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2015-05-30 10:48王志平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5年47期
关键词:潭水水声写景

王志平

一、巧导入,激发兴趣

文言文的字词句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认为“文言文深不可测,枯燥无味,难以学好”。这是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索求知和获得能力的一种欲望。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导入新课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比如讲《扁鹊见蔡桓公》,先在黑板上写“病入膏肓”、“讳疾忌医”、“防微杜渐”三个成语,接着让学生查字典,明含义,组织学生讨论:谁“病入膏肓”?为什么“病入膏肓”?怎样防止?三个成语串联整篇课文的情节,极大的吸引了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回答问题。这样教师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像听自己喜欢的历史故事一样领略到全文的主题思想,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结合学生习作实际,讲解古代作品的构思及表达技巧。

教师在讲解文言文时,往往重阅读,轻写作,往往导致文言文与作文脱节。事实上,古代作品中的许多精品,在构思和表达技巧方面,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此,仅以《小石潭记》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为例稍加说明。

层次混乱、情景脱节、描写匮乏正是中学生游记的通病,而《小石潭记》是游记中的佳品,是写游记的绝好范例。从构思看,它有两大优点。(一)以游踪和视线为序,线索明晰。作者先从来路写起,先听到水声,后看到潭水,再看到潭的全貌和周围的景色;接着写潭中的鱼;再把视线荡开,写溪流。这样按照游踪的顺序,由远而近;又顺着视线,由近及远,层次分明。(二)因景触情,情景交融。刚听到如佩环鸣的水声时,“心乐之”。坐潭上时,因“其景过清”,加上作者政治上不得志、长期被贬,顿感“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寂寞感伤之情跃然纸上。这将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达到情景交融的佳境。从表达技巧看,其优点主要表现在写景上。(一)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结合。写潭水的清澈,先正面描写“水尤清冽”;再写阳光、鱼影,“日光下彻,影布石上”,阳光直透潭底,鱼影清晰地印在潭底的石头上,足见潭水的清澈,这是侧面描写。这种写法,有概括,有具体,形象生动。(二)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青树翠蔓”是静景;“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枝条的动态。鱼“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将鱼的动态与静态结合,颇有情趣。(三)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水声“如鸣佩环”,溪岸“斗折蛇行”,“岸势犬牙差互”,运用比喻,写出水声的清脆悦耳,溪岸的曲折悠长,岸势的参差不齐。鱼“似与游者相乐”,运用拟人,道出鱼的多情,也是将人的喜悦之情移植在鱼的身上。若能借鉴这些描写的方法,举一反三,写景就会少些呆板、多些灵气。

以文言文的构思和表达技巧指导学生作文,让学生觉得文言文有宝可掘、作文有法可依,必然激发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三、轻松复习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文言文的学习当然离不开复习这一轮,但学生在文言文新课上况且都没有多大的意愿,复习课必然枯燥,所以这就要求老师在复习课的形式上多想想对策,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有一小小方法经过了实践的考验,效果颇佳。在进行期中测试前的文言文复习时,在网上资料书上整理出了一套基础知识练习题,本打算利用晚自习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测试,但是看着学生们抱着各个科目的测试题摇头叹气时,我改变了主意,与其让学生将复习试题都当作负担一样解决,不如在课堂上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下吸收,于是,第二天我的语文课变成了”第一届古文言文知识竞赛”因为有竞争,各个小组的人积极抢答,很明显,这次的复习效果很好,这样不仅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复习中来,也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更重要的是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强烈的集体意识。

文言文是现代语文的基础,现代语文是文言文的继承和发展,新编初中语文试用教材,文言文占40%的比重。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对文言文产生隔阂和畏惧,导致文言文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因此,必须改变文言文教学的模式,采用灵活生动多样化的趣味教学方法,发掘文言文自身魅力,真正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潭水水声写景
回忆,也是写景的利器
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写景的妙招
写景篇:写一种自然现象
两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山水白描类
认知水声通信系统中OFDM技术的应用
新型多功能水声应答器电子系统设计
长株潭水生态系统基本特征及保护修复
FRFT在水声信道时延频移联合估计中的应用
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