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2015-05-30 10:48祖燕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5年47期
关键词:品味意境语言

祖燕

新课改的推进尽管已有时日,但静观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现状,仍存在下列深层问题:重视知识技巧的训练,忽视语言的积累;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法的指导;重视结论性的讲解,忽视思维的训练;重视共性的求同,忽视个性的求异。这已严重制约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能不进行思索和反省。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激发兴趣,在读中品味积累语言

母语教育最基础,最主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读书的能力与兴趣。语文学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语言是习得的,不是学得的。学指弄清道理,习指一种实践活动,具体到语言来说,就是指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这就要求熟,惟熟才能生巧,阅读是学生最好的语言习得的途径。

语言从交流上说是工具,从使用过程看是知识情感、意境、文气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的长期积淀,必须在读中去品味、感受、体验。

从教育角度来说,人在15岁以前,由于知识、阅历有限,不可能有很强的理解能力。3-15岁,人的记忆呈上升趋势,应利用这段黄金时期多读多记。朱自清说:“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因此,可以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轮流给大家介绍一首唐诗或宋词,达到熟读成诵,还可以集中搞李白、李商隐、李清照、苏轼等人的专辑。这样的活动,起到了开阔视野、积累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作用,引起了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汉语的声韵构成了高低起伏的旋律,有着独特的音乐美,意随韵传,又构成了文句的意境美,必须通过诵读来体会意境,积累语感。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意境恢弘开阔,大气磅礴,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能品味出来。因此,平时要重视精读、朗读的训练,引导学生读书时头脑中一定要有形象,声音也应该有形象。通过听录音和教师范读,指导大家在朗读时把握好语气、语调和节奏,注重重音,做到抑扬顿挫,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人物形象。在教学中,还可以根据课文,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和诗朗诵比赛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可见,读在教学中绝不是个摆设,可有可无,读有着独特的作用,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语言的学习不能脱离语境,应在具体的语境中,通过朗读去品味和感悟字、词、句的奥秘。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之“闹”,“僧敲月下门”之“敲”,等等。这些都是精妙练字的好例子,平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玩味,去鉴赏。有时看似不经意的一笔,也蕴涵着丰富的含义。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一双慧眼,使他们对优美文句由发自内心的赞赏,到心领神会,默而识之,最后学以致用,在练习中得以巩固。

二、授人以渔,注重读书能力的培养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法的指导,必然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阅读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陶行知早就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一篇课文的讲解从何下手,常常是教师比较棘手的事,不想劳心费神,就按着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顺下来。这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模式 ,只能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使学生劳而无获。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先解题的办法。题目一解,教学的提纲就出来了,不仅条理清楚,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而且有助于指导写作。分三步走:第一步,先找题眼;第二步,思考文章是怎么写的,即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结构、线索;第三步,思考为什么这样写,这样文章的思想、写法、主题、风格一目了然。

三、激发思维,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奋其力去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不仅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在学《范进中举》时,可以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把小说改编成剧本,以小品的形式表现出来。要求:改编时注意个性化语言和精彩的细节描写,仔细揣摩人物性格,设计出具体的形象动作,把握好人物的语气、语态。通过小品表演,艺术地再现了胡屠户势利小人的丑态,范进利欲熏心的疯态,教师对人物的分析评价,可以穿插在学生的表演当中。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激发了学生身上蕴藏着的创造性潜能,使学生牢牢记住了那些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认识到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体会到了吴敬梓绝妙的讽刺艺术。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重共性的求同,忽视个性的求异,使学生不能全面、辩证地看问题,缺乏创新的精神。范进是作者批判、嘲讽的对象,教师可以启发大家:思考他身上有无可取之处?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可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这种探讨,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语文教学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方面,才能够真正发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猜你喜欢
品味意境语言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语言是刀
品味桂峰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此声彼声来品味 仔细聆听有不同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品味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