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式送礼”

2015-05-30 10:48斋藤淳子
党员文摘 2015年2期
关键词:大石头心意纪念品

斋藤淳子(日本)

日本和中国都是礼仪之邦,都要常常给家人和朋友送礼物。但在中国,送礼和收礼,有时候却让我感到有点痛苦。

有一年,我去贵州出差,当地政府送我一个大石头乌龟作为纪念品。礼物很有特色,可是太重,我一只手都拿不动。更惨的是,跟我一起出差的中国老师是一位退休官员,他也拿不动,就把他那份纪念品给了我。作为客人,把主人的礼物留在酒店房间是很不礼貌的,于是,当时还是年轻瘦弱小姑娘的我,只好硬扛着两只大石头乌龟回家了。

我明白中国人的心思——送礼必须“高大上”,越大越重,越表示有心意。我的感觉是,中国和美国都比较追求大,似乎大就是美。而日本人追求精致,小而精才是好东西——日本有个说法叫“花椒虽小,而味道尽到”。送礼如果数量太多、体积太大,可能反倒给别人添了麻烦。但这一点常常被中国人误解,认为日本人“小气”。

作为生活在中国的日本媳妇,最不习惯的是婆婆送成箱的鸡蛋。对中国人来说,这或许是代表巨大的关爱和幸福。对我来说,这却意味着要赶紧吃完的巨大压力,因为在日本吃鸡蛋讲究新鲜,主妇每次一般只会买6个或12个鸡蛋。

此外,在中国,送礼常常是因为“同伴压力”,似有半强迫的性质,令我感觉不是那么自然。

最好的例子是,现在每逢教师节,孩子们上学几乎都会带着大捧鲜花送给老师。之所以都送花,是因为这两年学校明确规定不让孩子送礼物给老师(这是一种进步),但不少家长还是教育孩子:如果你希望老师喜欢你,就要送礼物。于是,鲜花并非心意所至的礼物,而是因为大家都这么做,不送就顯得对老师不尊重,自己也丢面子。

当下中国人送礼还有一个趋势,就是忽视心意,重视礼物的价值(其实是价格),好像送礼必须送名牌。

据统计,世界顶级名牌货的三分之一是在中国销售,这里面很大一部分应该就是社交礼物——礼物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礼物,而变成了一种“社交交易品”。高档礼物的“日常化”和“大规模化”,可算是一种中国特色,由此产生的一个后果是,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物质化和利益化。

其实,我最欣赏的中国礼物是无形的。那种真朋友之间,不用刻意送礼,也会在需要的时候为你尽力的感情,这才是我喜欢的中国味儿。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2014年第48期)

猜你喜欢
大石头心意纪念品
旅行纪念品的错觉
小路上的大石头
我的心意
最大规模的蝙蝠侠纪念品收藏
12月,12分心意,12次相遇,万千陪伴
当位即妙
——风、幡之外的心意
最好的礼物,最美的心意
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发展趋势
大石头与小宝石
科比告别赛 纪念品热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