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为什么不那么亲了

2015-05-30 10:48黄菲
党员文摘 2015年2期
关键词:表哥亲戚亲情

黄菲

在我们的生命里,存在着这样一种人:他们不是你可以放心倾吐心事的人,但关键时候却是你可以托付大事的人;他们总是在互相攀比,总是在背后说长道短,但他们也互相扶持,互相守望,在对方出事时第一时间赶到,出钱出力,出谋划策;他们尽管有时互相嫌弃,互相指责,但在葬礼上也会为对方悲痛流泪……他们是欢喜冤家,是麻烦制造者,但也正是他们,构筑着我们对这世界最初的眷恋,结成了我们和这世界最天然的亲缘——他们是我们的亲戚,是我们人生中必不可少的角色。

然而,一个伤感的现实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亲戚越来越少,关系越来越疏远,曾经让我们觉得温暖的亲戚,慢慢地没那么亲了。

当我们怀念亲戚时

我们在怀念什么

尽管亲戚似乎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了,但总有一些时候,我们会怀念亲戚。

年轻一辈最怀念的,是“走亲戚”的热闹和快乐。70后的许多和妻子在杭州工作,老家是安徽的一个小县城。提起亲戚,许多说:“学生时代,最盼的是过年走亲戚。除了去外公外婆家,还要去叔叔伯伯姑姑姨妈家。虽然当时大家生活都清苦,但请客那天会做很多好吃的菜。表哥表弟表姐表妹一起玩耍,大人们边喝酒边聊天,别提多美了。”

80后的陈曦和许多有着相似的依恋。他说:“小时候,我在姥姥家待的时间最多。姥爷弟兄好几个,所以我的叔辈舅舅也多,他们的孩子更多,我就有十来个表哥。一放暑假我就去姥姥家,表哥们领着我到河边捉鱼,爬树上捉知了,每次快开学的时候,我都舍不得离开。后来,随着姥姥、姥爷相继过世,亲戚们慢慢疏远了,那些曾经亲密的表哥,由于各自天南海北,相聚就更难了。”

父辈们最难忘的,是亲戚们互相扶持的情分。60后的老易说:“我儿子考大学那年,我摔断了腿,半年多没有去做工,孩子妈妈又不巧生了场大病。收到录取通知书本来是高兴的事,但一家人愁得不知怎么办才好。亲戚们自己手头也不宽裕,我们也不好开口借。第二天一早,儿子的两个舅舅和两个姨妈来了,说他们已经凑齐了学费,还给儿子准备了一个新皮箱,一套新衣服,一双新皮鞋,说去省城上大学不能太寒酸。”

关于亲戚,我们各有故事,各有心思,但有一种情感是共同的,那就是怀念。懷念的,是欢乐亲昵的群居生活——逢年过节的团聚是那么热闹,和表哥表姐堂兄堂妹一起玩乐的时光是那么欢快;怀念的,是温暖醇厚的人情味——虽然相互之间也难免有点小磕小碰,但只要哪家遇上了困难,亲戚们就一定会及时赶到;怀念的,是温良和美朴实醇厚的“过去的日子”——大家长幼有序,礼节周全,有借有还,顾全体面。

亲戚没有变,是时代变了

木心曾经写过一首优美的诗: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是美好而又诗意的。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带走了“从前”,那田园牧歌般的“过去的日子”成了我们共同的乡愁。亲戚,是乡愁中一道隽永的风景。

人情淡了,不是亲戚变了,不是我们的心变硬了,而是时代变了。木心的那首诗,叫做《从前慢》。是的,从前,我们生活在一个慢时代,而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快时代。这快的时代改变了很多事物,包括我们和亲戚的关系。

城市化进程加快了,人口的迁徙变快了,导致大量由宗亲血脉形成的关系网逐渐疏离,建筑在小农经济基础上、以家族为核心的社会结构受到了巨大冲击。大量人口的流动,加剧了家族观念的衰落。长期漂泊在外的流动人口,与家乡亲戚的接触自然少了,与亲戚间的关系必然日渐淡漠。“我们这代独生子女,父辈大多有兄弟姐妹,幼时过年聚会二三十口人,长大后堂表兄妹各奔东西,几年难见,就渐渐疏远了。”在长沙工作的黄斌,老家在山东,现在一个叔叔在上海,一个姑妈在青岛,一个姨妈去了新加坡,表兄弟堂兄弟全都相隔甚远。“俗话说一代亲、二代表、三代了,大概是有道理的。”黄斌遗憾地说。

社会发展变快,同时也意味着亲戚之间会出现发展的不平衡。发展得好的,上升到了更高的社会阶层,发展得慢的,停留在原来的阶层。当亲戚之间的差异变成了阶层与阶层的差异,疏离和隔膜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以前的情分固然还在,但真的相处起来,可能双方都会觉得不够舒坦自在。

我们的社交方式也更加快捷和多元了。亲戚这种最传统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亲缘上的,然而,随着社会变迁,这种社会关系在城市里已经开始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业缘、利益缘。所以,我们的“朋友圈”里,更多的是同事、领导、客户、合作伙伴,鲜少有亲戚。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最热衷的交往更多地建立在趣缘,即趣味一致上。我们的交往圈开始慢慢变成一个“价值圈”,亲戚渐渐淡出了这个圈。

社会的快速发展,加速了代际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令亲情变得不那么可爱了。一方面,中国传统的熟人社会注重人情、私情的表达,相互了解、打听各自的情况,常成为典型话语;另一方面,已经习惯生活在陌生人社会中的年轻人,则更注重自身的隐私和个体感受,熟人社会中常见的嘘寒问暖、问候打听,往往会让他们产生被窥视感而觉得不适。

亲戚仍是我们

最亲密的关系

毋庸置疑,中国必将会由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所以,宗族、亲戚观念的式微是一种必然。然而,不管时代的变化怎样改变着我们和亲戚之间的关系,有一样东西是不会变的——“亲戚”的背后,是一脉相传的亲缘关系和伦理秩序,而我们中华民族是重视亲情和伦理的。

是的,在网络上,你有许许多多“亲爱的”和“亲”,但是,亲戚仍然是不可取代的。亲戚能满足你对亲密关系的需要,对热情与关怀的需要,对安全感与信任感的需要。我们和亲戚的关系因为掺杂了太多的“俗务”而显得不那么高雅,但这样的关系因为浸润了人气而有了更坚实的基础,更加接地气。你和朋友也许因为一点误会或者话不投机便有了芥蒂,断了来往,成了茫茫人海中互不相干的路人,可是亲戚,因为和你有着太深的渊源、太多的羁绊,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矛盾,你们的情谊仍在,并伴随你们一生。

我们无法回到从前。而且,在享受了现代文明带来的巨大便利之后,不管农耕文明之下的群居生活多么温情和淳朴,我们也只愿意远远地致敬和怀念。可是,总有些什么,是我们应该做、值得做,也能够做的,那就是,像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一样,将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美好的、坚贞的、厚重的部分传承下去。比如,重温单纯的亲戚关系,令亲戚重新亲起来,令家族观念在下一代心里不至于一片空白。

亲戚之间不管差距有多大,对亲密情感的渴求是一样的,对信任感和安全感的需要是一样的。不要担心会“高攀”了那些风光显赫的亲戚,再成功的人也需要温情;不要嫌弃那些爱盘问打听的亲戚,那只是他们表达关心的方式,也是一种亲情流露;不要害怕打扰那些忙碌的亲戚,一份久违的问候也会令他觉得惊喜和感动。拿出你的真心来,因为真心一定会被感觉,被呼应,被传递,会让你成为亲戚这条亲情链上最结实强韧的一环,一环一环链接下去,亲情才会源源不断,生生不息。

(摘自《时代邮刊》2014年12月上)

猜你喜欢
表哥亲戚亲情
永不凋零的亲情
结对帮扶成“亲戚” 扶贫路上心连心
表哥来了(1)
表哥来了(2)
青蛙表哥
远房亲戚
我们是亲戚
比亲戚
伪亲情何以大行其道
清明话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