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目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5-05-30 09:00庄朱坤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5年6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庄朱坤

【摘 要】教育的任务是为人的终生可持续性发展服务,为人的未来生存生活打好基础.把人培养成能够适应未来世界所需要的人才,具有优秀的品质,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习惯有创新意识,不人云亦云,独具个性的生命个体。新课程标准便呈现出这种对于生命的尊重与理解、语文教学中如果持以下的理念或许会事半功倍。

【关键词】新课程目标;小学语文;教学

一、课程目标的多维度整合

语文新课程标准把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有机组合部分。其实大家不难发现,这个维度并不在一个层面上,目的仍在于要强制深化“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目标。有时宁愿牺牲速度,甚至质量,也要教给学生方法,应该追寻语文的生命意义,为学生终身的可持续性发展服务。学生的知识不是直接来自教师的传授,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的。新的课程标准立足于使过去的接受学习、机械训练、死记硬背向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转变。

二、合作交流的探究性构建

学习方式的改变意味着每个生命个体存在方式的改变、与世界联系的改变。新世纪.我们力图构建一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终生学习的模式。所谓自主学习,是指体现自主发展的能学;内在学习动机的想学;掌握学习方法的会学;意志品质的坚持学。所谓合作学习,是指能够积极的相互配合:积极承担责任;期望所有学生间的沟通;对个人任务的小组再加工;学习成果的自主展示。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自主选择的愿望是强烈的.教师要善于在多样性教育中为学生创造条件扩大实践的范围,发展实践的能力。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三、教案设计的开放式呈现

教学设计的开放性其实是大语文教育观的体现,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纷纷进入课堂,关注教学的开放性与实效性的问题成为热点。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暴露出了诸多问题:比如教师仍害怕开放,追求片面的实效性,或者课堂开放的维度偏窄、程度偏低;有些课堂开放重形式,很多教学情境的设置,学生活动的开展只是“穿靴戴帽”,与核心教学目标的实现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还有很多老师在关注课堂开放性的同时,额外增加了许多课时来落实一些课文知识。教案设计的开放式必须尊重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学习差异,差异是一种资源,教学是张扬个性、扩大差异的教育;尊重学生主体感情的体验。教学过程的个性化,发挥教材“多元化”功能,立足于现有教材挖掘教材深度、拓展教材宽度、延伸教材广度,增加虚拟假设,选择质疑和实践性内容,适当增加比较、探究性实例,增加自主性学习。很多教学案例说明,教案设计的开放性课前要注重不同版本教材对比分析,合理整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过程要注重素材教学价值的深入挖掘,合理设计驱动型问题。合理选择开放程度,引发学生讨论,教师有效的提问和学生讨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

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体验

师生关系体现一种“平等中的首席”。所谓平等中的首席,是指教师在课程开发人群中是一个平等的成员,而非建议者、被动者,但他实际上又是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领导者。学生因始终处于与教师平等的层面上,问题与答案均应出自学生之口。学生能操作的教师不示范;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学生能总结的教师不包办;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暗示,学生能叙述的教师不代替。用微笺温暖学生的心;用理解撼动学生的心;用尊重贴近学生的心;用真诚走进学生的心。 让学生在思考中确立创新的意识;让学生在感悟中体现创新的灵感;让学生在求异中学习剖新的方法;让学生在想象中丰富创新内涵;让学生在探索中积蓄创新的力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创新的快乐。使师生问知识、经验、道德的关系变成朋友式讨论关系,把教师传播知识信息的过程变成帮助学生选择信息、追求知识、训练能力、创造发展的引导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心灵相互碰撞的过程,使学生涌动生命发展的色彩。

五、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

生命于每一个人都只有一次,对于每一个生命个体最为重要的莫过于自我的生存,我们教师不能只把教育当成谋生的手段,也应把教育当成自我生命在另一层面上的伸展,在培养学生的同时提升自我的品味,为未来美好生活做好一切尽可能多的努力。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于我们自己、教师也应留下足够的时间关注自我生命的成长成熟。教学相长,我们要以自我的发展带动学生的发展,用自我成熟的亲历境遇来引导启发学生的发展。面对这个变幻不定的,机遇、希望与困难并存的新世纪,我们只有把自己融入这个平凡的成长过程中才能更真切的体会教育的目的过程与方法,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道学生在未来最需要什么,我们此时应给予学生什么。

参考文献:

[1] 胡 波.新课程下探究性学习的再思考[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2007.

[2] 孙彦俊,我们教语文,我们在教什么?[J].黑龙江教育(小学),2011(2).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