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权思想 特权现象的主要表现与治理对策

2015-05-30 21:41马丽关秀云
宁夏党校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特权思想经济社会

马丽 关秀云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权现象的表现形式复杂多样,造成的危害程度也各有不同,分析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产生的主要根源,并在全党上下竭尽全力肃清特权思想、清除特权现象。

关键词:特权思想;特权现象;经济社会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15)04-0094-03

马丽(1982-),女,宁夏吴忠人,中共吴忠市委党校教研室助教,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

[1.6mm]

“什么是特权?特权就是特殊权利。就是法律、制度规定之外的特殊的权利,是一般人不能享有的权利。” 特权思想、特权现象,绝不仅仅是党风政风问题,更关系社会的公平正义;绝不仅仅是财富分配问题,更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遏制特权,这是当前反腐败的重要任务,也是从严治党的系统工程,更是实现公平的必由之路。

一、特权思想、特权现象的主要表现

特权现象的表现形式多样,范围极广,程度不一,概括起来,最突出最典型的有以下几种:

一是职务消费无度化。职务消费是领导活动中行使职权、顺利履行职责所发生的不可避免的消费,是客观的、必要的、合理的。起初在很长时期内,职务消费并没有成为广大群众检举领导干部特权现象的事项。但从目前情况看,职务消费出现了消费过度、过滥现象,已逐渐演变成了个人消费,甚至成为了职务享受和假公济私的手段,引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批评和强烈不满。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三公”消费,公车消费、公款吃喝、公款出国三种消费行为。

二是追求公共权力私有化。我国公共权力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形式,赋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使的。正是这种体制的情况下,在现实中逐步就形成了权力“抱团”、利益“拉帮”和干部“結网”的现象。公共权力越来越巧妙地被私人所用。突出表现在征地拆迁、项目建设、房屋买卖、招商引资、人才招聘、国债分配、教育卫生等一系列民生领域。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都存在“特权关照”。

三是阶层代际继承化。“所谓阶层的代际继承是指某一职业、地位在父子之间的传递和继承。” 由此就出现了“我爸是李刚” “我爹是某某”等“拼爹”“拼权”现象。根据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课题组的一项调查显示,不同阶层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后的结果是不平等的,行政管理人员子女的工作落实率要比农民子女高出约14个百分点,关系就业在县一级更严重。孩子的家庭背景,父母的职业和家庭的经济状况,对孩子们学习机会、就业机会、职业选择无疑更有了越来越大的影响。这也是现在社会普遍认为“大学无用论”“知识无法改变命运”现象存在的原因之一。

四是工作决策个人化。我行我素“一言堂”。有的“一把手”领导自喻为一方“诸侯”,独断专行,对民主集中制和集体议事规则置之不理,凡事我行我素,听不进班子成员意见,拍脑袋决策,搞“一言堂”;有的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如房屋拆迁、土地征收征用、国有和集体资产的管理和处理等方面,不向群众公开,不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搞强行命令;有的优亲厚友、吃拿卡要、以权谋私;有的作风霸道,总觉得“自己高明、别人不行”,容不下他人,对待下级和群众态度言辞生硬、蛮横;有的决策不民主,拍胸脯蛮干。这些都是典型的官僚主义作风,是特权思想的集中体现。

二、特权思想、特权现象的严重危害

“特权”与“腐败”是阻挡社会进步的两大毒瘤。英国史学家爱德华·吉本在他的传世名作《罗马帝国衰亡史》中指出,正是特权和腐败,让罗马鼎盛时“学问与正义为文官惟一之条件,英勇与纲纪乃武将不二之法则”几乎丧失殆尽,这也是罗马帝国之后衰落的根本原因。

一是危害社会公正,破坏社会和谐。实现公平正义是人类一直追求的美好愿望,二十世纪以来,我们一直提倡创造和谐社会。而社会和谐的前提是社会必须公平正义,没有公平正义,也就无所谓社会和谐。特权现象的存在,从本质上讲,严重危害社会的公平正义。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如果一个社会能维持最起码的公平正义,人们虽然从事不同职业,但是享受的权利是同等的,人民会从心里上感觉到公平的存在。但往往事与愿违,身边总有一些特权身份的人存在,引起大部分人的不满和愤怒。

二是损害了党的形象,动摇党的执政基础。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它背离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侵蚀了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消解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动摇了党的执政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全会上强调,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

三是加剧制度惰性,助长权力崇拜。任何一种体制都对应着一种利益格局,特权阶层和特殊利益集团自然是利益格局中的既得利益者。我们国家现在处于全面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阶段,改革要从方方面面入手,深化改革是对权力和利益分配的重大调整,会威胁到特权利益。因此,特权阶层也会成为体制改革的阻碍者。特权现象助长了权力崇拜,使人民的权力异化为个人或少数人的特权。在特权现象泛起的背景下,有权好办事——人们似乎越来越看重权力的魔力了。当前社会发展的状况,上到省部级官员,下到基层组织村委会书记甚至是自然村下属的组长,都是权力“无边”。领导干部的特权思想和特权作风所具有“示范作用”,会腐蚀社会风气,使越来越多的人以自己享受特权的多少作为人生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进而更加崇拜特权、追求特权。

三、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产生的原因

任何问题的产生原因都是多方面的,特权思想特权现象的存在也不例外。历史传统文化和现实社会环境影响、制度不完善和执行不到位、特权阶层权力过于集中都是导致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存在的原因。

一是受封建传统观念影响,特权现象监督难落实。邓小平曾经深刻地指出,“搞特权,这是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尚未肃清的表现”[HT6](P332)[HT5]。特权是封建剥削思想的余孽,是权力的异化和私欲的膨胀,是滋生腐败的温床。特权思想在我国根深蒂固,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所形成的官本位、等级制思想,导致对特权阶层产生“敬畏”心理,不少干部群众对特权阶层卑躬屈膝、唯命是从,根本想不到监督。封建家长制的影响往往造成一些党员干部不当“班长”,当“家长”,加上周围一些下属干部逢迎拥戴,逐渐滋生出傲气、官气、霸气,少数俨然以“一把手”“土皇帝”自居,甚至有些官员被下属称为“老板”,根本不愿被监督、受制约。

二是权力过于集中是导致特权现象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的政治体制决定了我国的权力结构体系是集中统一的,过分集中的权力体系很容易滋生腐败。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在关键问题的决策中不实行民主集中制,往往一个人说了算,把实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中。邓小平就曾指出,“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常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HT6](P328-329)[HT5]。这也是个别领导干部把权力当作中饱私囊的工具的原因。

三是体制机制改革的滞后性。经济体制层面,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落后,生产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些不合理的生产关系导致了特权现象的滋生和蔓延。政治体制层面,不管什么样的特权,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逃避法律的约束,或者利用法律的不完善牟取专属权利。特权者控制着公共资源的分配和公共权力的配置,出于特殊地位,这就为公共权力的非公运用提供了可能。社会体制层面,社会是由每个公民组成的,公民社会的不成熟给特权现象的存在提供了社会基础,很多时候,在少数特权面前,公民都选择了做“沉默的大多数”。

四是个人思想腐化是特权现象存在的主观原因。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个人价值观念的错位是滋生特权现象存在的思想根源。在目前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的条件下,一些不良思想严重侵蚀我们的党员干部,从“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到“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使得少数党员干部在对权力崇拜、对金钱贪婪以及唯恐失去权力的恐慌心理下,使权力私有化、绝对化。

四、肃清特权思想、反对特权现象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有力量的表现,也是全党同志和广大群众的共同愿望。我们党严肃查处一些党员干部包括高级干部严重违纪问题的坚强决心和鲜明态度,向全党全社会表明,我们所说的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决不是一句空话。

一是要以典型的案例為警示,管好思想的“总开关”。警示教育案例举不胜举,上到中央部委,下到各省市县;大到省部级干部中的“老虎”,小到基层组织中的“苍蝇”。纯粹的理论教育已经空乏力,只有鲜活的案例才会敲响特权的警钟。莫伸手,伸手必被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通过案例,要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要在自己思想上拉一条“红线”:任何人都没有特权,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拿,什么不该拿。

二是要以完善的制度为保障,编好权力的“笼子”。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最近指出,全面深化改革遏制靠权力发财,旧的体制不改会导致权贵资本主义。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至今,仍然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让市场来配置社会资源,而不是政府单纯宏观调控,这样可以压减特权存在的空间。我们也要完善政治制度,用制度对权力进行制约,真正做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我们更要加快社会体制改革,让人民参与社会的自主自治,清除特权的社会根基,让其无容身之处。

三是要以严格的监督为制约,制好权力的“防腐剂”。我们讲权力是把“双刃剑”,用的好造福人民,用不好祸害于民。特权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确保权力正确运行的关键。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我们要经常把权力拿出来“晒一晒”,一方面是为了防止权力“发霉”“蛀虫”“发芽”,导致变质,祸害百姓;另一方面是为了延长权力的“寿命”,任何权力想要长久必须经受得住严格的监督,经得起“阳光的暴晒”。建立健全监督体系,从党内党外进行监督,让特权无处“藏身”,无处“乘凉”。

四是要以“零容忍”的态度抡好敲打的“重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我们必须对腐败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加大查案惩腐力度,“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让搞特权的人付出代价、想搞特殊的望而却步。我们要用坚实的材质做好敲打的“重锤”,要做到“一锤定音”,一锤打到“痛处”,不能“锤子”落到腐败者身上跟“挠痒痒”似的,达不到惩治的效果。

在新的形势下,肃清特权思想、反对特权现象工作情况复杂、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问题不少,但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贯彻“从严治党”的方针,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破解难题,“长期抓”“经常抓”,反对特权现象的工作一定会有一个整体提升,当然这也需要我们各级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HT5H]参考文献:[HT9.5SS][1mm]

[1][ZK(#]林蓉.特权思想特权现象的极大危害性及表现形式和治理对策[J].时代经贸,2013,(18).

[2]边燕杰,芦强.阶层再生产与代际资源传递[J].人民论坛,2014,(3).

[3]刘梓良.治四风要害在治权 需要权力规则与有效约束[N].人民日报,2013-09-18.

[4][JP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特权思想经济社会
护航经济社会发展 推进示范城市创建
坚决反对和克服特权思想、特权现象的思考
叫响“第一责任人” 莫称“一把手”
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反对干部特权思想的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劳动报酬偏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防止权力寻租问题研究
重拾农业以破解我国经济社会二元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