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地震中微信传播对我国国家形象的塑造

2015-05-30 10:48张玉荣王子豪
对外传播 2015年6期
关键词:尼泊尔人救援队尼泊尔

张玉荣 王子豪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地震发生后,加德满都地区电话通讯系统几近崩溃,但很多地方却可以通畅上网,因此,微信所发挥的作用、产生的影响不亚于脸谱(Facebook)。在中国政府对尼泊尔实施的救灾援助中,微信更是在信息传递、有效沟通、资源汇集等方面作用明显,中国的大国形象、中国的人道主義精神、中国人对其他地区优秀文化的珍惜情怀,在微信这一平台得到极好的展示和表达。

2013年,到尼泊尔的中国游客数达11.3万人次,2014年中国吉隆口岸正式开放后,到尼泊尔的中国游客超过15万人次,中国已成为仅次于印度的尼泊尔第二大游客来源国①。近两年,微信在中国国内不断普及,到尼泊尔旅游的中国游客使微信渐渐走入尼泊尔人的生活,并成为尼泊尔的一种流行的社交通讯工具,很多旅店、商家及学生群体都有自己的微信号,并时常发布与自己生活相关的朋友圈消息。“4·25”地震发生后,微信传播展现的优势凸显出社交媒体的张力,为崛起的中国软实力加分不少。

普通尼泊尔人的微信展示了中国的大国形象

在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中,政府通过国家形象片在海外播出、各种博览会、运动会的演艺节目力图打造自信、理性、包容、开放的中国国家形象,然而,政府大手笔的形象宣传往往抵挡不住到海外旅游的游客的“国民形象”对国家形象带来的伤害。在这种背景下,作为第三方的民间传播,其纠正刻板印象的有效手法显得更为有力。

这次发生地震的尼泊尔虽然是南亚国家,但网络时代,在国际交往的多边舞台上,即使是一个人口数量不大的内陆国,他们发出的声音一样会传播到世界各地,他们声情并茂的传播内容,不仅仅在国际上塑造了充满爱、充满力量、充满人文情怀的中国国家形象,也让中国的国民通过尼泊尔人传递的信息增强了做中国人的自豪感。

在尼泊尔的微信用户发的内容里,中、印两个相邻的国家被纳入对比范畴中。“中国救援”驻地的照片,蓝色帐篷整齐排列,环境干净整洁,如下图:

在整个救援中,中国人被称为hero(英雄),许多在默默伸出援手的中国人被称为unsung heroes(无名英雄)。对于英雄,灾难中的尼泊尔人要表达的就是Salute(致敬)。地震后,Salute是对中国人使用最频繁的词,尼泊尔人对中国人的致敬不仅是用英文、尼泊尔文表达,也在用图片表达,如下图:

图中,老者前面特意放上国旗,以代表国家的谢意。对比与致敬中,中国的国家形象跃然而出。图片是传播中最为直观的内容,通过图片,尼泊尔微信用户展示了中国的大气、慷慨,也表达着他们无以言表的致敬。

救灾过程中,尼泊尔国民对中国救援队产生了极强的依赖感,他们不断关注中国的救援动向,甚至担心五一节救援队会放假。一位叫Roshan的尼泊尔青年在“五一”之前发微信说:“劳动节是放假休息时间,但是尼泊尔的中国救援队千万不要休假,因为只有中国能救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人民。我们永远忘不了你们…… 非常…… 非常感谢。”

负责任、敢担当、不畏艰险的中国救援队的形象就是中国国家形象的代表。正是通过尼泊尔人的微信,国内的部分受众才得知,中国救援队甚至深入到了非常偏远的山区,救援工作结束后就开始了房屋建设和医疗救护等工作。

中国国家形象在微信中的传播还具有极强的“圈子”效应,即,在朋友、熟人之间达成共识,形成统一的形象认知。

中国救援队的人文精神得以彰显

亲历地震的尼泊尔人被中国人无私且饱含爱意的行为所感动,他们自觉拍摄并传播中国救援队的工作场景。在微信上,中国救援队的女医护人员抱着尼泊尔的婴儿的照片被反复传播。而中国救援队摘下安全帽,围成一圈为一位罹难者默哀的照片更是被频频转发。中国人对邻国国民的爱和尊重通过这样的场景被网络世界读解,也深深印刻在受众的记忆中。此外,中国人对遭致毁灭性破坏的尼泊尔文化遗产的痛惜,也让尼泊尔人看到了中国人对人类文化遗产的珍惜和爱护。

中国在这次地震救援中以极快的行动彰显出“作为负责任的全球力量和尼泊尔的邻居”所承担的责任,这份责任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概念,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在现场”的真实面貌。一位微信名称为Prashant KuMar MaKaZz Shrestha的尼泊尔微信用户转发中国救援队向罹难者默哀的照片时注解道:Something to learn and share from our neighbors(从我们的邻居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尼泊尔号称“众神之国”,虽然国家贫困,但是国民却一直以其心灵平和、精神世界丰富而闻名世界。这样一个国家的国民在发出“从中国人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的表白时,说明他们是被影响、被感染的。在地震这一伤亡惨重的自然灾难中,中国人记忆中的惨烈景象还历历在目,面对尼泊尔的国民,很容易产生“共鸣”。站在受难的尼泊尔人的立场上表达悲痛和理解,往往能安抚他们的情感,也能彰显中国人的仁爱精神。

在“5·12”第二次大余震发生前,原本准备撤回的中国救援队又决定再停留一段时间,这让许多尼泊尔人更加感动,他们在微信上表达了他们的“开心”。

微信在灾难事件对外报道中发挥作用

综观这次尼泊尔地震中的对外传播,有几点值得研究和总结:

第一,国家主流媒体微信公众号及时跟进。在突发的灾难中,只有少数人有条件通过电视获取资讯,随身携带的手机无疑成为最为便捷的信息源。信息发布、消息交流、求助和情感表达都汇集在手机这一终端上。

时效性是新闻生命力的重要特征。“4·25”当天,中国主流媒体及时发布了地震消息,并开始跟进报道,各主流媒体的微信公众号同步关注地震消息,拓展信息传播的范围。作为邻邦国家,中国救援及时、信息发布迅速,台前幕后的一致性让灾区的人们感受到中国无私的国际友爱精神,也提升了主流媒体的公信力。

我国主流媒体在尼泊尔地震中的传播力体现在其信息具有很强的贴近性和服务性。基于震后的生活和情感需要,不少尼泊尔人微信中转发的照片已从发送个人拍摄的作品、感悟逐步转向转发中国主流媒体微信公众号发布的照片和文字信息。不少中国主流媒体救援信息被转发到朋友圈中后,用英文和尼泊尔文写的“感谢中国”“感谢中国政府”“感谢所有的中国人”这样的评论反复出现。

笔者做了一个简单的统计,央视微信公众号CCTV NEWS 从4月26日开始,连续6天把尼泊尔地震作为微信公众号的第一条发送。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尼泊尔有驻站,其尼泊尔语部官方微信公众号依托官方平台,消息更具权威性,转载量很大,影响范围广。该微博公众号在地震期间发布的信息主要有:尼泊爾发生地震加德满都震感强烈、30小时的温暖瞬间PRAY FOR NEPAL、尼泊尔不哭、尼还有我、尼泊尔震后72小时我们在行动、佛诞日永恒在佛光中穿行等等。

央视微信公众号、国际广播电台微信公众号等媒体都把握了信息发布的第一时间原则,及时传播了关于地震的消息。更为重要的是,信息的落点都有极为贴切的着眼点,这不但增加了受众对主流媒体的信任和依赖,也突显了主流媒体在报道中的低姿态和亲和力。

第二,西藏主流媒体微信公众号传播取得“双赢”效果。“4·25”地震报道中,西藏电视台的微信公众号“最心灵”塑造了西藏电视媒体的全新形象。从4月25日到5月11日,“最心灵”共发布309条②关于地震的信息,涉及灾区的情况介绍、国家的救援实施、灾区的自救和自强信念、对灾区的祈愿等内容。

西藏是尼泊尔地震所波及的地带,“最心灵”以西藏境内救援为核心,同时拓展到对尼泊尔的报道,其传播取得了“双赢”的效果。我国对樟木、吉隆等地展开的救援,在尼泊尔人中反响很大,他们看到了中国及时迅速的救灾行动,看到了在国家支持下的抗灾行动使西藏人的生活得到了保障。网络上,不时可以看到尼泊尔国民对政府救灾不力的抗议,相比之下,西藏境内虽有近30万群众受灾,但是却创下了近年来地震震级最高、死亡人数最少的奇迹。短短十几天,孩子们就恢复上课了,老人得到安置,家庭生活有了保障,安抚心灵的文艺节目扫去了人们心中的阴霾。在尼泊尔与西藏接壤的地区,两国公民民间信息交往密切,生活往来频繁。通过对救灾救援的比较,尼泊尔人表达了对西藏的羡慕之情。同时他们对中国的赞美感激也影响到了和他们交往的藏族群众,促使部分藏族群众站在更客观的立场上,审视自己的生存状态,其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也因此被激发出来。

“最心灵”发布的“感动——只因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中国”“家的温暖、国的强大”等内容都是西藏人对祖国情感的胸臆直抒。

此外,历年来,我们在国家形象树立中,力图展示西藏的真实面貌,这一次的地震救援报道实际上已经达到了真实呈现西藏面貌的效果,甚至比我们单纯宣传人们过上了怎样的幸福生活还生动、有说服力。“最心灵”不但成功地展示了中国对尼泊尔的无私援助,也在国外友人和藏胞中展示了当下西藏的存在状态,可谓收获颇丰。

第三,学生公众号和旅游微信公众号的能量展示。地震发生后,民间微信公众号展示的传播力量让世人对中国人的爱心和国民素质有了不一样的看法。也正是民间微信公众号的第一时间信息传递消弭了谣言,丰富了官媒的资讯。

笔者对以下有影响力的微信公众号做了一个大致的统计:

1、微信名称:【425】尼泊尔在地信息核实

小组成员:144人(截至2015年5月8日,22:00)

成员构成:在尼中国人(旅行社、商人、公益组织)+部分尼泊尔人(带路的向导、语言支持)

具体工作:(1)实时搜集网络上发布的求救信息并进行核实;(2)广泛地进行关于灾后情况的问卷调查并及时搜集反馈信息。

2、微信名称: Group 2中英尼语翻译

小组成员:70人(截至2015年5月8日,22:00)

成员构成:英中翻译(在国内的中国学生为主) +尼英翻译、尼中翻译(以当地尼泊尔人为主,中文、尼泊尔语、英文都很棒,并常使用微信)

具体工作:(1)统计社交网络上发布的英文/尼文求救信息并转化为中文,及时反馈给华人救援队和公共信息交流平台(朋友圈/公众号/微博);(2)对于震灾后情况调查问卷的反馈信息进行英中/尼中的翻译工作,以便更加准确地掌握灾区详情。

3、微信名称: 尼泊尔语言支持组

小组成员:121人(截至2015年5月8日,22:00)

成员构成:尼英中翻译(在国内的中国英文志愿者、尼泊尔中文教学的志愿者、尼泊尔当地人);

具体工作:(1)主要贡献是听译,协助凤凰卫视等媒体报道震区消息;(2)通过尼泊尔当地人发出的信息(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进行整理翻译,形成文字报道和讯息,及时反馈给新闻媒体和当地救援队,以便使灾区的具体情况得到关注和及时部署救援。

此外,多个此前已颇有影响力的微信公众号,如“尼泊尔旅游”“我爱尼泊尔”也都加入到救援信息传递,求助信息发布等工作中。

短时间内微信爆发出极强的带动力量,使越来越多的尼泊尔公民通过微信向国际(主要是中国)报道实时情况、发送救援请求,微信也成为他们表达对灾难及灾难救援行动的看法的主要通道。

在这次尼泊尔地震中,可以看到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影响,而这一影响有时也会反馈到国内。这样的影响不单纯是一个APP引发的,更是掌握这个APP的人群内在素养的外化。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友邦困难之时,急人所急,虽然没有刻意在形象上自我妆点,但正是台前幕后的一致性让形象传播自然发酵,从而有了“意外”的收获。在“意外”收获的启示下,不难看到新媒体发挥的超强作用。此外,值得进一步关注的是,对尼泊尔等南亚国家得体到位的传播,也会反馈到国内,并对国内的稳定和谐形成推动力。在少数民族地区,这样的推动力还有助于国家形象在内部的强化。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藏社会与媒介引导力研究”和西藏民族学院重大项目培育计划资助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14BXW040和14myZP03。)

「注释」

①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闻(2015年4月21日):http://gb.cri.cn/42071/2015/04/21/ 6891s4938701.htm

②数据由“最心灵”公众号运营组提供。

猜你喜欢
尼泊尔人救援队尼泊尔
这个国家,一直过节一直爽
这个国家,一直过节一直爽
这个国家,一直过节一直爽
青岛炼化救援队:鱼水情深 共抗时艰
福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 招之即战
尼泊尔 遏制“藏独”分裂活动二三事
窗外的世界
尼泊尔系列
尼泊尔的忧伤
尼泊尔 震后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