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会保障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015-05-30 00:24朱春慧王树松
理论观察 2015年5期
关键词:社会和谐和谐社会发展对策

朱春慧 王树松

[摘 要]社会和谐的基础是由经济基础、自治基础、民主基础和法治基础四个方面组成的。社会保障建设是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必备条件,是维护社会和谐的基础,加强社会保障建设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要重点加强扩大社会保障人群的范围,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筹资体系,完善社会保障服务和社会管理体制。

[关键词]社会保障;和谐社会;社会和谐;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5 — 0099 — 02

自十六大以来,我国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关乎民生的科学的新理念,这是我国根据世界发展,以及中国现实发展需要而提出的具有创新性的新思想。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政策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表现,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实际意义的应用性极强的重要举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完全符合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和谐社会应该是社会安定有序,民主与法治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人和自然界和谐相處的社会。〔1〕和谐社会就需要人民安居乐业,无后顾之忧,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解决了这一问题,社会保障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石。〔2〕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经过不断的建设和逐步完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重大疾病保险等等都已经基本实现了覆盖城乡的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必将消除公民的后顾之忧,助力实现安居乐业、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社会和谐的基础分析

社会和谐的理念是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财富,只有社会稳定健康的发展,人民安居乐业,这是社会和谐最基本的条件。只有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的社会稳定、共同富裕,才能够为实现社会和谐提供方向和途径。社会和谐的基础是由经济基础、自治基础、民主基础和法治基础四个方面组成的。

(一)经济基础

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需解放思想,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解放生产力及扩大改革开放,遵循自然法则按客观规律行事,使经济得到持续的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没有这种基础,社会就不可能和谐,人们就不可能安居乐业,所以要发展经济就必须废除所有的不利因素,制定适合于持续经济发展的观念和制度。

(二)自治基础

自我组织和自我治理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备条件。人与人的交往中存在于和谐;人与社会、与自然界的接触中存在于和谐;家庭邻里由远到近存在于和谐;社区团体的私人生活到公共生活都离不开和谐。要实现和谐社会,就要重新走进社会,因为人们在无束缚的心理驱使下相互提防,相互戒备,使社会无和谐可言。要实现和谐社会,就要让人们走出阴影,从状态的“经济人”成为“社会人”(社会人是公民的前提)这种社会基础是国家权力构成的坚韧的制约力量,是自治基础不可缺少的主动力。

(三)民主基础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的核心,是社会和谐的源泉,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民主意味着广泛的自由,主要包括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创造自由和契约自由。人身自由就是指不同层次的人及其所受不同程度的教育等因素受到的管制。思想自由就是能够拓展人们的想象力,发挥其兴趣特长,激发其求知的热情,制造高端的精神和物质产物。言论自由就是任何人都有权利说出对事物的意见和看法,并有听取他人的意见以及政府方面的言论知情权。创造自由就是激发人们的聪明才智创造新鲜事物,在技术领域、理论更新、文化创新及生产制造等方面做到尽善尽美,物尽其用。契约自由就是血缘、亲情和权利之间的相互的依赖关系,被彻底地粉碎,使每个人都成为独立的个体,都可以掌握与他人自由地交往、自由地交易的权利。

(四)法治基础

社会法治是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就是指依法治国。通过法治能使社会安定有序;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能建设社会诚信;能促进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法治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润滑剂;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必要条件。是在参与经济活动的群体有序地竞争中,促进建设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石。常言道民富则国强,法贵则国尊,所以法治基础是促进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中国和谐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分析

和谐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既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又体现了民主与法治、公平与秩序、发展与稳定以及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法规。要完整的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首先要清晰构建这一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然后科学制定实现这一体系的基本途径,最终达到科学构建和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促进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促进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就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而言,在苏共国家遭受的严重挫折,使我们得到了深刻的教训。苏联曾经是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样板,但却出人意料地迅速解体了,其主要原因就是苏联共产党在改革过程中脱离了群众路线,造成政府官员的腐败、社会的不稳定等等因素,使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的发展感到绝望,最终使整个国家解体。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中国共产党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在执政中通过不断地完善执政方略,认真地研究和掌握执政规律,强化提高执政能力,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和谐的持续发展。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中强化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强化统筹经济社会和对外开放发展,标志着我国和谐社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构建和谐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的保障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进步,中国所取得的成就世界有目共睹,科技进步突飞猛进使我国走上一个新台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社会,对于多变的复杂的国际形势,能够准确把握,并有能力应对国际环境带来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的过程中,能够集中全民的智慧和力量保持国家统一,保持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的局面。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解决城乡区域之间矛盾的唯一途径

由各种能源紧缺引起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矛盾的深入,社会利益趋于复杂化,人们之间的和谐将面临新的挑战,那么解决这些问题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社会保障体系的科学构建是解决城乡区域之间矛盾的最有效的手段。

(五)社会保障建设是维护社会和谐的基础

社会保障建设可以使社会弱势群体能够享受到国家的福利待遇,将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等。社会保障制度所具有调节收入分配和维护社会公平的职能,保障社会群体成员的基本权益,社会保障制度对促进社会团结,加强社会和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社会保障建设可以有效地效地挖掘社会活力,激发人们的聪明才智,激励人们创造新鲜事物,增强社会的团结与合作,在技术理论、文化创新及生产制造等方面进一步得到发展。

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问题

覆盖范围直接影响到社会保障制度的适用范围,关系到我国由多少人群能够享受到社会的福利待遇,影响到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的充分发挥。现阶段我国在社会五险中,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是最多的,据不完全统计城乡就业人员为73700多万人,只有16500多万人参保,这个比例说明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面仍然很低,与国际相比相当于低收入国家的水平。

(二)社会保障的基金问题

社会保障的管理模式是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因缴费年限的不同,个人账户的基金也不同。对于这种情况,采取了新的保险制度来计算养老金,在理论上是完全公平合理的。

(三)就业和失业人群的保险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改革发展和稳定社会和谐之根源。现阶段我国就业面临于城乡的双重压力,现在每年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900多万个,而需要就业的人群是2000多万,远远达不到人们的需求,还有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也成为就业矛盾的焦点。

(四)城镇贫困人群和农村养老保障问题

继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全面得以提高,但社会贫富差距也逐年在扩大,人均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5左右。我国现有8亿多农民,如不解决好他们的养老问题,将会对社会构成巨大的不安全隐患。上世纪80年代,农民养老由农村集体组织承担了大部分的责任,随着土地和收入体质的瓦解,养老的责任转由家庭承担,传统的赡养正逐步弱化,是目前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一个难题。

五、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

(一)构建适应经济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

经济快速发展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基础,共同富裕、国富民强是经济发展的目标,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进一步规范社会保险管理体制,减少因保障问题引起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确定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方向,建立适应于经济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要提高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以及扩大社会保障人群的范围

要把所有制经济下的劳动者都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的范围之内,制定出相关的政策,保证企业和劳动者的公平正义,充分发挥企业和个人在社会保障方面的作用,使全体公民都能平等的享受到社会保障,享受到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带来的益处。

(三)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筹资体系

社会保障资金的紧缺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如何解决资金问题是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的关键问题。补充完善《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暂行条例》,由税务机构负责面向社会征收社会保障税,制定以社会保障税为主,财政补助为辅助的社会保障筹资体系。延迟退休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

(四)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服务和社会管理体制

利用网络系统建立全国统一的缴费、支付及核算等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并实现全国联网,使不同地区的劳动者都享受到社会保障的待遇,劳动者跨地区之间的流动合理化,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良好地基础。

〔参 考 文 献〕

〔1〕胡锦涛.十七大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4(1).

〔2〕米红,王丽郦.从覆盖到衔接:论中国和谐社会保障体系“三步走”战略〔J〕.公共管理学报,2008,(01):1-15.

〔3〕申曙光,孙健.论社会保障发展中的七大关系〔J〕.学习与探索,2009,(04),35-39.

〔4〕陈森,朱婧.论社会和谐的基础〔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3):89-94.

〔5〕肖晗.论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J〕.改革与开发,2010,(11):132.

〔責任编辑:陈玉荣〕

猜你喜欢
社会和谐和谐社会发展对策
生育文明是计划生育发展的前进方向
关于家庭教育立法的理念和思路
通知“被害人”参加庭审活动,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福建省森林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
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