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创新实验设计

2015-05-30 01:08孙延波张大臣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塑料瓶实验设计烧杯

孙延波 张大臣

[摘要]在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中,关于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设计方案所存在的系列问题,可能导致学生对实验结果产生错误的理解,需要对实验的操作程序及步骤进行改进。

[关键词]二氧化碳性质实验创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10097

在我们所使用的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中,有关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设计方案,有的实验过程不够简捷,有的操作步骤不够合理,有的证明依据不够严密,这些都可能导致学生对实验结果产生错误的理解,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对实验的操作程序及步骤进行改进,以求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价值。

【实验一】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在托盘天平两边各放一只250mL的烧杯,调节天平平衡。然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慢慢倾倒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存在的问题:由于在倾倒的过程中气体会扩散,并且倾倒的速度过快或过慢,都会造成“天平倾斜”的现象不明显,使得实验现象的可信度降低。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图1改进后的实验设计:把充有空气的气球放入烧杯中,将导气管管口伸入到烧杯的底部,然后通入二氧化碳,观察现象。随着二氧化碳的通入,可以观察到气球慢慢升起,悬浮在烧杯里。

改进后的优点:1.改进后的实验效果非常明显,成功率高。2.增强了实验的可见度和可信度。3.便于制作和操作,可以作为学生实验来进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

【实验二】证明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向盛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迅速拧紧瓶盖,振荡。可以观察到软塑料瓶变瘪,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原因是二氧化碳溶于水,使得瓶内的气压减小,所以瓶子才会变瘪。

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用塑料瓶采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塑料瓶不易稳定放置;二是需要的二氧化碳的量较大,收集时间较长。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图2改进后的实验设计:

改进一:向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注入适量水,盖上玻璃片,充分振荡,将集气瓶倒置过来,可以观察到玻璃片没有掉下来。改进后的实验效果能更好地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正是由于二氧化碳溶于水使得瓶内的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大气压产生的压力能够托住玻璃片,使其不至于掉下来,实验可信度高。对这个实验学生充满了好奇,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改进二:用注射器吸入10mL二氧化碳气体再吸收10mL蒸馏水,然后用橡皮塞堵住针眼,充分振荡。发现注射器中气体的量减少了。这个实验不仅能够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更能直观地表示出二氧化碳气体的溶解量。

改进三:将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倒扣于水中,轻轻晃动试管,可以观察到试管内液面上升。这个实验简单易行,也能说明二氧化碳气体能溶于水,学生乐于尝试。

【实验三】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因为CO2通入到NaOH溶液中无明显的反应现象,那么如何证明CO2与NaOH是不是确实发生了反应呢?

我们通常采用的实验方案是:将CO2通入到NaOH溶液中,证明生成了新物质Na2CO3,在反应后的溶液里滴加盐酸,如果有气泡产生,就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图3但是这个实验方案的设计在逻辑上还是不够严谨。理由如下:因为CO2也能与NaOH溶液中的H2O反应生成H2CO3,同样含有CO2-3,那么如何证明是Na2CO3中的CO2-3与酸反应放出CO2,还是H2CO3中的CO2-3与酸反应放出CO2?这就需要消除H2CO3的影响。

我们将实验过程做了以下改进:先将反应后的溶液加热,使H2CO3分解,冷却到室温,再滴加盐酸,有气泡产生,就证明CO2与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改进后的实验方案排除了干扰,逻辑更加严密,步骤更加完整,且获得了准确的结论。

也可以设计下面的实验,更直观地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向盛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直接加入两药匙氢氧化钠固体,迅速拧紧瓶盖,充分摇晃。过一会,可以观察到软塑料瓶变瘪,并能感受到塑料瓶发热变烫。再向塑料瓶中加入盐酸,又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这个实验操作简单,效果明显。能充分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责任编辑罗艳)

猜你喜欢
塑料瓶实验设计烧杯
特别的“冰袋”
神奇的气压
塑料瓶回收分离粉碎一体机的设计
不同的温度
有趣的放大镜
哪个凉得快?
无字天书
塑料瓶的涅槃
快速溶解物体
有趣的化学小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