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地理教育中地质学与地貌学教学中的焦点问题研讨

2015-05-30 03:02王祖伟李兆江
大学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基础理论专业课程

王祖伟 李兆江

[摘 要]地质学和地貌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二者都是以地壳为研究对象,前者是侧重于研究地球物质组成、地壳变动和地壳发展、演化规律的一门自然学科;而后者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种地貌类型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的一门自然地理学科。虽然二者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课程的特点均有综合性、复杂性、实践性等几个特点。此两门课程所讲授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野外工作的某些基本技能、方法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笔者针对目前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所面临的地位、实践环节、任课教师素质等一些焦点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提高高师地理教学中地质学和地貌学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高师地理教育 地质与地貌学 教学 焦点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5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073-02

地质学和地貌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其课程均有综合性、复杂性、实践性等特点,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野外工作的某些基本技能、方法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笔者根据长期从事地质学与地貌学教学的经验,针对目前该课程所面临的一些焦点问题进行了研讨。

一、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教学中面临的焦点问题

(一)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在地理专业中的地位不断弱化

地质学与地貌学在研究和解决自然环境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过程中,其独特视角和研究方法是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作为应用学科其实用价值日益彰显。[1]

但是,目前地理科学明显存在重人文地理、轻自然地理的倾向,同时地理科学专业为了开设新兴课程和选修课程,将原本非常必要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基础课程大量消减,地质、地貌学课程自然不能幸免,直接表现就是课时量大减,经费投入不足,其地位和重要性不断弱化。[2]

(二)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的实践环节亟待加强

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是研究地球的自然科学,研究对象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这就要求课程除了室内理论教学之外,还要有实践教学。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室实习、野外实习和社会实践等环节。目前,我国地理科学专业的教育和研究中,存在着重室内、轻野外,重建模、轻实践,重理论、轻应用,重论文发表、轻成果转化等令人担忧的倾向。因此,高校地理科学的实践教学亟待加强。

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的难点是在讲述地球的物质组成、地壳的构造变动、地理环境变迁、地貌形成与演化时需要学生建立起一定的空间感,这是实验室实习解决不了的。因此学习地质、地貌知识的学生还需有一定的野外实习经历。但由于经费问题、课时问题、安全问题、学生问题、师资问题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目前许多师范院校的野外实习环节被大大地打了折扣,原来的短途实习取消,野外实习被压缩,大多数院校的野外实习压缩成一周的时间,而实习效果令人不敢恭维。

(三)地质学与地貌学基础理论的教育和研究不断削弱

笔者在研究上世纪初叶至30年代发行的《地学杂志》中发现,这一中国最早的地球科学刊物登载了许多有关地球科学基础理论的学术文章,辩证地论述了人地关系,地球上内外力地质作用的关系及其对地表形态和人文环境的影响等科学命题。[3]这在科学尚未普及的中国近代极大地开阔人们的科学视野,激发了地球科学工作者深入社会和投身大自然探索地球奥秘的激情。在地球科学的各个领域,许多学者就一些重大的基础理论问题提出了具有独到见解的系统学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球科学工作者积极参与了一系列重大的自然资源调查项目、国土开发和旅游资源开发等项目,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现阶段我国地球科学界存在只重视为实践服务而忽视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的倾向,地球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在上世纪一度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但如今早已风光不再,以至于近些年来我国地球科学领域在重大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四)地质学和地貌学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教育的首要问题是教师的问题,作为一名高校的专业课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使命。作为一名有发展前途的地理专业的地质、地貌学任课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从宏观上密切关注现代地理学的内涵和科学体系及发展趋势,从中观上能够熟知高等师范院校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与各分支学科的关系,从微观上能够驾驭自己教授的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

目前,各高校引进的地质学与地貌学教师的学历很高,大多具有博士学位。然而这些教师虽然在某一领域有较高深的造诣,但是知识单一,不够广博,对地质学与地貌学总体把握不够,且野外实践的基本功底非常薄弱。同时,由于职称压力,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高涨,但对教学的投入不足,没有激情。

二、高师地理教育中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教学的改革

(一)正确认识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的重要地位

地理科学本来就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相互统一的科学,只有将自然地理学尤其是地质、地貌学课程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上,在基础教育和在高等师范教育中普及地质、地貌学知识,使学生建构起必备的地质、地貌学知识结构,这才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现代化有用人才的明智之举。

(二)多渠道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1.丰富室内试验环节。重视常规的实验室实习环节,同时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实习必须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应在实验室及展览室增添与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各种矿产标本、装饰石材标本、观赏石和宝玉石标本,使实习更加贴近生活和生产实际,提高本课程实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4]

2.强化野外实践环节。在实习经费、时间都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地质学与地貌学野外实习要本着综合利用实习资源的原则,精心设计实习路线和安排实习内容,力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野外实习更要密切联系当前人类关注的资源、环境问题,使实践教学更具有社会针对性和应用价值。

3.补充社会实践环节。要鼓励和引导高校地理专业的学生与附近地区的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博物馆、科技馆建立密切联系,利用课余时间以青年志愿者活动形式担当讲解员和导游员,利用所学的本领向社会大众普及地球科学知识,这种实践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又巩固了本课程的学习效果。

(三)从根本上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作为一名合格的地质学和地貌学的教师必须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学术思想。在教书方面,教师最重要的职责是教育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在育人方面,教师应将自己对地球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感悟,升华成对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的理解,并通过言传身教渗透给学生。

作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专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有激情。教师要把个人的兴趣爱好与所从事的专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更何况随着地质、地貌学的发展延伸,赏石文化、宝玉石鉴赏、地质旅游在民间悄然兴起,我们作为专业学者不妨也插上文化艺术的翅膀,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不再索然无味,让学生感知冰冷的石头中蕴藏着科学的真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四)加强地质学与地貌学基础理论的教育和研究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类对自然系统的影响在程度和节奏上的不断加大,地球表层系统处于持续的快速变化之中,人类对自然系统的关注度也日益增强,这为加强地质学与地貌学基础理论的教育和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

针对目前全球环境变化和社会经济大规模的发展给现代地球科学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将地质学与地貌学的研究和教育纳入地球科学的整体系统进行深入探讨,鼓励学生们在上述有关基础理论方面进行深入探究,使地球科学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有重大的突破。

三、结束语

地质学和地貌学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中相当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内容丰富、实践性强、高度综合的特点。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建立系统、完善的知识结构,设置生动的实践教学体系,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创新性教学手段,是提高地质学和地貌学的教学水平的有力保障,将为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地理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 注 释 ]

[1] 王颖.关于地球科学教育发展建议[J].中国大学教学,2010(12):3-4.

[2] 王心源,常月明,高超,等.21世纪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地质学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6(1):98-103.

[3] 李兆江,刘焱.试论《地学杂志》与中国近代地球科学[J].科学,2012(2):50-54.

[4] 杨凤根,骆祖江,候玉宾.从基础地质学教学入手培养大学新生学地质的兴趣[J].中国地质教育,2009(1):132-135.

[责任编辑:覃侣冰]

[收稿时间]2014-12-20

[作者简介]王祖伟(1963-),男,山东招远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地质与地貌学的教学科研工作。

猜你喜欢
基础理论专业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李达与党的基础理论建设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中医基础理论设计性实验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