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管制指挥和流量管理间的关系

2015-05-30 01:14方鸿
中国市场 2015年45期

方鸿

[摘 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防航空事业也在腾飞,不论在军用航空,还是民用航空,对空域资源的占用飞行流量都有着大幅度的增加,而我国空域结构和航路设置仍停留在原来的设计模式,由此给航空领域中军、民航飞行在时间、空域及管理上带来了困扰。文章介绍了管制指挥与流量管理之间的联系,阐述了动态管理措施,构建了空域管理与管制指挥一体化的空中交通管理活动。

[关键词]管制指挥;流量管理;飞行战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5.123

为了进一步管理和推动我国航空事业的系统管理建设,厘清管制指挥与流量管理间的相互关系,解决当前空域结构和管理方式的不足,妥善安排地区机场的管理,使扇区流量得到缓解,突破制约发航发展的空中交通流量的瓶颈问题,实现流量管理者与管制者的资源共享,达到信息交换,有效地提高空域利用率。

1 管理指挥与流量管理功能定位及其区别

管制指挥是为了减少航空器飞行冲突,杜绝航空器在空中或地面发生相撞事故,保证航空器之间的水平间隔、垂直间隔与侧向间隔的安全服务,切实保障飞行器的安全,因此,它的每一个细节工作都不可忽略,要立足于科学的思考,进行公式化的思维模式,制定管制预案。而且要借助日常积累的经验,在管制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斟酌考虑潜在的风险并留有余地。恰当的余地空间,是保证飞行管制服务的主动性和效率性。过大或过小,都会对工作造成影响。

流量管理是航空器在空中交通安全、有序飞行,使空中交通管理服务的容量在最佳的范围流动,均衡而有效地分配空中交通资源,通过对交通流量的预测及控制,谋求航空管制区的最大可利用容量,保证准确地预报飞行情报,避免流量过于集中,减少飞行延误等情况。

管制指挥与流量管理之间的关系,是各有侧重,又有联系。从关注点来看,管制指挥以航空器之间的实际安全间隔为重点,流量管理则以需求的平衡和空中容量关系为重点;从指令时效来看,管制指挥发出的指令短并立即执行,具有较高的实时性要求,而流量管理的指令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进行批量、统一的管理活动,有一定的延时性,它主要表现在战术、预战术和战略等管理。当然,针对特定的、短时间且空间范围内的流量管理活动,流量管理与管制指挥具有同等的效应,实时性与延时性几乎是对等的。如航空器的进场与离场排序管理;航空器尾随间隔管理等;从管理层级来看,管制指挥处于空中交通管理的基层,而流量管理处于空中交通管理的上层,所以管制指挥的基础工作十分的重要。

2 国内外管制指挥与流量管理的分析

在美国,管制指挥与流量管理间的研究工作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著名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者对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第一次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经历了40年的研究与试验,对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进行了一系列的演化升级过程,使管制指挥与流量管理之间相互促进,不断滚动地向前发展,形成了一个类似金字塔式的关系模型,成立了空中交通管制系统指挥中心,对空域管理实行了精细化安全管理。

在欧洲,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管理也是比较先进的,构建了以中央流量管理为中心的中心数据库,对飞行计划进行集中优化管理;同时,中央流量管理中心与各大区域管制中心的流量管理在一个环境系统中,航班计划、初始飞行计划综合处理等行动,实施统一布置,共同对空域实施流量管理。它的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结构是由分散到集中的模型。

在我国,对空中交通流量管理也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启发式算法、到达时隙分配算法和协同进化遗传算法理论,推动了我国的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发展。

3 不同阶段关系探究

根据空中交通流量实施管理的时间不同,可分为战略性、预战术和战术性的不同阶段,也就是说对先期流量管理、飞行前的流量管理和实时流量管理采取有效地措施,使管制指挥与流量管理共同构成飞行航班活动的整个过程。其中管制指挥主管对航空器的管制服务,而流量管理主管平衡空中流量、空域及管制指挥的能力,两者分工协作,提高工作效率。

3.1 飞行前战略措施

(1)地面延误是一种广泛运用且较先进的流量管理方法。它是在机场进场流量大于机场实际接收能力的范围内,限制或延误飞机的飞行计划,在飞机起飞前1~2个小时内进行更改计划,将航空器的延误地点由空中转到地面。

(2)改变飞行路线是调剂超容量空域,当遇到恶劣天气的影响,原航线不能飞行时,采用改变飞行路线的措施,完成航行任务。如果运营人已提交了领航计划,则采用其他方式进行更改,如电报或由协商战术人员代为更改。

(3)通知放行。当航空器即将离地起飞时,机场塔台管理人员向高空区管流量管理人员和低空域管理人员发出放行申请,高空塔台管理人员根据变化的空中变化态势,给出允许放行通知或推迟放行指令,并给出最早的放行时间,使推迟放行的航空器有准备地原地待命。

(4)其他意外情况的紧急措施。高空交通出现了超负荷的流量状况,地面尚未起飞的航空器或已滑动待起飞的航空器,必须接受地面停止的管制指令,以缓解空中交通流量拥挤的状况;有时遇到用户取消或因延误放行而进行替代航班的情形,来降低航班计划更改带来的影响。

3.2 飞行中的协作配合

在航空器飞行过程中,管制人员可以各种措施来改变航空器的飞行高度、速度等措施来减少空中资源的拥挤流量,有效地避开机场或空中容量暴增的短期密度稠密段。针对流量管理的预测评估,采用尾随间隔控制、空中等待、改变飞行高度层和改变航路等措施,其中尾随间隔控制是应用最广泛的措施。其他对航空器的飞行改变,经过管制指挥航空器,按照新的措施进行飞行,有效地调节空中拥挤的现象。

3.3 飞行后的资源共享

及时对具体发生的管制指挥事例进行分析和总结,对飞行活动中的典型案例要标识,对飞行活动的流量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采取的流量管理措施实施是否到位进行评估,为下次相同的情况做好准备。

4 不同级别关系探究

由区域管制中心、中低空管制室、终端区管制室及其他管制室和机场,围绕国家级流量管理中心制定的战略部署,进行飞行管制活动。不同的管制室都在其规定的区域内提供安全间隔管制服务。各个级别的管制指挥有着各自不同的权限,其流量管理的权限也会有所限制。

5 结 论

正确处理好管制指挥和流量管理的关系,有助于流量管理中心与各管制中心的和谐交流,使战略流量管理方案得以顺利的执行,减少航空器的延误飞行或其他不良的情形出现,促进空中交通管理活动的流量管理系统的建立。

参考文献:

[1]袁鹰.深入研究流量管理问题 保障航空高效运行[J].科技视界,2014(14).

[2]赵磊.飞行流量协同管理资源分配机制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

[3]黄斌.空中交通流量管理中容量评估系统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