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模式及策略探讨

2015-05-30 14:25李颖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信息课堂教学教师

李颖

【摘 要】课堂教学实质上是师生间信息交流互递的过程,引用传播学中信息传递的模式并将其转变应用到教育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探讨了信息在课堂教学中的传递模式及有效传递的基本策略,从教师输出教育信息和教师处理反馈信息这两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以期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实际的借鉴意义。

【关 键 词】课堂教学;信息传递;模式;策略

“信息”一词最早出现在拉丁文上,作“解释陈述”的意思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信息的关注与日俱增,在教育领域应用也十分广泛。课堂教学中的信息即教育信息,指传播的一切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思想、评价、管理等。在课堂教学中,信息通过多种方式和载体来传递,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传递是教育学与传播学、信息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学科相互交融的产物。综合这些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把它们灵活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模式

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奇曾指出“信息加工能力是学习的基础条件”,从现代信息学的观点进行分析,它初步表明了信息传递思想的生成。20世纪中叶,信息传播学的创始人香农和韦弗提出“信息传播的数学模式”,即“香农—韦弗模式”,如图1:

图1 香农—韦弗模式

该模式由七个要素五个环节构成。七要素指的是信源、发射器、通道、接收器、信宿、噪音来源和反馈。五个环节是指从信源中选择准备发出的信息并进行编码,以讯息的形式传递给发射器;发射器转换讯息为符号与信号,借助一定的通道传输信号;通道传输信号;接收器接收信号,并将其转码成讯息;信宿接收讯息。其中噪音来源指的是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干扰。

从香农—韦弗的信息传播模式可以看出,信息传播的主体是信源和信宿;通道是桥梁,起着连接主体的作用;反馈是保障,控制系统的正常运行和良性发展。依据这一模式,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信息传播模式同样可以作用于教育领域,具体内容可用图2进行说明:

图2 教育信息传递模式

这一模式由教师、信息通道、学生、反馈四个要素构成。教师通过一定的通道将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将接收到的信息结果反馈给教师,教师通过分析、判断对输出信息进行调整,如此循环就形成了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模式。

二、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策略

信息系统实质上由两部分组成:教师输出的信息和学生反馈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对输出的信息和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教师输出教学信息的策略

1. 语言策略。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生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这里的脑力劳动效率实际上指的是学生接受信息的能力。语言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它的存在和表达方式都将影响学生对信息的接受和理解。

(1)准确规范、清晰简明。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具有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表达要准确规范;二是要清晰简明,逻辑性强。所谓“规范”,是指教学语言要合乎普通话标准,吐词清楚无误,选词用句精炼规范,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否则学生就不能准确接收到教学信息。同时,教学语言的逻辑性也十分重要,讲解知识要具有周密的逻辑思维,要条理清晰、言简意赅,不能东拉西扯,要便于学生能够捕捉到有效信息。

(2)生动形象、节奏适当。教育学家的成果表明,人们最乐于接受和最容易接受的信息是形象化的信息。形象化的信息具有简单、明了、有趣等特点,不但能引发学生的联想,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信息的量化吸收。不仅如此,语言节奏的把握也至关重要,教师要根据信息的复杂程度调整语速,快慢适宜,或缓缓述说、娓娓道来,或一带而过,或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样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点就能随着教学语言的起伏不断得到调整。

(3)富有情感,寓情于理。教育信息传递的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性的话语比单纯的理性话语更能收到好的教育教学效果。④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以满面春风的语态、浓郁情味的话语和饱含激情的语气去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寓情于理。学生在这种情感交融的学习氛围中,更能促使他们将自己的情感潜能转化为学习动机,从而更愿意主动接收信息,快乐学习。

2. 行为策略。行为策略包括体态语的运用和把握课堂节奏。

(1)体态语。体态语是指教师在课堂中通过表情、手势、姿态、动作等来传递教学信息的一种言语行為,通常用来辅助口头语言的表达,具有直观可视性。体态语一般分为外表言语、姿态言语和面部言语三大类。外表言语主要指通过衣着、发型、妆容等来传递信息,是教育者外在气质的表现。一个穿着整洁得体、发型妆容清新自然的教师更能赢得学生的亲近和尊重,可以有效达到教学的潜在效果。姿态言语是指通过身体的各个部位来传递信息,最常见的是手势语的运用。手作为身体最灵活的器官,常起到补充语言、传递信息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手势语的运用,比如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赞成或满意时,可以竖起大拇指以示肯定和鼓励;在讲授重难点知识时,拍手掌以示强调和注意等。面部言语是通过面部肌肉的变化和眼、耳、口、鼻的活动来传递信息,主要体现在眼神活动和微笑上。眼睛是人体最神奇的地方,能够承载喜、怒、哀、乐等不同情绪,传达出丰富多样的信息,配合面部表情一起发挥效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时面带微笑,给予学生如沐春风之感,对于回答不上问题的学生眼神要柔并给予鼓励,特别是对于那些后进生,教师亲切而信任的目光会让他们倍感温暖,重拾学习的信心。通过这3种体态语的运用,信息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效传递。

(2)把握课堂节奏。课堂节奏的把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时间节奏,二是教学节奏。

①时间节奏。据脑科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注意力在一节课(45分钟)的不同时间段会出现不同的波动趋势:1~10分钟注意力最集中,11~20分钟注意力比较集中,21~30分钟注意力开始分散,31~40分钟注意力不集中,41~45分钟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依据学生注意力时间分布的科学性,调整教学计划,适时输出教育信息,比如应在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的时段传递本节课最关键的信息,在学生注意力比较分散的时段,教师可以适当的活跃课堂氛围,以游戏、表演、话剧等形式缓解学生的疲惫感,重新激发他们的活力和积极性。

②教学节奏。教学节奏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在传递信息时应从最基本的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信息入手,之后再徐徐深入,难度逐渐加大。倘若一开始就将复杂难懂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不仅会削弱信息的有效性,而且还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焦虑、疲惫甚至厌学等不良后果。

因此,课堂教学应科学把握时间,教学节奏需张弛有度,这样信息才能持久有效的传递。

(3)运用媒体策略。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正常人用眼接受的信息约占83%,用耳约占11%,用鼻子闻约占3.5%,用舌头尝约占1%,用手和身体接触约占1.5%。显然,从这个数据中可以看出,通过视听渠道接收的信息高达94%。因此,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传递信息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媒体主要分为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

传统教学媒体主要包括黑板、粉笔、仪器、实物、标本、挂图、学具、卡片等。虽然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下,传统教学媒体相比现代教学媒体有许多不足,但它在某些方面的功效却是不容忽视的,正如英国学者贝茨所言:“媒体一般是灵活的,可以替换的,关键在于一定的条件下采用何种媒体更为合适”。比如作为传统教学象征的黑板和粉笔,就具有现代媒体无可比拟的优点。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的《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所有的直观教具中,要数黑板最普遍,最重要和最灵活。它以最精炼的语言文字和直观的图表为学生提供了“视”的有效通道。教师在板书时要注意技巧的使用:结构清晰,有条理。清晰有条理的结构可以直观地凸显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一目了然,有助于反复理解和记忆,加深印象,强化对信息的吸收;内容准确精炼。准确精炼的内容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要重点学习的,而且简短的文字也不易造成视觉疲劳;文字工整流畅,布局灵活匀称。美丽的事物总是能吸引人们的兴趣和注意,好的板书设计也需讲究美感,工整的文字和灵活的布局会带给学生愉悦的视觉效果,同时激发他们的兴趣,促进信息的吸收。

现代媒体主要包括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录像、广播、计算机等,它融合画、声、动、音的效果,以生动活泼、形象有趣、直观可视的特点广泛应用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优点,以单媒体或多媒体相结合的形式辅助教学,向学生传递包括文字、图像、音乐、动画的教育信息,动音结合,图文并茂,使学生可以接收到来自各个信息通道鲜活的、全面的和丰富的信息。

(二)教师处理反馈信息的策略

反馈是信息传递系统的重要一环,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曾指出,教师授课要仔细观察学生的不同反应,教学是在刺激反应和纠正反应中进行的。一般情况下,教师输出的信息并不能完全传递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会因各种因素而导致信息变异或损耗,教育信息的反饋正是对这一不良后果的补救措施,它可以反作用于输出信息,使教育者了解到学生学习的情况以及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优化教育信息,从而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运行和良性发展。

1. 及时有效策略。有不少实验资料表明,学生随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效果是学习进步的有效因素之一,这就需要教师能迅速了解学生情况,抓住最好的教学实时机调整教学,及时从学生中获得反馈信息,再及时地针对问题予以反馈、评价,从而保障教学信息的传输质量,优化教学效果。比如在课堂中,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应予以及时解答,促进教育信息的有效畅通。

2. 察言观色策略。课堂上学生反馈信息的表现各不相同,有的是活泼型,有的是沉默型,有的通过言语表达,有的通过非言语表达。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善于察言观色,善于细心捕捉学生的神态、表情、语言、动作等,及时获取各种教育反馈信息,做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

(1)语言反馈。这是最直接的反馈方式,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积极地对话交流,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能真实地反应自己的学习程度,教师可以从这个对话中了解到学生在哪些方面还存在漏洞或缺陷,比如问学生“同学们,这道题你们会做了吗?”然后根据学生的反应提取有效的反馈信息,从而计划下一步的信息传递。

(2)表情反馈。表情分为“真表情”和“假表情”。“真表情”是学生内心想法的真实反应,“假表情”是学生故意做出的反应,具有迷惑性,教师应学会区分和辨认,获得真实有效的信息反馈。一般情况下,如果学生注意力紧随老师,听得十分入神,偶尔还会颔首微笑,则说明教师的信息输出是有效的;如果学生表现出注意力涣散,情绪烦躁,那么教师应变换输出信息,调整教学活动。

(3)肢体动作反馈。社会学的互动理论研究认为,肢体语言最能反应一个人真实的内心世界。学生某些不经意的肢体动作往往是对教师输出信息的认同或否定,比如学生在课堂上翻阅与本课无关的书籍或做其他小动作,则表明学生对教师输出的信息不感兴趣,那么教师需要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来增加信息的鲜活性,如以趣味小故事或笑话来激起学生的兴奋点,然后再逐渐转移到授课内容上。

3. 对症下药策略。课堂教学中信息反馈的“症”主要包括两个:一是学生的个体差异;二是具体的教学问题。只有找准了信息传递中出现的症状,才能有的施药,祛除“病痛”,畅通信息渠道。一个班级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对信息的意义建构和反馈是有差别的,因此教师应在统一反馈的基础上进行差异性评价,使学生能依据自己的特点来调整学习活动,重塑对信息的认知和理解。此外,课堂教学中总是会产生很多的教学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准确找出产生问题的症结,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保障信息的有效传递。

参考文献:

[1]胡钦太,胡小勇著.信息时代教育传播研究 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孙绍荣著.教育信息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南国农,李运林主编.教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李敏.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丛书 教学语言运用方法[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5]胡钦太著.信息时代的教育传播 范式迁移与理论透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6]罗时兴.现代与传统教学媒体的合理应用及有机结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6:135.

[7]刘显国著.板书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8] 黎婉勤.加强课堂教学信息反馈的必要性及其策略[J].现代教育学,2007,10:101-102+69.

[9]孙菊如等编著.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0]钱旭升著.课堂信息交互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11]杜德栎主编.现代教学艺术论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信息课堂教学教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订阅信息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展会信息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