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015-05-30 01:41陈文凤
课程教育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创造思维启发创新意识

【摘要】“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临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素质,培养他们数学创新思维对于适应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生数学能力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民主宽松 启发 培养 创造思维 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116-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到我国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从每年高考作文题到具体学习方法的改进,所有这些无处不体现出现代生活每天都在发生重大变化,而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思想首先不能落后,必须具备创新思的能力。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但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数千年来很少把学生看作教育的主体,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收器,而不是知识的主人。因此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被传道、被授业、被解惑的对象。学生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从而缺乏一种主动精神。经过多年的摸索,笔者认为,在数学课堂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思维氛围

民主本身就能激发人的创造力。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希望自己上演“独角戏”而学生无动于衷,教学双边活动的开展和课堂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去调动,去激活。要追求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应设法在教室内营造一种平等宽松的民主氛围。教室是展开教学的特殊环境,这里的教学氛围对置身其中的学生具有潜在的同化作用,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自由、宽松、安全的心境状态,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心理空间。一个学生如果生活在“专制型”的课堂教学里,处处谨小慎微,思想就会受到抑制,干什么事都要看老师的眼色行事,不敢越雷池半步,怎能谈得上创新呢?因此,我向学生提出了“三允许”:允许课堂上随时质疑,反驳老师的观点;允许学生向权威挑战;允许回答问题是标新立异。有了这个“尚方宝剑”,学生摆脱了原有的束缚,大胆猜想,积极思考,踊跃发问,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二、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启发式教学是以问题的解决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去掌握知识,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可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坚持启发式教学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笔者认为,启发式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运用对比启发,培养重组性思维

在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相近或相关的知识,可运用对比启发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对比启发就是由教师提出要比较的问题,通过讨论、分析,最后由学生来总结。如在学习菱形的判定时,让学生比较平行四边形与菱形的异同,回忆学习矩形的判定时的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得出菱形的判定,这种由学生自己经过讨论得到的结论,印象深刻,从后面的运用来看,学生的掌握情况非常好,而在稍后的正方形的学习中,学生很快就能利用这种方法得出了结论。可见,目的明确的启发,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

2.反问启发,培养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直观的讲,逆向思维就是相对于习惯性思维而言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往往采取以相对面作为思考对象并最终获得问题的答案。逆向思维的基本出发点是“反其道而思之”。从已有的思维录像相反的方向去进行思考。它往往在正向思维不能达到的前提下采用。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有利于转化学生思考问题的常用方式,让他们能够顺利解决这种问题。逆向思维的培养往往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有甲乙丙三堆火柴,首先从甲堆中拿出等于乙丙两堆之和的火柴,并按乙丙两堆火柴数分别放入乙丙两堆中,乙堆中取处等于甲丙两堆火柴之和的火柴,并按甲丙两堆的火柴数分别放入甲丙两堆中,最后从丙堆中取出等于甲乙两堆之和的火柴,并按甲乙两堆火柴数分别放入甲乙两堆中。这时三堆火柴均为8根,问各堆原有几根火柴?此问题一出,学生一片茫然,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我适时的提醒,能不能由最后各堆均有8根火柴,按照与活动顺序相反的方向去考虑。经过学生的讨论,很快就得出?火柴原来各堆分别是甲13根,乙7根,丙4根。可见,有些问题按其发生顺序去解,令人茫然,若从结果逆推,极易得解。从而让学生养成善于运用双向思维解题的习惯。实践证明,逆向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考能力。个人的逆向思维能力,对于全面人才的创造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3.联系实际启发,培养迁移思维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思维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生运用旧知识探索新知识,发现新规律,不断重组自己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积极因素,让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当然,准备了良好的迁移条件,不等于迁移活动就一定会发生。实践表明,迁移活动的实现,还有赖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应根据不同教材、不同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使知识的迁移顺利实现。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这一章时,我先让学生“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及时抓住新旧知识的共同点,即形状相同,同时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点,即大小关系,启发学生以旧探新,展开主动的探究活动,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学生学得也相对轻松。

三、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思维定势往往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按照一定的习惯方法和思路去分析事物的现象及其原因。学生只会按照老师所讲,书上的例题进行机械模仿,往往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受到某些方法的局限,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影响了思维的灵活性,因而在教学中应设法克服学生的某些思维定势,注重多角度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如:在学习了全等三角形以后,我出了这么一题:已知△ABC与△A′B′C′全等,其中∠A=60°,∠B′=40°,∠A′=80°,BC=3,则A′B′的值为( )A、3 B、4 C、5 D、不确定。由于思维定势,学生容易错选D,误认为A′B′=AB,且是未知的,故错选D。在教科书中,大部分的例子都是A与A′对应,B与B′对应,要克服这种思维定势,在上课时我们就要重点强调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问题,而且举例时我们也应尽量避免每次都是A与A′对应,B与B′对应。

四、启迪直觉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机智性

直觉思维,指通过感受而不经过逻辑性推理顺序悟出结论和答案,其升华为灵感。很多数学定理最初都是依靠直觉猜想出来的。所以数学中应加强学生的直觉思维的培养,不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高斯说:“没有大胆而放肆的猜想,就谈不上科学的发现。”当然这种直觉思维并非是不顾事实的胡思乱想,它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如: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与BD交于O,且AD∥BC,OB=OC,试猜想,四边形ABCD为何种四边形,并证明你的猜想。这是一个开放问题,由题设及判定特殊四边形的有关定理可以猜想是等腰梯形或矩形。这类问题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进而引发猜想。

五、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如学生在学完勾股定理这一章后,我出了一题:有一个三角形ABC,O是三角形最长边的中点,且中线CO=1/2AB,求证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学生经过讨论发现,证明直角的常用方法——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不好用了,我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们方法,而是让他们分小组讨论,最后,孩子们发现可以用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和三角形内角和轻松证出;还有孩子发现过O点作AC得垂线段也可以得出;甚至有孩子想到用相似证∠ACB等于一个直角,从而想到作垂直的辅助线。其实二、三两种方法属异曲同工,但我给予每种方法都大肆表扬,希望孩子们的这种习惯能继续加强。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此外,更要引导学生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培养孩子们思维的广阔性。

“人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营造思考的氛围。老师要放下权威,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像个挚友般地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举止,知道何时给他掌声,何时扶持他一把,从来不嘲笑,从来不命令,从来不压制。在与学生交谈中,要经常以商量的口气,进行讨论,留给学生自己思考的余地,要给学生提出自己想法的机会。当学生在想问题时,不要太热心、太性急,而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尤其不要轻易直接地把答案告诉他们,学生答错了,可用提高性的问题帮助他们思考,启发他们自己去发现和纠正错误。只有这样,才能燃起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才能培养出一批批具备创新素质的时代中学生。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8

[2]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M]漓江出版社 2008

[3]郭元祥.《教师的20项修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4]李茂.《今天怎样“管”学生》[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陈文凤(1974—),女,福建建阳人,数学教师,中教一级,数学教育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创造思维启发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