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群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2015-05-30 20:38刘佰明于芳
软件工程 2015年3期
关键词:实践基地

刘佰明 于芳

摘 要:本文分析了目前北京市计算机类专业群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重点对如何建设基于专业群的实践基地进行论述。通过对国家及北京市关于实训基地建设指导意见和政策的分析基础上,突出校企合作在基地建设中的作用,发挥企业优势,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基地建设和运行机制。

关键词:北京市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群;实践基地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Introduction)

“实现学校和企业的零对接”这是高职教育中提到的最多的一句话,而真正实现这句话却有大量工作要做!万丈高楼平地起,要建好“高职这座大楼”,必须打好地基,否则无从谈起,这个地基即实践基地。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实践基地建设进行讨论和研究。

2 北京市计算机类专业群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The problem of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in the

computer professional group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Beijing)

(1)没有从专业群角度建设实践基地

近年来北京市高职院校招生不景气,计算机类专业招生下滑,各校频频调整专业,整合系部,原来按专业建设的实训基地不能与实际发展相匹配,出现不适应。这个问题的出现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是必然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在建设实训基地时,是从基于具体专业的角度出发,并基于满足该专业的具体课程的实践教学而落脚;其二是没有真正吃透并落实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的显著特征是职业性、技能性和实践性,这三个特点的实现绝不是仅靠建一个能满足几门课程的实训基地就能完成的。

(2)实训基地承载能力单一

着眼专业发展,基于课程建设的实训基地存在明显的局限性。首先,当前北京市高职院校大部分计算机专业仅仅把校内实训基地作为简单的实验室使用,视实践教学为课程教学的验证和拓展。其次,专业间资源共享不足,各自为战。往往是为了申请专业或者迎接评估紧急上马一批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而建好以后,存在部分高档设备利用率低,甚至部分设备束之高阁,只看不拆封,或者利用率高的设备数量不够,进而影响教学。

(3)社会化服务功能严重不足

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需要满足区域经济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专业必须给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持,发挥其社会价值,实现社会效益,起到社会辐射作用,这一点在计算机类实训基地本应更具有优势。对外输出服务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功能之一,但目前在这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如:对社会的开放程度较低,主动服务社会意识严重不足,仅满足专业教学;全方位的综合功能有待开发;对外服务的开发运营不给力;企业真正的一线项目进不来,知识落后于技术发展;真实的实训项目更新缓慢,教师实战能力提高有限等问题。

(4)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高职教育必须走校企合作的路子,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这既是业界共识,也是政策要求。但是,目前北京市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实训基地由学校单独建立,企业合作不够深入。企业与学校真正坐下来讨论教学计划,基地建设,实训项目开发,课程设置,考试考核的并不多,往往只是签个协议。另外,真实训练项目严重不足,大多数实训是依赖教材,验证性的实训项目占多数。

(5)实训基地建设水平达不到要求

要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高职之路,其投资是巨大的!比如计算机网络专业,需要有综合布线实训室,网站开发实训室等诸多实训室,对于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的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基本能够满足专业教学需要,但水平依然有待改进,而对于非财政拨款的民办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无疑是一个大工程,目前北京市有九所民办高职院校[3],这些院校如何建设高水平的实训基地,是一个一直在讨论、在探索、在实践的过程。

(6)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模式有待创新

目前建成的校内计算机类实训基地主要由所在系部进行直接管理,具体的管理依然是传统的实训室模式,上课开门,下课关机锁门,有问题找实验员,独立、独占、独教学。实训资源不能充分共享,需要探索满足教学、科研、培训、生产任务等多目标、多功能型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

3 北京市计算机类专业群实践基地建设思考

(Refl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base

in the Computer Professional Group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Beijing )

3.1 政策及规划

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践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7]。

2014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六部委联合下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推动学校把实训实习基地建在企业,企业把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建在学校。探索引校进厂、引厂进校、前店后校等校企一体化的合作形式”“加强工程实践中心、实训基地和企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保障学习者有质量的实习实训需求”[6]。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指出,“重点建设一批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市级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创新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模式,开展共享性实训基地建设试点,形成开放、共享、产学研一体化的运行机制,提高实验实训设备使用效率”[5]。

从以上政策我们不难看出,实训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工程,是学校实力,办学水平的标志,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形成办学特色、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3.2 计算机类专业群实训基地的建设思路

(1)从专业群的角度出发搭建实训基地,而不是专业角度

做好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形成品牌,建设内涵、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切入点[1]。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将更加突出,2014年6月10日,北京市政府常务会议已研究了加快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将强有力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因此,北京市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必须从“群”的角度出发,以免在因区域经济发展而导致的专业调整过程中带来的问题,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突出重点,打造共享

计算机专业群实训基地的构建应以重点建设专业为核心,前期的建设目标是把该核心专业真正建设好,在打造该专业成为品牌的同时,带动群内其他专业的发展。每一个专业都建一套完备的实训室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应把共享性放在突出位置。进行优化组合,力争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回报。使群内各专业共享相关资源,进而在学历教育、培训、科研等方面实现共享[4]。使学校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更大的潜能。

(3)树立服务意识,坚持对内对外协同发展

高职是为生产建设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的学生从事的工作绝大多数是和服务相关的,因此学生和教师必须有服务意识,而这种服务意识不仅体现在教育教学中,同样要体现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实训基地在满足对内教学服务的同时,要对外开放,能够让行业、社会共享,提供更好更多的服务;面向全体师生、面向社会,充分发挥实训资源的可用性。

(4)坚持校企合作、保量提质的原则

计算机类专业是与企业结合最紧密的专业,培养的是典型的技能型人才。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指出,“推进职业学校与行业、产业、企业合作,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因此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的办学必须突出校企合作这一块。为了让所建的实训基地能够达到要求,满足IT技术所需,并适度超前,就需要和企业进行联合共建。这样做的好处很多,首先能够解决资金问题,高职作

为一项投资巨大的工程,仅靠国家的微薄投入和学费是不够的[2]。要引入企业资金,通过双赢的模式解决目前高职院校不够深入的校企合作问题。目前实训基地共建通常由企业出资,学校出场地,负责管理,这至少能将基地建起来,满足专业发展基本要求;其次能够解决技术问题,实训基地的建设由企业一线工程师参与建设,能够保证所建基地满足IT技术发展需要,确保质量;最后,与企业共建基地,能够引入生产性实训项目,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

(5)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运行机制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所提出的:“创新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模式,开展共享性实训基地建设试点”的规划应在计算机类专业群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得到体现。计算机类实训基地在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外,一定要考虑如何运营和管理,具体可由企业和学校成立运营部,坚持两个面向,即:对内满足教学,对外承接项目。面向社会提供服务,提高实验实训设备使用效率,以期收到社会效益,同时服务所带来的经济收益能够更好满足基地运转和升级改造所需,走出一条良性循环发展之路,形成开放、共享、产学研一体化的运行机制,使基地健康可持续发展。

4 结论(Conclusion)

除本文所论述外,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例如,如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参与基地建设,有效实现共赢;企业和学校成立运营部以后,在管理上采用什么机制,这些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探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刘佰明.把握历史机遇,做好专业群内涵建设—北京市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群内涵探析[J].电子制作,2014,19:198-200.

[2] 刘佰明,史胜西.略谈将校企合作深入有效地推进到专业群建设微观层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1:89-90.

[3] 刘佰明,王宏刚.专业群及其建设意义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4,24:197-198.

[4] 吴宗保.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关键点是抓好专业群建设[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03:7-9;17.

[5]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通知[J].北京市人民政府公报,2012,08:122-147.

[6] 教育部,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J].职业技术教育,2014,18:50-59.

[7] 朱春奎,刘宁雯,吴义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价值结构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1,05:5-8.

作者简介:

刘佰明(1978-),男,硕士,副教授.研究领域:网络架构,信息安全,职业教育.

于 芳(1982-),女,硕士,讲师.研究领域:电子商务项目策划,电子商务运营与管理.

猜你喜欢
实践基地
基于就业导向的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基于就业导向的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浅谈提高实践基地综合实践课教学质量的方法
创新基地建设理念培养卓越专业学位人才
实践实习基地成果推广的政府采购模式探索
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实践与体会
科学利用实践基地 搭建体验平台
论学生校外活动实践基地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
一体化教育实践基地模式构建研究
校外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建设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