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下魏碑热谈当代书法的审美取向

2015-05-30 15:11王凌寒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审美取向魏碑

摘 要: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创造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书法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一朵灿烂之花,体现了东方艺术的美和绚丽,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和骄傲的艺术瑰宝。萌芽于东汉的楷书,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峰,有着其独特的实用性和规范性的特点,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魏碑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有着雄强气魄,灵动清新,浑然天成的特点,人们对魏碑的重视度不断提高,成为了我们当代学习楷书的经典范本。

关键词:魏碑;当代书法;审美取向

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文化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商业气息充于其中,书法艺术也无例外地受到了影响。魏碑作为书法艺术的代表之一,其有强健有力、古朴自然、浑然天成的艺术特点,得到了大家的钟爱,而这使得魏碑对当代的书法审美取向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魏碑的产生和历史意义

魏碑是指在北朝时期魏国出现的造像题记、墓志碑碣、摩崖上的刻石文字。北朝时期,人民深恶战乱,避祸祈福,信佛之风由此盛行,加上统治者提倡,百姓纷纷响应建寺祈福,刻石也随之盛行,从上到下的宗教热潮,必对书法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魏碑由此得到了发展。且有孝文帝为巩固北魏统治地位,汉化鲜卑族,促进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这也使魏碑书法艺术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和完善。

二、魏碑影响深远,

使当代书坛将其艺术特点作为审美取向

魏碑作为南北朝时期楷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是北朝碑刻的统称。且北魏是北朝相继的各个王朝中立国时间最久的一个朝代,历史影响深远。所以后来常用“魏碑”来指统称东魏、西魏、北齐及北周在内的整个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其特点为字笔强劲有力、古朴自然,灵动活泼。且其笔画中带有汉隶笔法,入笔露峰,成为后世书法的一种楷模。魏碑发现的时间较早,在清代早期逐渐开始盛行,只是并未引起重视。其实早在唐朝时期一些书法家的作品中已经能看出北朝碑刻的影响,如书法家欧阳询和褚遂良的作品。但当时作为代表的王羲之晋朝书风依然是唐朝书法的主流,虽然人们对魏碑虽有所取法,也只是大多书法家们的个人兴趣使然,所以并未形成一种普遍学习魏碑的风气。

唐朝楷书要求工整、严谨,而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创造力,也使得后来的楷书变得更加程序化、标准化,没能给书法家对楷书的个性创作留下发展空间。这也导致了很多的书法家只能另辟途径,如宋朝“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就把主要精力用于行书和草书的创作。到了明朝,科举制的日益僵化,科举考试更是规定官方字体,要求字迹美观、大方、标准、规范。严重抑制了书法家们的个性创作,拘束了书法的创新。清朝则更加严重,出现了“千人一面”的格局,文章字体千篇一律,程式化严重,书法艺术失去了活力,使其本有的生气活力丧失殆尽。直到嘉庆道光年间,魏碑才真正开始受到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的重视。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金石考据学的兴起,大量出土的南北朝碑刻使人们开始意识到“馆阁体”的弊端。人们开始对魏碑的学习研究兴盛起来,魏碑逐渐得到了人们的推崇和喜爱。清朝康有为有《广艺舟双楫》对魏碑的赞颂:“今日欲尊帖学,则翻之已坏,不得不尊碑;欲尚唐碑,则磨之已坏不得不尊南、北朝碑。尊之者,非以其古也。笔画完好,精神流露,易于临摹,一也;可以考隶楷之变,二也;可以考后世之源流,三也;唐言结构,宋尚意态,六朝碑各体毕备,四也;笔法舒长刻人,雄奇角出迎接不暇,实为唐、宋之所无有,五也。有是五者,不亦宜于尊乎!”

魏碑注重意趣,用笔挥洒自如,魄力雄强、气势浑穆、笔法跳动、错落有致、结构大成。不同于晋楷稳而有势、匀中见豁、严谨有致,也不同于唐楷重心平稳、布白匀称、左右揖让、上下承覆。康有为有“十美”赞之:“古今之中,唯南碑与魏为可宗。可宗为何?曰有十美: 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精确地描述出魏碑书法强健有力、自然天成的艺术特点,而这也很自然地影响了当代书坛的审美取向。

三、魏碑书法的特点迎合了当代书法艺术的审美取向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转变和发展,书法在文化走向多元化的今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在新的社会时代背景下,很多书法家受到社会浮躁之风的影响,书法开始融入大众的圈子,书法审美主体从文人雅士的雅文化转入大众群众的俗文化圈中,加之展览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推动着书法艺术的变化,书法创作也从伏案文人的雅玩转到了展厅公众欣赏。魏碑书法强健、朴拙、浑然天成的艺术性质迎合了人们对书法作品形式感的重视。而书法家的学识、文化修养被搁置在一旁,当代书法创作已经逐渐忽略了书法创作的教化功能,遗忘了传统书论中的“作字先作人”“书如其人”“人品即书品”的品质。展览机制不断地冲击着书法家抽追求的书法作品的视觉美感,传统书法的审美愉悦在书法展览机制中已不复存在。且展览机制注重评委的点评、规定,谁的作品获得了奖则下次这就成为书法风格的主角,而这使得个人在参展过程中潜意识的局限了个人的自由创作。即在这种状态下,书法艺术不再只是文化人的雅兴了,书法的艺术性更多地取决于评委的评定。评委的审美成为了书法的引领,书法的深刻性、艺术性被稀释,书法从“用心品”的艺术变成了“用眼看”的技术。成为一些修养低的人的审美取向,迎合了大众世俗的审美取向,使得人们更加注重作品的形式而忽略书法内在的审美。

四、魏碑书法鲜明独特

特点使当代书法产生以丑为美的误区

在当今展览机制的影响下,魏碑书法笔法跳跃、意态奇异、自然天成的特点正好符合了书法家改变人们书法审美的需求,即魏碑书法的审美特征便成为了书法家取法的方向。但是一些书家为了标新立异,想方设法在字形、笔法、墨法、章法上做文章,随意发挥,进行字体变形、错位等有违常规的处理,不惜打破传统文人的典雅书风,使书法字体变得扭曲怪异,并以此来体现异乎寻常的古怪之美。

这种狂怪丑异的思潮从明代开始流行,到清代得以发展,明末清初强调“ 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的美学主张。以扬州八怪为代表,大胆突破前人法规,勇于改革创新,以“怪”为美。其中以金农、郑板桥最为突出。金农作为扬州八怪之首,学养深厚,在诗、书、画、印及收藏鉴赏方面都称之为大家。在书法方面,首创“漆书”,将魏碑的厚重朴实和篆、隶之势融入楷书,打破圆润流便的形式美规范,方笔如刷,浓墨如漆,表现出独特的稚拙之美;郑板桥则追求“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他的书法很“另类”,筛检真草隶篆用笔,独创一体,自称“六分半书”;字形变化多端,章法诡谲有致,形态多姿,是性情自由的“表演秀”。而当今书坛出现的以怪为美的文字,却是对书法传统肤浅理解造成的。以单从形式技法上追求的“拙”“怪”,是完全不同于传统书法中建立在书写技能的磨练和文化内涵修养上的拙朴美,其忽略了对精神意趣与学养内涵上的研究,导致了现代书法走向误区。那么想要改变这样的局面,首先,必须提升书法技巧,书法技巧作为书法艺术的基础,在书法艺术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提高书法技巧,才能进一步地发展书法艺术,体现书法之美;其次,把古代书法经典作为传承对象,重视文化传统,经典作为永恒的至高,代表着书法艺术的精华,传承着历代书法艺术;最后,要养成良好的文化修养,因为良好的文化修养不仅能促进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自我,还能提高其书法艺术作品的境界。

五、当以魏碑楷字作为当代书法的审美追求

在中国书法史上,书法工整的莫过于楷书,而楷书最为突出的莫过于魏楷、晋楷和唐楷,楷书发展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一个顶峰,有着几乎统一的审美情趣。处于当代这个大发展大繁荣的社会时期,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变快,人民对事物都有着速成的心态,当代书法也变得“行草”起来,成为了快速书写的方式,但是书法应有其一定的“度”,不应该受到这种急功近利的风潮影响,当代书法的审美追求应坚持以魏碑楷书作为目标,保持书法的刚柔相济,优美与壮美的辩证统一。“书要兼备阴阳二气”“ 飘逸愈沉着,娴娜愈健”“力屈万夫,韵高千古”,魏碑楷文审美追求的书法不但朴拙自然、刚健雄浑、 犷野怪奇,而且严谨圆熟、秀逸潇洒、清雅端庄。这些不同的审美风格所体现的书法面貌千姿百态,书家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借鉴,从魏碑中求取意趣,从备课中汲取营养迷惑的结字造型和用笔方法,更好地提高文化素养,形成更好的成熟的书法审美取向。作为当代许多书法家的追求,魏碑楷书是当代书法发展的必由之路。当代书法大师孙伯翔先生的魏碑书法方俊挺拔、清新灵动、精神飞扬,让世人推崇喜爱,孙伯翔先生以结合碑帖书法艺术来改变将来书法为一生的追求目标,不断创新发展魏碑书法。所以我们应该把魏碑楷书作为当代书法审美的追求,促进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繁荣。

六、结语

魏碑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有着雄强气魄,灵动清新,浑然天成的特点,对当代书法审美取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魏碑热的潮流分析魏碑的发展对书法审美取向的具体影响,展现了清代后期得到推崇的魏碑对当代书法艺术的深远意义,迎合了当代重形式与感观效应的审美取向。指出当代审美的误区,提出正确的审美取向,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化、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繁荣,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书法艺术的审美取向。

参考文献:

[1]刘宁. 论魏碑对当代楷书发展的影响[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3.

[2]马天飞.从当下魏碑热谈当代书法的审美取向[J].文艺生活,2010,(09):108.

[3]梅学味. 书法审美经验阐释[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4]王军领. 展览背景下的当代中国书法思考[D].重庆:重庆大学,2010.

[5]罗鸿波. 书法艺术变形及其当代表达机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

王凌寒,单位:天津美术学院。 学历: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书法。

猜你喜欢
审美取向魏碑
魏碑行书对联:文生于情有春气,兴致所至无古人
寄妙理于“十美”之外
魏碑的特质及其相关问题探讨
浅谈摄影艺术本体语言的诞生
文献翻译初探
浅谈老庄哲学对中国艺术审美取向的影响
岭南四大园林的审美取向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研究
打铁老太
魏碑集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