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通过建筑模型制作培养建筑学专业新生的设计思维

2015-05-30 03:20苏东宾李焰
大学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设计思维新生

苏东宾 李焰

[摘 要]建筑学专业的大学一年级新生怎样了解“建筑学”并开始进行建筑设计,这是每所学校的建筑学专业教师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随着教学的不断创新与完善,必然形成新的课程教学特色,也会出现更多优秀作品与更好的教学成果。一些教育设想也许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内容,但必将激励着我们将建筑学专业一年级教学改革继续向前推进。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 新生 建筑模型 设计思维

[中图分类号] TU201-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121-03

一、研究的背景

南昌大学建筑学系成立于1959年,有着较长的建筑学教学历史。1961年,由于国家经济困难,建筑学专业停止招生。1993年,南昌大学成立,独立组建建筑系,建筑学专业学制改为5年。2013年,建筑学专业通过了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评估。

建筑学专业从2005年开始开设了“建筑模型制作基础”课程,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就是想利用建筑模型制作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模型制作动手能力、立体空间思维能力、方案推敲及设计创作能力。

我们课题组编著了专门的《建筑模型制作指导书》,在指导书中我们设置了四个课题,有立体构成课题、坡屋顶制作课题、室内设计课题和最终成果模型,以期通过每一个课题的训练使学生达到培养目标。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这些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建筑模型制作能力以及设计创作水平的提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对一些学生做了一些访谈与问卷调查,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与看法,从得到的反馈意见中,我们发现课程中的有些课题学生感觉到枯燥,还需完善。

图1-1   模型制作时学生们的难点统计图

针对图1-1中发现的问题,全体授课教师讨论研究并及时做出了调整。

2011年我们将《建筑模型制作指导书》中的四项课题增加到八项课题,可供学生选择。同时针对学生反映的模型制作时间比较紧张的问题,在最终的成果模型中允许由3到5名学生组队完成,这样既提高了模型制作的效率又能培养学生集体分工合作的能力。

2013年6月,担任建筑模型制作课的所有教师又经过反复多次的讨论,重新确定了建筑模型课的教学方向与对学生的要求,每一个课题都要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实践再次证明了我们进行的教学研究是颇有成效的。

二、如何通过模型让建筑学专业新生理解建筑设计

根据我们近几年的观察与调研,如今的建筑学专业新生有几个显著的特点。(1)90%以上的学生没有美术功底,这样他们对于图形的构成与立体空间变现能力要显得薄弱一些。(2)大部分的学生动手能力非常差,比如每一次的模型制作时都有同学不小心,比如把材料切歪或者切到手指。(3)相关知识欠缺,对于建筑的构成、建筑的结构材料方面的知识基本是空白。(4)缺乏创新性的思维,一直以来很多学生只是会单一的模仿,很少学生有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与能力。

针对这些环节,我们设置了四个新的课题,通过四个课题的训练使初入建筑专业的学生可以克服一些学习建筑学的困难,迅速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下面我们逐个分析各个课题。课题一是“造型与主题模型”,本课题的任务就是让学生用热线切割机来切割泡沫乙烯材料,切割出方块、三角、圆等形状的成品。然后固定粘贴在A3大小的底板上,布置的方式由学生自行考虑决定,构成以美观悦目为原则。最后给自己的作品定义一个主题。

本课题的目的就是:(1)使学生熟悉模型制作工具和机械的使用,特别是对热线切割器的使用。通过热线切割器对泡沫苯乙烯材料进行的切割练习,是针对今后的模型制作中方案阶段的研究模型以及主体建筑的周围模型制作的一项基本训练。(2)利用切割出的成品进行立体构成训练,引导学生掌握运用形态构成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构图与审美能力。

课题二是“结构与受力模型”,本课题是第一个课题的延续,而采用的材料有所改变,要求学生了解各种材料的性能,同时了解第一个课题模型的结构与受力。

第二个课题改变了模型制作材料,不再用泡沫乙烯材料了,同时要考虑构造物的支撑等机构问题,所以增加了制作难度。这个模型的制作使学生开始思考自己第一个模型的结构,开始研究材料与材料的连接和支撑等受力问题,同时也让他们去寻找更多的材料,了解这些材料的特性。

第三个课题“肌理与色彩模型”,这也是第二个课题的延续。我们让学生专注于材质与色彩的研究,同时也让学生专注于空间的研究,因为这个课题更为具体,可能是一座小型建筑,可能是一个小空间的室内。

这个模型是更为精细的模型制作阶段,课题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寻找更多的模型制作材料,研究材料的肌理与色彩。

最后一个课题是我们一直沿用的“建筑成果模型制作”课题,该课题是以建筑大师的作品为题材,偏重于现代建筑,让学生做一个完整的成果展示模型,包括建筑所处的周边环境制作。

该课题的特点是:我们尽量让学生选择规模不是很大的建筑,比如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赖特的“流水别墅”、密斯的“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等;并且我们安排学生分组完成最终成果模型,他们中有的同学可以查资料,有的同学可以准备材料,然后大家一起共同完成,在制作过程中他们体会了团体合作的工作方式,这对他们将来的设计竞赛和走向工作岗位都有很大的帮助。

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我们的建筑设计课程中有了较小的建筑设计环节,学生开始应用各种表现方法,而模型表现是使用最多的一种,因为它非常直观。这使学生从建筑的结构、材料、空间以及建构都有所了解,对建筑设计的理解也从模糊变得越来越清晰。

我们的模型制作环节,的确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了建筑抽象思维的方法并且开始了建筑设计入门。

三、建筑模型教学改革的要点及教改成果

本次建筑模型改革的要点就是实现开创性的教学,我们并没有完全让学生去单纯模仿。

改革主要是针对建筑学一年级新生的,我们调研了很多优秀院系建筑学专业的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整合,最终成为建筑模型教学中自己的特色。

我们同时在二年级的设计课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建筑设计学茫然无措,不知从何下手。这些学生一年级时单纯的注重制图、表现训练,注重在二维图纸上反复推敲三维空间,没有经过一个完整设计制作过程。显然,通过模型制作过程的安排,学生设计能力会提高显著。

学生也普遍反映建筑模型对他们的空间构成、形体造型及功能组织都有着融会贯通的作用,从而对建筑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都有深刻的理解。

本次研究要点如下:要点一,三维空间的认知;要点二,“结构关系的表达”;要点三,“色彩与材质的表现”。

模型制作课程中强调三个要点,也就是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的认知”、“结构关系的表达”以及“色彩与材质的表现”能力,我们并没有教学生如何做设计,而是通过模型制作过程让学生知道该怎样去思维去辨别建筑的结构以及材料的质感和色彩的搭配。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理解到设计并非是片面去模仿与抄袭。

二年级的设计课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制作“工作模型”,通过制作“工作模型”的推敲过程,空间环境的认知,使学生对建筑构件的结构关系认识得更为清晰,同时也可以研究建筑材料的色彩与质感。

这次教改的成果很显著,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1)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更能注重模型制作,模型制作质量越来越好。(2)学生的思维完全被解放,从他们二年级的作品中我们发现设计方案大多比较灵活,打破了以往的保守思维。(3)建筑设计基础教学课程中表现能力有所提高,特别是构图能力。

四、探讨建筑模型制作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次教学内容的改革,我们发现了如何通过模型制作来培养专业新生对设计思维的理解,同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明确了将来的发展方向。

我们将同一届学生的二年级的设计课成绩与学生的一年级的模型成绩比较发现,拥有过硬的模型制作素质的学生,在设计课的表达能力与表现能力、综合能力上都比较强,设计思维能力更要比其他同学高出一筹。

模型制作基础课程的将来如何发展?该课程的存在是否有必要?课题小组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进行了多次交流后,得出的结论是:该课程的课时虽然只有32学时,但是的确也占用了学生的专业学习时间,应节约课时让没有模型制作经验的学生在短时间内成熟起来;我们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来进行模型制作的教学,同时在设计课程中穿插模型制作,让学生一边做设计一边做模型。

在一年级“学科导论”课程教学中设立一个“造型与表达”的环节,让学生接触各种模型制作材料与制作方法,同时又能发挥自己的创意,这样的教学内容更具特色。

同时我们也可以每年举行一届模型制作比赛,让学生主动参与模型制作,并且将模型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随时进行模型的制作。

总之,教学不断创新与完善,必然形成新的课程教学特色,也会出现更多优秀作品与更好的教学成果。这些设想也许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内容,但必将激励着我们将建筑学专业一年级教学改革继续向前推进。

[ 参 考 文 献 ]

[1] 沃尔夫冈科·诺,马丁·黑辛格尔.建筑模型制作模型思路的激发[M].刘华岳,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 弗兰姆普敦k.王俊阳,译.建筑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 许勇铁.建筑设计基础课程设置的探索与实践[J].福建建筑,2008(12).

[4] 冯金龙,赵辰.关于建构教学的思考与尝试[J].新建筑,2005(3).

[5] 常工,王珉,蒙小英.跨学科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高等教育,2011(1).

[6] 李真.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7(24).

[7] 方翊珊.建筑学设计基础教学的若干思考[J].华侨高等教育研究,2005(2).

[8] 顾大庆,单踊.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一年级设计教学研究——设计的启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钟 岚]

[收稿时间]2014-12-10

[基金项目]本研究获2012年省级教改课题资助。

[作者简介]苏东宾(1970-),男,江西南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建筑学。李焰(1969-),男,江西南昌人,学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学。

猜你喜欢
设计思维新生
重获新生 庇佑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产品设计中的意境美
浅析物联网时代智能产品的设计思维和策略
产业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新型设计思维模式的影响
基于翻转课堂的企业级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浅析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设计艺术理念
新生娃萌萌哒
新生改版
使重残青年获新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