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应对发热与预防热性惊厥

2015-05-30 02:06杨理明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15年5期
关键词:寒颤热性感染性

杨理明

发热的定义及常见病因有哪些

每个家长基本上都会遇到孩子发热的情况,发热在儿科临床中是比较常见的症状,儿科急诊室就诊患儿中,有将近2/3的患儿是因为发热来就诊。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

发热。

发热的病因有很多,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儿童发热最常见的原因以感染性发热多见。感染性发热包括各种病原体的感染,最常见的是病毒、细菌感染,其他的病原体如真菌、结核、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等相对少些,感染可以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起病,也可以是局部或全身性。非感染性发热临床上也不少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也叫吸收热),包括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内出血、大血肿、大面积烧伤、心肺脾等内脏的梗死或肢体坏死、癌症、白血病、淋巴瘤、溶血反应等。

2.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

3.内分泌与代谢病,如甲亢、重度脱水等。

4.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病及慢性心力衰竭等。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如中暑、中毒、各种颅内病变等。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为功能性低热,如夏季低热、感染后低热、原发性低热、生理性低热等。

发热的表现有哪些

正常儿童的体温一般为36~37℃(腋温),肛温所量的温度一般会比腋温高出约0.5℃。不同儿童之间体温有个体差异,一天内体温有所波动,以下午、剧烈运动或进食后稍升高,但波动范围不会超过1℃。临床上按发热的高低进行分度,体温在37.3~38℃为低热,38.1~39℃为中等度热,39.1~41℃为高热,41℃上为超高热。

发热的表现可分为体温上升期、高热期、体温下降期。体温上升期常常有疲乏无力、全身肌肉酸痛不适、四肢冰冷、面色苍白、畏寒与寒颤等现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往往把寒颤误以为是抽搐,该期体温可以骤然上升,也可以缓慢上升,在体温上升过程中许多小儿容易发生惊厥。高热期是指体温上升达高峰后保持一定的时间,持续时间长短因疾病的病因不同而有差异,患儿寒颤消失,皮肤发红并有灼热感,呼吸加快加深,开始出汗。体温下降期表现体温开始下降,出汗增多,喜饮水,皮肤潮湿。

孩子发热家长怎么应对

对于孩子发热,家长有时非常紧张,实际上儿童发热多半是由病毒感染所致,病毒感染多以对症处理,体温升高是身体对感染后致热源增多的反应,体温的高低并不完全代表病情严重的程度,病情严重程度应该与原发疾病密切相关。

如果体温在38.5℃以下,我们建议家长采取物理降温为主,适当降低环境温度,酌情增减衣物,可考虑降温贴或冰枕、冰袋降温,当然孩子出现寒颤时可以增加衣服、被子保温,还有一点比较重要,家长需要多向孩子喂水增加液体摄入,防止脱水的发生。

当体温超过38.5℃时,家长可以考虑给孩子吃退热药控制体温,目前儿童退热药主要有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尼美舒利由于其严重的不良反应已经在儿童退热药物中不再使用。布洛芬及对乙酰氨基酚两者可以交替使用,间隔4~6小时可以重复使用,退热药物使用过程中特别注意多补充水分,避免出汗过多引起脱水症状。

什么时候去医院跟家长的经验有直接的关系,从医学专业的角度来讲,发热的前24小时不一定去医院,发热只是疾病症状的表现,是否去医院取决于发热的病因(基础病变)及孩子一般情况。如果是一般的病毒感染,只需对症处理就会好,具有自限性的特点,但是由于家长对儿童发热不具备医学专业的判断能力,所以体温超过39℃以上或患儿一般情况不佳时,建议及时去医院就诊,由专业医务人员对原发病的判断和病情评估后,进一步处理。家长不必强调非输液不可,最好由医生根据原发病及病情严重程度或有无并发症,或患儿一般情况好坏决定是否输液,抗生素的使用应该根据有无细菌感染或细菌感染的指标高低来决定。

什么叫热性惊厥?家长怎样处理和预防热性惊厥

热性惊厥既往又称高热惊厥,是小儿最常见的惊厥之一,绝大多数预后良好,发病年龄6个月至3岁较多见,一般到6岁后由于大脑发育完善惊厥缓解,一般发生在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初期,体温上升过程中大于38℃以上出现惊厥,排除颅内感染和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异常,既往没有发热惊厥病史,就可以诊断为热性惊厥。

如果孩子在家中发生热性惊厥,家长切忌慌张,将孩子放于平侧卧位,避免呕吐物吸入窒息,可用纸巾或毛巾擦去分泌物,可掐人中与合谷穴位,同时用毛巾温水擦身降温,一般情况下惊厥多于2~5分钟缓解。如果惊厥没有缓解呈持续状态(惊厥超过5分钟以上甚至达到30分钟以上,意识不清),急送就近医院立即抢救治疗,包括吸氧、静脉使用安定止惊、药物退热等急救处理。病情稳定后行脑电图、头颅CT或MRI、血生化等检查排除其他导致惊厥的疾病。

小结

预防热性惊厥复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家长需要给孩子适当的锻炼、充分的营养,尽量减少或避免在婴幼儿这个阶段患急性发热性疾病。如果患儿有发热征象,早期识别并积极使用退热药物或物理降温避免体温上升到38℃以上尤为重要。其次,家长要知晓病情,间歇或长期服用抗惊厥药物预防热性惊厥的复发,间歇短程预防性治疗包括在发热早期(体温在37.5℃时)及时使用安定(包括口服或直肠给药),同时及时退热及治疗原发病,体温降至正常后停止使用止惊药物。如果小孩为复杂性热性惊厥、频繁热性惊厥(每年在5次以上)或热性惊厥呈持续状态,使用间歇短程治疗无效时,应长期口服抗癫痫药物控制发作达到预防热性惊厥的目的。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苯巴比妥或丙戊酸钠药物,一般疗程持续到3~5岁,同时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猜你喜欢
寒颤热性感染性
伤寒杆菌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合并腹腔脓肿1例
村庄
关于儿童热性惊厥的20个疑问
感染性肺炎如何选药治疗
关于儿童热性惊厥的20个疑问
高热大鼠不同程度寒颤模型的构建
测一测 你是“热性体质”还是“寒性体质”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盛开在阳光下的寒颤
热性惊厥首次复发的相关因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