,葱绿、翠绿、碧绿、墨绿,深深浅浅,顺着汗流的姿势屈伸、铺展。庄稼们过分自由和幸福,因此过分繁荣,留住了风和时光,轻轻摇晃。

天高气爽的日子,父亲在向阳的坡地里挖红苕,双臂一抡,锄头吃进土里,再使劲一掀,几块红苕裹在泥块里忽闪着面孔。我对红苕的美好记忆来源于由红苕提炼而成的硬实金黄却香甜无比的麻糖。每次赶集,父亲都会带回来一块。避开弟妹,一个人到村口的田坎上手搭凉棚翘首等父亲归来,是我儿时最得意的狡猾。由于卖乖而分得一块最大的麻糖,我会在那晚为自己的狡猾偷着乐到睡不着觉。

祖父的牙齿快掉光了,他把麻糖装进瓷碗里放到饭面上蒸成糖水,像饮酒一样有滋有味地抿。这种吃法着实让我在七八岁时羡慕了很久。麻糖多时,我会大块大块痛快地嚼咬,如雷贯耳,地动山摇。麻糖少时,我就舍不得地含着,让甜水流到咽喉,不咽,坚持到最后,再咕咚下去,就甜进心里。在同村伙伴面前,我让麻糖在牙齿间冲撞,左而右,右而左,声音震耳,咣当如擂响一面锣,炫耀旁若无人。麻糖鼓在腮边时,少说话,嘴角漏风会把糖水漏下去,赶快“咝咝”抽气就能收回。

父亲开始挖井存储红苕。白天黑夜地蹲在井底,我们吊土时顺便吊下去食物。父亲有事了从底下喊一句话,瓮声瓮气的回声从井口冒出来,却变了调。我们把头探进去回应一声,听见声音落到井底。此时骨子里天生的那份对亲情的顾惜和依恋开始滋生我对井的恐惧,我怕父亲不再上来。那种恐惧沿袭至今,无法回避,也从没想过去回避。

太阳落山后,田地里漫开一层淡淡的幽暗。慈悲的母亲用火柴点燃一堆堆风干的豆梗、玉米秆、海椒秆、红苕藤,让它们魂归自然。周围弥散开草木的烟火味,干燥、清香,让我想起凤凰的涅槃,凄美、希冀、激动。青烟从地里扶摇而上,直抵云霄,火在灰里还没有熄尽。祖母说这种火灰最好烧洋芋。掏出的洋芋,由于滚烫就从这只手翻到那只手。翻来翻去的过程中,洋芋连皮带肉就被吞进肚里。曾听说,村东边的二叔公被一只洋芋哽死过去,亏得祖父铁锤大的拳头落在他背心,抖出了那只还冒着热气的洋芋。祖母说那是饿极了的日子,肚子是生死之途的唯一进口或出口。生命的脆弱在一只洋芋的大小或吃一只洋芋的快慢中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小时候,我是多么不明白那是怎样的一种苦难;而对于我们,现在依然如此,饥饿的恐惧不过是常挂在祖母嘴边的一阵风,随时都会在无声无息地消散。意识中那只洋芋的香味从上一秒持续到下一秒,只是无法抵达今天的鼻孔。

收割后的田地,空旷、恬静、温馨,如一位生产后的母亲,来不及擦拭汗水,脸上就荡漾开微笑。在她面前站久了,有一些东西飘散了出来,它们如花瓣随风,气息的芳香直抵我心深处。

(选自《四川文学》2012年第4期,有删改)

【专项训练】

1.从修辞的角度出发,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

解题思路:对修辞手法的判断、分析是较为简单的题型。本题的易混淆点在于夸张和比喻手法的区别。具体解答时,要结合不同修辞手法的特征及具体表现进行分析。

【拓展练习】

2.作者在文末说“在她面前站久了,有一些东西飘散了出来,它们如花瓣随风,气息的芳香直抵我心深处”,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解题思路:这类题目旨在考查学生对关键语句在文中的含义与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先判断这个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这个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读完本文后,你获得了怎样的感悟?请用两个短语概括,并加以说明。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概括能力。具体解题时,同学们务必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真实感受作答。

猜你喜欢
红苕洋芋祖母
大将军搬砖
洋芋搅团:砸出来的美食
故乡的红苕
祖母家的夏天
祖母
我曾经伤过红苕的心
祖母家的夏天
炕洋芋
祖母尚能倚门望(节选)
三个难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