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良好氛围营造的思考与实践

2015-05-30 10:48章志霞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营造数学课堂教学

章志霞

[摘要]课堂是师生双方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实现课堂高效的必要条件.教师要遵从数学学科的特点,挖掘数学独特的魅力,促进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参与到数学课堂的学习中去,让数学课堂成为洋溢着学生活力、充盈着学生智慧的场所.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氛围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10005

要想使得学生的能力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挥,让他们真正投入到数学课堂的各种学习活动中来,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必要条件.然而在部分数学课堂中,课堂气氛沉闷压抑,学生仅仅是受于教师的压力和督促下机械地、亦步亦趋地展开数学学习,学习效果自然难以达到预期的的效果.因此,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就成为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努力实践的课题,也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在实现知识、能力等教学目标的同时,所孜孜追求的理想化课堂教学效果,更是评价高效课堂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营造课堂良好氛围的实践中,我们要遵从数学学科的特点,挖掘数学独特的魅力,营造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几点体会.

一、课堂上的“欢笑声”——数学的亲和力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除了教师的亲和力,教师还需要发掘数学学科的亲和力,褪下数学那层理性而又冰冷的外衣,展现数学生动的一面.数学的亲和力表现在数学知识与学生已有基础之间的契合上,也体现在数学知识形成与发展过程所展露出的现实意义上,即数学在解决学生所遇到的生活实际问题时所体现出的力量,促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因此,教师不但要在教学中真正把握住学生的认知起点,使得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顺畅、自然地完成新旧知识之间的跨越,更要通过启发与引导技巧,帮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下完成数学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达成,让课堂上能够荡漾起学生会心的笑声.

例如,在教学“立方根”一课时,教师以自身的生活经历为题材创设情境.首先出示了一张电热水器的照片,告诉学生:老师家中要购置一台电热水器,容积为50升,但是老师希望这台圆柱体热水器的高等于底面直径的2倍,那么这台电热水器的底面半径是多少分米?这样的问题情境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很积极地通过小组合作提出了解决方案.即设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为x分米,则直径为2x分米,圆柱体的高为4x分米,根据题意得πx2·4x=50,进而得到x3≈3.981.当学生的思维在这一步卡住时,教师鼓励学生唤醒已有认知,积极地进行猜想和尝试,有学生提出以前遇到的类似问题,如:正方体体积为64,求正方体的棱长.从而水到渠成地提出了开立方的概念.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对于立方根的具体认知.

二、课堂上的“争论声”——数学的感染力

数学具有独特的内在逻辑性和系统性,这种冷静而又客观的特性很容易使得它失去感染力;但是数学知识学习本身的发源是问题,当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产生了疑问,并具有对疑问一探究竟的冲动时,数学便对学生具有难以阻挡的感染力,这也是营造数学课堂的良好氛围时需要用心琢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抓住“问题”这个核心,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这一系列环节入手,鼓励和引导学生围绕着问题展开思考和讨论,激活学生的参与感,有意识地激发起学生不同观点、不同思路之间的碰撞与交融,使得课堂上能够发出热烈的争论声,从而赋予数学强烈的感染力.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一课时,教师精心设计了如下一系列题组,由浅入深地从不同角度考查了学生对本课时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且积极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在争论中进一步明晰思维.

(1)如图1,分别过三角形的顶点作它的对边的平行线,围成三角形,则图中共有()个平行四边形;

图1图2图3

(2)如图2,已知E、F是ABCD对角线AC上的两点,若AE=CF,①求证:BE=DF;②判断四边形BEDF是否为平行四边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3)如图3,ABCD中,点E在边AD上,以BE为折痕,将△ABE向上翻折,点A正好落在边CD上的点F处,若△FDE的周长为8,△FCB的周长为22,求FC的长.

在上述题组中,第(1)题学生在争议中巩固了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第(2)和(3)两题结合了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在关联知识内容的综合应用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深化,增强了数学的感染力.

三、课堂上的“惊讶声”——数学的震撼力

按部就班的数学教学不仅缺乏亮点,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沦为机械记忆,造成越来越强烈的枯燥感,课堂上缺少激情,而且也是教师缺乏对教材细心研读的能力.要想营造数学课堂上积极、活跃的教学氛围,就要努力制造一个又一个惊奇,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风生水起”,而不再是一以贯之的“波澜不惊”.惊奇感不仅来源于教师本身的教学技艺和随之而来的某些教学绝活,而且更源自教师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并通过情境的创设所带来的令学生惊讶之处.引发学生的“惊讶声”,其实就是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这样的课堂氛围必然是令人赞叹的.

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一课时,本课时除了学习多种面积割补方法、感受数形结合思想的探究过程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锻炼他们的合理推理能力,在观察和思考中体验勾股定理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因此,教师摈弃了那种让学生亦步亦趋的流程结构,而是将“毕达哥拉斯朋友家的瓷砖”(如图4)“总统证法”(如图5)以及“赵爽弦图”(如图6)等集中出示,给予学生视觉和心灵上的冲击,开启他们思维的阀门,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探究兴趣,帮助他们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提升教学效果.

图4图5图6

这样的冲击给学生带来的震撼还不足以深入到学生心灵深处,在学生经历过激发兴趣、合作交流、小组讨论和成果展示之后,使得数学课堂成为一个展现创新精神与探究能力的“实验室”,教师通过引领学生展开分析和归纳,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深入领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在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上的运用,促进了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的形成,这样的震撼力才是深入持久的.

四、课堂上的“赞美声”——数学的凝聚力

如果说在语文学习中有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话,那么在数学学习中同样存在着类似的现象,不同的学生对数学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理解形式.比如,有的学生的思维是发散式,而有的习惯于先筛选再逐步逼近;有的善于形象思维,而有的习惯于抽象推导;等等.数学学习的多样化是新时期数学学习的重要体现,教师要对此有着足够的认识和正确、积极的应对.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他人在数学学习中闪现的亮点,不吝于给予他人积极的鼓励和赞美,让学生感受到来自于同伴的认可,并借此更投入地展开数学学习,从而让数学焕发出凝聚集体智慧的力量,更充分地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例如,在教学“平方差公式”一课时,本课时内容具有极强的“数形结合”的特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紧扣这一特质,通过图形的变换强化了学生对“平方差公式”的理解与运用.在新知展开阶段,教师出示如下问题:将长为(a+b),宽为(a-b)的长方形,剪下宽为b的长方形条,拼成有空缺的正方形(如图8),并请用等式表示你剪拼前后的图形的面积关系.

图7图8图9

而在巩固应用阶段,教师引入了生活因素,出示了这样的练习题:张亮家有一块“L”形的菜地(如图8),现在要分成两块形状、面积相同的部分,种上两种不同的蔬菜,请你来帮张亮设计,并算出这块自留地的面积.

教师以图形为媒介,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了“平方差公式”中蕴含的几何意义,通过对学生学情的充分预估,以平和、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探究和运用过程中容易犯错的地方,并引导学生在自评和互评中发现错误背后的亮点.将错误提前引发并科学面对,这比教师的生硬讲解和反复强调要深刻得多,并凝聚了学生对数学探究学习中的正面情感,从而在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化了对“平方差公式”的认识.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为了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造成积极的影响,这样才能使得数学课堂教学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当结合学科本身的特点,让课堂更加充满活力,而不是一味地归因为“学生不配合”.将数学的力量彰显出来,促使学生形成紧张、兴奋、活泼的心境,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来,让课堂洋溢着欢笑声、争论声、惊讶声和赞美声,这样数学课堂的学习就会变得既有起伏而又顺畅,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与实效性都能得以最大化的发挥,从而让数学的力量推动学生在学习成功之路上愈行愈远.

(责任编辑黄桂坚)

猜你喜欢
营造数学课堂教学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营造方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