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层次地理教育专业就业状况实证分析及其对人才培养的启示

2015-05-30 03:02张宏乔
大学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就业人才培养

[摘 要]地方院校专科层次地理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困境。就业方向以教师和公司职员为主;就业地点受人际关系网络影响,多数和籍贯高度一致;职业发展受首次就业方向高度影响。专科层次地理教育专业毕业生如果想要更好地融入社会,首先要调整就业心态,不能以地理教师作为唯一的就业选择;其次要增强就业信心和能力,提前做好职业规划。

[关键词]专科层次地理教育专业 就业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C96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075-03

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方面的设置恰当与否,关系到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水平。目前,关于地理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较多。有的研究对新的社会形势下地理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总体分析[1] [2] [3],有的研究谈到了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4],而更多的研究则侧重于对地理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分析。[5] [6] [7] [8] [9]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人们对地理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认识。

但是,地理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结合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培养单位自身的特色,更应该考虑到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是当前很重要的一个社会问题。目前,也有不少学者对地理教育专业的就业情况展开了研究。有些学者对地理教育专业的就业情况进行了分析[10] [11],也有一些学者研究了地理教育专业人才对社会的适应能力。[12] [13]但是,这些研究主要针对本科层次,对于专科层次地理教育专业的就业状况的研究很少。

地理教育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包括小学、中学、中专、大学院校和科研机构等。但中学、中专、大学院校和科研机构等单位在招收人才时,往往要求毕业生具备本科以上学历。一些小学虽然招收专科层次的毕业生,但多数情况下,小学并不设置地理课程。因此,专科层次地理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一种尴尬的局面。

因此,笔者希望通过对地方院校专科层次地理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的分析,反思其培养模式,为专科层次地理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提供建议,为其毕业生就业选择提供一定的思路。

一、专科层次地理教育专业就业状况分析

为了了解专科层次地理教育专业的就业状况,研究选取河南教育学院2006级地理教育专科班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向其了解毕业以来的就业轨迹以及在工作中的体会,尤其是工作中对于知识、技能的需求性。调查于2014年3月进行,除1名毕业生失去联系,1名毕业生前4年信息可知、最后1年失去联系外,其他毕业生笔者都通过本人或其同学获得了其就业信息。

(一)基本信息

该班为三年制专科班,共有39名学生,于2009年毕业,截止调查时,该班学生已经毕业近5年。全班学生中女性31名,男性8名,女性占绝对优势,这与女性适合从事教育工作的传统观念不无关系。当前该班年龄最大的毕业生31岁,最小的26岁,多数在27、28岁。另外,该班全部为河南省内生源。

(二)职业构成分析

通过对调查信息的统计,2006级地理教育专科班当前的职业构成见表1。

表1   2006级地理教育专科班毕业生职业构成

从表中可以看出,该班目前的就业方向主要包括小学、中学教师及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教师、进修(包括专升本或研究生在读等)、机关事业单位职员、公司职员、自由职业(如办教育培训机构、做小生意、当家庭主妇、待业)等。其中,教师和公司职员是主要就业方向。不同层次、类型的教师共计16人,占总人数的41.03%,公司职员为10人,占25.64%。其他就业方向则比较分散,目前仍在进修的占12.82%,自由职业占10.26%,机关事业单位职员占5.13%,2人目前失去联系,无法得知其就业情况。

2009年5月毕业前夕的就业期望调查显示,该班有意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有30人。将该班当前就业情况与2009年的就业期望调查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存在巨大差距。根据调查得知,尽管多数毕业生希望从事教育工作,但由于学历、专业、地域(多数招教考试仅限本地户口)等原因的限制,很多难以如愿。

另外,对职业构成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截至调查结束,虽然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数为16人,但其中从事地理教学工作或和地理相关的教育工作的仅为6人,多数毕业生以非地理的教学工作为主,而在小学教学的毕业生则全部没有从事地理教学工作,以语文、数学等科目的教学为主。进修的5人中,学习地理相关专业的为4人。从事其他几类职业的毕业生当中,没有人所做的工作和地理相关。可以看出,当前从事和地理相关的工作的毕业生共计10人,仅占该班总人数的25.64%。

(三)就业地点分析

笔者通过分析就业地点和籍贯间的关联性发现,除了2人不知去向,5人正在进修尚无法确定工作地点外,其余32人中,就业地点和籍贯一致的有22人,达到了68.75%。通过调查发现,专科层次的毕业生对于自己的学历、能力等方面有较多的不自信,再加上人脉关系多在本地等原因,所以多数的毕业生选择留在本地发展。而当前16个从事教师职业的毕业生当中,有14个人的就业地点和籍贯具有一致性,中学、小学教师的就业地点和籍贯则达到了100%的一致,这可能和多数招教考试要求报考人员为本地生源有关。

就业地点和籍贯不一致的10人中,除1人外,其他都选择了省会城市或一线城市。经调查了解到,就业地点的选择和其亲友关系网络有着很大联系,多数毕业生因为外地有亲友或者婚嫁等原因选择到他乡工作。

(四)就业轨迹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专科层次地理教育专业的就业情况,笔者对2006级地理教育专科班五年来的就业轨迹进行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2006级地理教育专科班毕业生毕业五年来的就业轨迹

通过对表2的初步分析可以看出,各项职业的从业人数虽然在五年间有变化,但总体变化不大,基本维持稳定。以从事教师职业的毕业生为例,首次就业时,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数为18人,其中从事地理教学工作或和地理相关的教育工作的仅为5人,加上进修的6人(6人进修专业全部和地理相关),毕业第一年从事和地理专业相关的工作的共计11人。而如上面分析可知,当前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数为16人,从事和地理专业相关的工作的人数共计10人。可以看出,无论是从事教师职业的总人数,还是从事和地理专业相关的工作的人数,在五年间的变动都不大。

为了进一步了解该班的就业情况,笔者对个体就业轨迹也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虽然从事各项职业的人数总体并没有大的变化,但其内部构成发生了变化。

39人中,有13人的就业轨迹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原本从事教师职业、后来从事其他职业的为4人,之所以有这种变化,在于其原来从事的中小学教师职业为非在编性质,在稳定性、薪酬等方面都有较多不满意的地方。这4人中,有2人选择了更稳定或薪酬更高的职业,有2人则因为婚育原因,放弃教师职业成为家庭主妇。同时,也有一些人员从非在编人员或私营教育机构教师转变为公立学校在编教师,或者在进修结束后进入教育系统工作。13个就业轨迹发生变化的毕业生当中,有7人从事过3个或3个以上职业。全班39人中,有过创业经历的共5人,除1人继续经营外,其余4人均以失败告终,改为从事其他职业。经调查了解到,多数学生虽然在毕业前有就业目标(以从事教师职业为主),但并非经过详细思考,而是出于专业学习的本能或盲目跟从其他学生的想法,对于目标是否现实,又该怎么实现,并无确切规划,这也反映出他们在就业方向、定位上的盲目性。

39人中,毕业后从事的职业一直未发生改变的有25人,占总人数的64.10%,其构成见表3。这种较高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首次就业方向对于职业发展的影响之大。在这25人中,在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工作的人员共计13人,在职业始终未曾改变的人群中所占比例最大,这也说明了教师工作的稳定性及其对于地理教育专业学生的吸引力。

表3   毕业近五年来未曾改变职业的人数

二、专科层次地理教育专业就业状况小结

(一)就业方向以教师和公司职员为主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教师职业仍然是专科层次地理教育专业学生的首选。但由于专业、学历层次、地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多数学生不能如愿。以河南教育学院2006级地理教育专科班为例,最终从事教育及相关工作的为16人,不到全班总人数的1 / 2。除了教师外,旅游、保险、出版等相关行业的职员在职业构成中占了较大比例。此外,当前所做工作和大学期间所学的地理专业相关的仅为10人。

(二)就业地点受人际关系网络影响,多数和籍贯高度一致

由于受到自信心、人脉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多数毕业生选择在家乡就业,表现出就业地点和籍贯的一致性。尤其是从事教师工作的人员,其就业地点和籍贯更是高度一致。

而无论是留在家乡还是到外地工作,人际关系网络都起到了很大影响,很多人在选择就业地点时,倾向于选择亲友、熟人或婚嫁对象所在地。

(三)职业发展受首次就业方向高度影响

多数专科层次地理教育专业毕业生对于自身未来发展缺乏周密的考虑和规划,首次就业选择表现出随意性,而首次就业方向对于其职业发展轨迹的影响是很大的,上述分析中64.10%的毕业生五年来职业始终未曾发生改变可以反映这一点。

三、基于就业状况分析的专科层次地理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专科层次地理教育专业毕业生如果想要更好地融入社会,首先要调整就业心态,不能以地理教师作为唯一的就业选择;其次要增强就业信心和能力,提前做好职业规划。

不同就业方向对于知识、技能的需求性不同,这要求高校对自身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以便适应这种广泛的就业岗位需要。

从培养目标上看,专科层次的地理教育专业毕业生可以以从事地理教育工作作为主要就业方向,但也应增强其在其他就业领域的适应性。要将其培养成为既具有一定的地理科学知识、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技能又具备广域适应性的人才。

从事教育工作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丰富熟练的教学技巧、广博的知识,而做公司职员或自主创业,则对于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等有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在课程设置、培养方法等方面应注重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要继续注重地理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为学生可能从事的地理教育工作或部分学生的进一步进修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重视教育理论和教育技能的培养,加强当前已有的外语、大学语文、高数、计算机等基础课程的教学,为其将来可能从事的其他学科的教学工作做好准备;在此基础之上,要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地位和水平。就业指导课程既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对于可能的就业方向、薪酬、职业生涯发展等有准确的理解和定位,又要让其了解各类就业单位的人才需求特性,在大学期间预先进行知识的积累和就业技能的培养。

在培养方法上,要重视教学实践课程、野外实习课程,其目的不仅在于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实习锻炼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结互助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等,使其具有更强的心理适应力和就业灵活性,为其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奠定基础。

[ 注 释 ]

[1] 田建文.高师地理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J].当代教育论坛,2007.

[2] 彭俊芳.论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创新[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3] 张晶.地方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以德州学院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1.

[4] 王爱辉,宋勇,龙海丽.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地理教育,2012.

[5] 王晓玲,王俊友,朱良.地理科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J].地理教育,2013.

[6] 焦士兴,李静,张艳玲.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及对策分析——以安阳师范学院为例[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

[7] 张宏波.高师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及特色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8] 周葆华,郭永昌.基于能力培养的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9] 胡晓东.新课改背景下高师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

[10]  赵宏利,陈修文,张洁.广东省地理科学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2.

[11]  黎树式,温享燕.钦州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就业情况调查分析[J].出国与就业,2010.

[12]  黄京鸿,孙婷,胡淑飞.地理科学(师范类)专业学生社会适应性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13]  孙中伟,尤丽敏,贺军亮.高校地理类专业就业需求、学生期望与课程设置的错位差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

[责任编辑:覃侣冰]

[收稿时间]2014-12-19

[作者简介]张宏乔(1981-),女,汉族,河南漯河人,理学硕士,河南教育学院地理系讲师,研究方向:文化地理。

猜你喜欢
就业人才培养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