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走出去中的“对内传播”

2015-05-30 10:48高迟
对外传播 2015年6期
关键词:人类传统文化

高迟

文化一词,言人人殊。无论其定义如何,文化始终绵延不绝地传承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无论是何种文化,无不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近代以来,西方国家逐步确立了在政治、經济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随之将其文化传播到了全世界,成为发展中国家心之所向的文化体系。到今天,随着西方主流价值观的迅速扩散,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文化认同日益衰微,中国传统文化也在历史的多次剧烈震荡中被国人弃若敝屣。然而,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凸显的问题层出不穷,在重新反思人类文化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们将目光投向了东方,投向了中华传统文化。黑格尔、莱布尼兹、海德格尔等西方一批重要思想家,早就认识到以《周易》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对人类思想的重大贡献,也预见到中华文明在解决环境压力、价值危机、民族冲突等问题中贡献于世界文明的潜在价值。

在走过了激进西化和反传统的年代之后,我们也开始回归理性,重新认识和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于是开始包装,开始对外宣传,在世界范围内设立了465所孔子学院,文化宣传的局面显得很热闹,但现实却是不容乐观的。例如,近几年在海外市场大获全胜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可说是一次成功的文化传播范例。然而,一些海外媒体在肯定其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尖锐地指出:“中国当下在海外的文化传播,声势很大,但真正‘走出来者寥寥。就图书出版而言,每年的海外书展,中国图书云集,但能在海外畅销者却遍寻不着。”①无论是我们自己在谈论传统文化时不知所以的尴尬,还是西方媒体对我们当下流行文化的质疑,都反映出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应当从哪里开始?

首先,归根到底,文化的对外传播应从“对内传播”做起,对内传播本身也具有对外传播的效应。如果我们自己对自己的文化都没有广泛的充分的认同,又怎能奢谈将传统文化发扬传播出去?可以说,对内传播就是民族文化的自我传承、自我发展和提升,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民族文化的对外弘扬便是顺理成章的了。在对外出版的实践中,图书的热销也往往是先从国内市场的成功传播开始的。例如2005年大规模进入英文主流文化市场的小说《狼图腾》,创下我国版权对外贸易中版税率、预付金额等多项第一。其版权输出能够获得如此成就,国内市场发行的成功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据媒体报道,长江文艺出版社锁定《狼图腾》后,便以最快的速度出版该书,抓住机遇,抢占市场。自2005年4月中文版发行以来,到2008年,共计发行240万册,曾连续17个月位列全国文艺类图书发行排行榜的前三名。《狼图腾》在国内图书市场上的热销增加了它的商业价值,使得出版社在对外谈判中增加了筹码,赢得了高价,实现了对外传播的巨大成功。

其次,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对内传播”就是要“修内功”,就是要使普通民众真正了解自己的文化,知道传统文化的当下意义。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指的是对人性情的陶冶,德行的教养。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从一开始就是关注人文的,并自始至终贯穿着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中国文化三大主流系统儒、释、道,无一不是关于人的教化。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古圣先贤无不以仁爱教人,让我们对他人充满关心爱护,而不是自私自利;皆以克制教人,让我们知道谦虚自律,戒除过分的贪欲,才能有所积蓄从而不断地发展壮大……这些精神财富,对于今天物欲横流的世界,地区冲突不断的世界,不啻千年前就已敲响的警钟。史学家钱穆先生在其遗作《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一文中说:“以过去世界文化之兴衰大略言之,西方文化一衰则不易再兴,而中国文化则屡仆屡起,故能绵延数千年不断,这可说,因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自古以来即能注意到不违背天,不违背自然,且又能与天命自然融合一体。”②同时,在传统哲学思想、美学思想等的指导下,还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各类艺术表现形式,民乐、国画、戏曲、中医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我们的精神财富如此丰富,文化积淀如此深厚,应该更加积极地营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氛围和环境,修好“内功”,努力在文化建设上进行自我完善,促使各项文化事业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重视国内基础文化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学习,广泛提升普通民众的传统文化修养;二是要积极培养传统文化继承方面的优秀人才,使更多的“国粹”后继有人;三是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和深刻内涵,努力推出更多富于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文化产品,打造优秀的民族文化品牌。

最后,还应将中华文化中优秀的思想和价值观落实在适合的载体上,将传统文化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关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在观照人性上下功夫。文化是人的文化,应该基于现实、融入现代生活,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我们提倡传统文化,不是简单的复古主义,而是从当代的问题意识出发,对传统资源中有价值的内容进行现代阐释和发扬,发掘传统文化中超越时空的文化价值和魅力。反思西方文化主导下的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另一方面,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枯竭、金融危机、食品安全等人类所面临的生存问题也越来越多。中国传统文化中,涉及政治领域的和而不同思想、涉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思想、涉及经济生活的义大于利思想、涉及社会生活的孝亲尊师思想、涉及个人精神生活的济世度人的价值观等,无论对当今世界问题还是对个人的修身养性,都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科学的进步,物质文明的发展,必须与人文的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健康有序地进行。人文精神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寻。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仍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抛却意识形态的纠缠和道德宣扬的教条,美好的食物是人性最基本的追求,是可以引起共同话题的文化题材。推而广之,除了食物,我们可以观照的题材还可以是各类艺术形式、传统技艺、武术、礼仪、风俗、伦理等。

因社会、政治、经济、科学等发展的不均衡,我们由于长期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也显得信心不足。“对内傳播”的积极推进,有利于树立中国原创的文化出版品牌,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里广泛采撷,提炼精华,为世界贡献我们的优秀文化资源。同时有利于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树立足够的信心。在此基础和前提下,积极反思和探寻文化交流的有效策略,分享我们的优秀文化,在交流中增强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借鉴别国别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

在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新技术的发展,在推广方案的可行性和技术性上做一些积极探索。一是充分调研市场,推出适合读者阅读需求的选题。归根结底,出版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为此,探求读者需求便是最重要的一环。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等领域的不断变迁,读者的阅读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如何顺应这种变化,及时调整出版方案,满足多元化的读者需求,是我们时时需要考察的问题。语言的不同带来文化交流的障碍,在中国图书面向国际市场进行传播的过程中,提供更加优质更加灵活的翻译版本,以适应当地的市场需求,是特别重要的一点。二是及时与国外同行们交流各具特色的文化理念,积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探索合作的各种可能性。在这方面的一个前提是,政府需积极作为,定期举办各类中外版权贸易交流会,为促成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的文化交流搭建一个可靠的有力的平台。三是在宣传推广方面,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平台,及时转变思路,顺应新形势。如近年来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为顺应新市场环境,转变发行方式,与亚马逊网站合作开设中国书店,30余万种中国图书信息通过这一平台传向世界,为海外读者提供了便捷的体验服务,为中国图书出版的全优传播探索出了一条新模式。③

国际文化的交流互融经验告诉我们,人类的共同性多于差异性,这是人类思想文化对立统一的内在规律。宋儒张载有一句传世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他个人的抱负,也是儒家学者的共同理想,将来会成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共同追求。中华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和价值观如能实践于现代社会,必将造福于更多的人。

「注释」

①《舌尖上的中国》:《中国文化应这样“走出去”》,美国《侨报》社论,2012-05-27。

②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香港中文大学《新亚月刊》,1990年第12期。

③范燕莹:《多方共探图书海外发行新模式》,《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12-15。

猜你喜欢
人类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人类第一杀手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