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史上的复古思潮探究

2015-05-30 15:11韩飞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复古实践传统

摘 要:书法贵有古意,推崇“与古为徒”,更重视在充分吸收古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历代书家都在探索书法的道路上与“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不乏复古出新、开宗立派的大师。当今书坛虽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书法学习要向古人汲取营养,就要深入传统,而不是流于表面的肤浅的模仿,所谓融合创新,也决不是表面简单的杂糅相加。要有对传统深刻的理解与把握。而取法方面,则要取法乎上,又要眼界开阔。取法低则先天不足,眼界窄则营养不良,终难有成就。

关键词:复古;实践;传统;取法乎上

中国古代书法史有记载并对后世有影响的复古思潮,有北朝后期北齐北周的文字复古,唐朝中期的李阳冰、韩择木等人的篆隶中兴以及元代以赵孟頫为首的全面复古。这些复古思潮有些一闪而过,没有太大影响反而催生出篆隶楷杂糅的怪胎,有些则在书法史上掀起一场全面持续大范围的复古运动,也对后世书法产生深远影响。

一、北朝后期的文字复古

北朝后期,北方处于分裂状态,先有东魏,西魏的对峙,而后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仍然是东西对峙,直到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北方才复归统一。中国文字在此时则完全进入了楷书的时代。隶书进入衰落期,不复有东汉隶书高峰时的辉煌,其地位逐渐被笔法自由顺畅而更简捷流便的行楷替代。而隶书的书写则变得程式化倾向严重,艺术含量大大降低。

在这种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下,北朝后期却出现了一股书法复古的潮流,北齐北周时期篆书隶书的作品数量猛增。

对于当时之所以出现这种书法复古现象,学界有两种看法:

第一种认为和北周时期的文化全面复古有关。

周文帝嗣位,力图革除时弊,改变社会动荡局面,实行包括文字复古在内的全面复古的政策,帝王直接参与,又组织当时的文字专家联合行动,对当时社会的文字使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篆隶使用增多,甚至出现篆隶楷三体杂糅的混合体。篆隶真诸体杂糅的书写现象,在后人看来觉得浅陋鄙野,而当时既成为风尚,也就习惯成自然了。往往还会使一些书家有意无意按照这一习惯去创作。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种书法复古是与宗教有关的。

道士窦谦之在嵩山修道,托言太上老君授其天师执位,要革除清整道教中自汉以来收“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等腐败秽乱的规定法术,提倡礼拜、服食、导引等修炼方法,并确定自己在道教中的地位。窦谦之要取得太武帝及朝野之人和信徒的恭敬信任,所谓神道所授之书必须用不同于通用文字书写。学不稽古,粗通隶书的道士若要将这种道书全部以古文鸟迹文字书写,是不大可能的,除了制造一些文字符号外,就是把少数可以象形会意的字模仿古文写成。而多数字以篆书,篆书不能者以隶书凑足,故成所谓“古文鸟迹、篆隶杂体”者也。

又或许两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催生出了北朝后期的书法复古现象,在此不作讨论。此思潮产生的效果及对后世的影响如何呢?

在北朝后期,篆隶经久不用,早已被人们遗忘。在复古书风影响下,多数隶书作品隶法不纯,隶与楷的生硬嫁接显得不伦不类。更有甚者,篆隶楷混杂使用,强硬拼凑。这些书写者虽然追求复古,力图恢复传统,但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缺乏传统的功力,更缺乏对隶书艺术传统内涵的准确把握,因此虽规整有余而变化不足,缺乏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其艺术价值大打折扣。北朝后期的复古,在继承方面不彻底,导致对书法传统错误的肤浅的理解,并没有真正领会传统的真谛。由于对传统理解上的浅薄和茫然,必然导致书法实践上的失败。所以产生出了篆隶楷生硬嫁接,既无古法又少新意的怪胎(附图1)。这次文字复古也阻碍了楷书正常的发展进程,违背了文字发展的正常规律,并没有达到秦汉以前的水平。

此后隋灭北周,继而统一全国,所以北朝后期复古书风对隋乃至唐的书家风格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唐朝中期的篆隶中兴

魏晋南北朝长时间的征战和政治上的混乱以及学术上的衰微,使得文字使用也异常混乱。到了隋唐时期,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繁荣时代,唐代文化呈现出一片光辉灿烂。唐太宗命人正《五经正义》,开始重视文字之学。

贞观年间太宗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石经》《三体》《说文》《字林》等为教材,学时六年。开科取士有明字科,设立弘文馆,以“身、立、书、判”为取仕标准,集中人力整理典籍。太宗又是酷爱书法的帝王,周围重臣多以善书名于当时,对于推进唐代书法的繁荣有奠基之功。贞观时期浓厚的文化氛围为隶书的发展培植了肥沃的土壤。

至开元、天宝年间,正字学大盛,研习篆书者也随之日多。唐玄宗偏爱隶书,风骨丰丽,碑版峥嵘,且登高一呼,习隶之风胜炽,名家辈出,各以能鸣。 “安史之乱”以后,时尚复古,更重正字之学。

因此,唐代中前期,帝王对书法的重视、科举的提倡和古文经学的兴盛以及当时书家的个人努力,使得篆隶字体在唐代获得了一次发展的机会。

肃、代之际在篆隶书繁荣的背后已出现了隐忧。一方面著名的书家相继谢世而后继乏人;另一方面,肃、代之际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远不如开、天。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具有较大影响的代表人物数量大减,支撑局面的大多是开天之际培养起来的书法家。从书法的发展趋势看,明显存在着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这些问题被表面的繁荣所遮掩,却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唐代书法五体繁盛,然而就其地位与成就而言,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楷、行、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奋力开拓,呈现出崭新的面貌。篆隶书则是多继承少创造,并没有在超越传统方面取得突破。

篆、隶书从文字应用的角度看已不是当行的应用字体,使用范围狭小,人们对它已十分陌生,其观众基础远比楷、行、草薄弱。因此,唐代篆隶书的首要任务是溯本求源,恢复隶书的传统。

尤其是隶书,唐代隶书家们是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走上了恢复传统的道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欲想开拓创新已心有余而力不足。这种两难的境地,造成了唐代隶书的两重性。一方面极力恢复传统法理,使长期沉寂的隶书重新走向繁荣;另一方面由于被传统束缚住手脚,没有找到创新的突破口,严重影响了发展的后劲,终于走进了死胡同,这正是唐隶悲剧之所在。

唐代隶书在继承传统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唐代隶书家对传统的审视是狭隘的,视野主要集中在蔡邕身上,以《熹平石经》为本,他们主观上有一种陈旧保守的书法正统观念作祟。对传统审视的狭隘性和片面性,造成了对传统吸收的营养不良。唐代隶书在狭小的范围内恢复传统法理,受到传统法度化,程式化的严重束缚,要想寻求突破几乎是不可能的。

三、元代赵孟頫为首的全面复古

元代的复古书风归功于赵孟頫,赵氏复古书学思想原因大致有二:

一、宋以来,书家大多效仿本朝书家,尤其受“苏、黄、米”的影响最重。宋高宗清楚的意识到这一点,提出要回归魏晋。然而南宋为时代所限,高宗这种书风回归魏晋而图书法变革的思想,未得拓展。赵孟頫的书学思想,正来源于赵构,又是宋王室后裔,所谓嫡系之传,他的书学观,受赵构影响颇深。因此他的艺术审美观完全是以崇古为立场的。当他离开人世之时,元初书坛已经是一个崭新的局面——一派纯正的魏晋古风,并涌现出一大批活跃与大都的赵派书家。

二、赵孟頫的复古书学思潮与其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心有关。元人来复有诗赞赵氏云:“雅知国灭史不灭,家声无愧三百年。”蒙古大汗以铁蹄征灭了南宋,赵孟頫作为宋王朝的后裔,则终以优秀的汉文化艺术征服了大汗的子孙。他以其自身的不懈努力,力挽狂澜,重新建立书法经典的权威和法制。由于他的影响,遂使在蒙古人统治的元朝,书法不仅没有趋于粗狂和野怪,反而显现出一派纯正典雅的古风。

元代书法的教科书及教学思想也对复古书风起到一定作用。以赵孟頫为首的元代书坛,由于推重古法,期望在全面回归的书法道路上,追寻前朝失去的传统,,于是各类旨在恢复古法的书法教科书相继问世。分析这些教科书的类别,大约有两种,其一是技法传授为主,其二以书论传授为主要内容。

赵氏提倡复古,崇尚二王,在观念和实践两方面都积极推进变革。这种崇古思想,使得他在书法上以晋人书风为尚,再由魏晋上溯两汉、先秦,所以他广涉行书、楷书、今草、章草、隶书、小篆乃至籀书。行草出入二王、智永,小楷得力于钟王,大楷取法钟繇、智永、李北海,小篆于二李,又以小篆入印,创圆朱文。章草写《皇象急就章》,气息高古。由于赵孟頫的影响,各种书体在元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赵氏的书法,在元代影响了一代士人,形成了风格鲜明的赵派书家群。受他影响的书家不仅有同代友人如鲜于枢邓文原,以及学生辈的书家如虞集,郭畀、柳贯、钱良佑、朱德润、柯九思、揭係斯、康里巎巎、张雨、愈和等,使得元代书法整个表现出全面复古的趋势。

赵孟頫的书法还影响了有明一代,直至明代晚期才打破赵书风靡的局面。入清后,由于乾隆帝的喜爱,再次使赵书风靡朝野。因此,赵孟頫作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家,与他所领导的全面回归的古典主义书法潮流,在书法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四、结语

书法学习要向古人汲取营养,就要深入传统,而不是流于表面的肤浅的模仿,所谓融合创新,也决不是表面简单的杂糅相加。要有对传统深刻的理解与把握。而取法方面,则要取法乎上,又要眼界开阔。取法低则先天不足,眼界窄则营养不良,终难有成就。

参考文献:

[1]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华人德.六朝书法[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5]张同印.隶书津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韩飞,江苏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书法。

猜你喜欢
复古实践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秋日的复古之约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错过这些复古店,要等下个世纪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