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化哲学观对中国主导新全球化的启示

2015-05-30 20:46贾文山
对外传播 2015年3期
关键词:哲学观中华文明全球化

提起“涵化”,人们会想到许多类似的词语,诸如:“熔化”“融化”“溶化”“消化”“变化”,“文化”“感化”“教化”“进化”“汉化”“西化”“欧化”“现代化”“全球化”“本土化”,以及北京大学的校训“兼容并蓄”等等。这些概念与“涵化”相关,甚至都可能是“涵化”的一部分,但都没有“涵化”这一概念视野宏大,意义完整和丰富。例如,“文化”作为名词可以成为涵化的结果,作为动词 (亦即通过传播影响他者使其放弃野蛮的生活方式, 如放弃运用暴力解决冲突,采用对话处理冲突)可以作为涵化可能呈现的多种过程之一。但是,文化不管作为名词或动词,都不一定具有“涵”的包容性内涵和外延。 相反,文化作为名词,在西化的现代语境下常常成为具有排他性的代名词。因为“文化”一词使人想起相对论或狭隘的民族主义或文化偏见。

这里谈的“涵化”既不同于西方人类学的acculturation (加拿大学者贝瑞2003提出),也不同于美国著名传播学者乔治·格伯纳1998提出的大众传播理论(cultivation theory)。Acculturation和cultivation在现代西方文化语境里其实都带有殖民主义性质的、同化非西方文化的本质和议程。本文里的“涵化”概念是东方哲学范畴,根植于古代中华文明的土壤。“涵化”里的“涵”字包括接触 (遭遇或碰撞)、拿来/引进、学习、接纳、包容、忍耐、消化和吸收等。而“化”字包括演化、变化 (或异化) 和转化,甚至杂糅或创新等。涵化的过程就是这些多种活动的合力。涵化乃是宇宙的动态本质,也是世界万物发生和更新的根本来源。自然界如陆海空及外层空间,人类,诸如个人、社会、民族和国家,以及虚拟王国无不是涵化的产物和具备涵化的本质。涵化作为万物世界的本质在《易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易经》称涵化之为太极。从这个意义上讲,涵化的同义词是造化。然而,涵化主要指人为的社会化过程,造化则是超出人为的自然过程。从道家发展而来的儒家自我修养、感化和被中国化的佛家的修心和修行等理念都是出自道家的涵化宇宙观。儒道释三教合一的结点都落实在涵化这一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上。如果说天下和谐是中华文明的最高理想,涵化则是实现这一理想的基本过程。

笔者在撰写完该论文要旨后的文献搜索中发现,除武汉大学资深哲学教授冯天瑜(2014)外,国内学者很少把涵化上升到哲学范畴的高度而研究它。这与涵化在文化哲学和中国哲学中应有的重要地位极不相称。为填补这一空白,本文试图以涵化为核心哲学概念勾勒出一个新的全球跨文化哲学——涵化哲学轮廓。本文首先论证涵化的哲学定义和哲学属性,其次论证其规律性和其可能行走的路径,最后探讨涵化哲学观对中国全球传播的启示。

一、涵化的哲学定义和哲学属性

涵化哲学观认为宇宙无穷大,宇宙万物的容纳能力也是无穷无尽的。宇宙是一个从不间断的、永远呈现在进行时的变化过程,宇宙万物亦然。宇宙涵化观可用道家开放的太极图所描绘,似无形无影无踪,但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化。阴阳两极合而不同,互存互交,融为一体,在周而复始中焕发新春和新生。它不同于西方和伊斯兰文明里单一而又全能的神治观和把宇宙看成主客分离、二元对立的、纯逻辑意义上的、无生活世界的现代西方分析哲学观,也不同于不讲源头和没有建立在恒定价值基础上的实用主义世界观。例如人类历经几千万年的涵化过程,从海藻单细胞生物成长为今天的高智能动物。其间包容、消化和吸收了多种物质和精神元素,历尽千变万化。像动物世界一样,植物世界也同样经历类似涵化的过程才产生进化或退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宗教等领域亦不例外。如西方个人主义的人权理念被中国文化容纳和吸收转化为民族和国家意义上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涵化先于演化,演化先于进化或退化。演乃变的初级阶段,化的意思是指事物发生质变或死里重生。如化解冲突文化使之演变为和谐文化,是涵演的目标或结果。涵是演、变和化的前提和基础。涵-演-变-化构成宇宙中一套完整的、相符相成和循序渐进、不断循环、生生不息的行动链,维护着宇宙的多元和谐状态,服务于人类和而不同的道德理想。

二、涵化理论体系轮廓

涵化的条件是文化间相互尊重、平等、开放和全方位深度互动、互学和互鉴。因此,全媒体的跨文化交流传播是涵化的动力和主要途径。涵化的结晶,即被涵化的文化,在保持和丰富其主体性的同时,具有杂糅的特质和更丰富的主体间性。涵化的反面是同化。其特点是单向的、具有挑战性、剥夺性和压迫性的。其目的是把对方变成和自己一样,最终成为自身的一部分,为我所用。美国的大熔炉模式就是同化模式的案例。它以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为标准,以“神受天命论”为名同化了几乎所有欧裔移民。征服和占领了近半个美洲的疆域,称雄美洲;美国以自由民主为名,在20世纪和21世纪与全球几大洲都进行过多次征战,最终称霸全球。以非裔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来自与欧裔不同的文化传统,为抗议和抵制这一同化模式做出了持久殊死的斗争。自上世纪60年代末期起,美国统治阶级终于做出让步,联邦政府签署民权法,开始推动和保护多元文化模式。然而,多元文化模式是同化模式的另一个极端。它在主张文化族群平等的同时忽视了文明间的主体间性和互学互鉴的必要性。涵化模式显然克服了这两个模式的缺点,具备了这两个模式的优点。一方面它像多元文化模式一样,包容多元文明,强调各文明间的平等;另一方面,它像同化或一元文明模式一样,注重促进各文明间的互联互通,互学互鉴,比美国的两个模式更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更有益于全球的和谐共生,更得民心。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其实就是涵化模式的一个成功案例。习近平提出的强调“互联互通”的“一带一路”战略则将是涵化模式的又一成功案例。

三、涵化哲学观对中国主导新全球化的启示

中华文明乃涵化式文明。我国古代的儒道释三教合一就是涵化的一大成果,锻造了中华民族自我修养和开放包容的特质。中国近现代尤其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似乎经历中华文明史上又一大涵化的契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乃当代中国适应现代西方文化的两大互补性战略,分别从西方政治经济学“左”和“右”的方面促成了中国和西方的全面接轨,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化。中共十八以来,习近平重新拥抱儒家思想的中华文明复兴梦,则力图顺应中华文明的涵化式宇宙观,融通中国国内的左右之争、中西之辩,涵化西方文化。同时,以中国在全球的媒体布局、孔子学院和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为平台,习-李体制在推动中国全球投资建厂的同时,正在运筹中华文明的全球化的宏伟战略。如果说毛泽东和邓小平推动了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涵(即吸纳)和演(初步的本土化),那么,习近平则在倾力消化和吸收西方文化,赋予它以中华文明的自律、开放、包容与和谐的实质和灵魂,即推动世界文化合理地中国化。

因此,21世纪的中国不仅是被英美全球化的中国,而且应该是新全球化的主导者。今天的中国应该在国内、亚太和全球背景下,在推动新全球化的过程中打造一个全新的全方位的涵化性文明模式——既合而不同,又互联互通、互学互鉴的文明模式。这一涵化性文明模式,不同于20世纪仅以经济为中心的、狭窄的、不具备普遍性和不可复制的北京共识和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也区别于具有强烈同化倾向的华盛顿共识、以美国为代表的核心价值单一性强、冲突倾向的一元-同化式文明模式和其对内所采取的族群文化互不相濡的多元相对主义模式。

自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开以来,在习-李体制下,中国正在实施一系列国际战略:从建立海洋强国战略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从建立金砖五国发展银行到亚洲基建银行,从设立丝绸之路基金到新型大国关系建设,从中非论坛到中拉论坛。用什么思想统领和指导所有这些战略呢?答案是习近平的中华文明复兴中国梦。什么是所有这些战略的最终目的呢?我认为,是打造一个新全球化的正能量模式——涵化式全球文明模式和包容性全球秩序。这也许是习近平中华文明复兴中国梦的最终目的。笔者相信,在世界目睹了美国自1929年以来,尤其是自2001年“9.11”以来所采取的一元-同化模式给美国自己和这个世界所带来的战乱和灾难后,世界会选择一个更合情合理的崭新的世界秩序模式——涵化模式,一个被现代化和全球化脱胎换骨了的奋发有为的新天下体系。

四、涵化哲学观对中国全球传播的启示

第一,全球传播应该以在全球范围内打造既互联互通、互学互鉴又“和而不同”的文明模式为目的。具体讲,首先,在深入比较研究中华文明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明的异同和互补性基础上,构建全球传播涵化理论体系。全球传播涵化理论话语体系既要科学、独特,又易于在国内外传通,极力避免自言自说。建议由国内有关专家、国外相关华裔专家与欧美、亚非拉和中东相关专家组成理论研究团队,共同合作完成这一理论体系的构建。

第二,在战略上,广泛搭建多国、多区域和多文明、多族群的跨文明对话、交流与合作平台,将其常态化、制度化。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论坛实现了常态化和制度化,如博鳌亚洲论坛、欧亚论坛等,但类似以文化交流为主的太湖论坛还不够多,不够国际化和全球化。建议中国政府支持和鼓励国内民间社会在五大洲四大洋建立类似的以文化交流为主的常态化和制度化论坛,创造国际公共产品。例如,全球孔子学院可以与美国富布莱特基金会、英国文化学会和德国的歌德学院等建立交流对话合作机制,定期举办类似的学术和教育活动。

第三,中国全球传播在弘扬既互联互通、互学互鉴又“和而不同”的涵化文明模式过程中,通过全媒体传播渠道,集中反思现代化和全球化给人类带来的困境。具体讲,中国全球传播应该重点解构已陷入怪圈不能自拔的冲突文化,防范诱发不可操控和管理的恶性冲突、不良竞争和战争因素的出现,在国际草根社会层面,即“生活世界”层面,培植理性、开放和包容的及和而不同的土壤。例如国际军备竞赛、环境污染、资本和技术的霸权等,都是导致地球村不和谐的诱因,值得中国全球传播体系逐一地、持之以恒地深度关注,从而唤起全球各种利益相关者的高度重视,及时采取必要的协调行动。

总之,涵化哲学观是自律、开放和包容的世界观,本质上不同于现代西方的一元-同化哲学观。用涵化哲学观重新定义全球化,将有可能促使一元特质和同化倾向的一元-同化模式演变为多元、包容、自由、平等、互联互通、互学互鉴、相辅相成的新全球化模式。中国文明,作为涵化哲学观的缔造者,理应依赖相应的全球传播战略战术,担当这一历史重任,带领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一道,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作者供图)

(说明:本文前半部分被收入2014年6月27-29日在上海/崇明召开的“中国哲学再创造暨贺成中英先生80寿辰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

「参考资料」

①Berry, J. W. (2003). Conceptual approaches to acculturation. In Chun, Kevin M. (Ed); Balls Organista, Pamela (Ed); Marín, Gerardo (Ed), Acculturation: Advances in theory, measurement, and applied research. (pp. 17-37). Washington, DC, US: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xxvii, 260 pp. http://dx.doi. org/10.1037/10472-004

②冯天瑜:《坚持主体性与中外涵化的统一》,http://www.cnhubei.com/hbrb/hbrbsglk/hbrb11/201406/t2952188.shtml

③Gerbner, G. (1998). Cultivation analysis: An overview. Mass communication & society,1 (3/4), 175-194. http://www.pwsz.krosno.pl/gfx/pwszkrosno/pl/defaultaktualnosci/675/5/1/s08a_lk_ cultivation_overview_gerbner.pdf

④贾文山:《中国只有走中西文明结合的道路》,中国选举与治理网:http://www. chinaelections.com/article/105/235139.html

⑤习近平:《习近平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大会讲话全文》,http://ru.qq.com/ a/20140924/060543.htm

猜你喜欢
哲学观中华文明全球化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马克思实践概念的超越之维——从与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观的比较谈起
全球化陷阱
试论康德哲学观对柏拉图哲学观的超越
“马克思的哲学观”研究的几个前提性问题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