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铁面办家事

2015-05-30 15:10张奉连
党员文摘 2015年2期
关键词:细粮胡耀邦粗粮

张奉连

党员领导干部能否管好自己的亲属,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关系到整个社会风气,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原则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胡耀邦同志为全党干部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

“全家每人每天

都要吃两顿粗粮”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国家粮食供应紧张,城市人口的定量都很低,副食品更是缺乏。胡耀邦的小女儿满妹当时正在上小学,同其他孩子一样吃不饱饭。胡耀邦當时是中央委员,按规定有补助。但他给家里人定下了规矩:“全家每人每天都要吃两顿粗粮,不许吃补助和细粮,因为那是特殊化。”胡家三个儿子平时都住校,只有满妹一人是走读,在家里吃饭。炊事员老张自己有五个儿子,没有女儿,所以特别疼满妹。每当有客人来打“秋风”(改善伙食)时,他总是偷偷留下一点给满妹吃。

有一次,老张给满妹带午饭时,悄悄装了点米饭,不巧这件事情被人发现,告诉了胡耀邦。胡耀邦把老张叫来问:“你给满妹带米饭了?”老张不回答。“不是规定一天只有一顿细粮吗?你怎么给她吃两顿呢?”胡耀邦接着问。老张涨红了脸,强辩说:“谁说的,谁说的,没有的事儿!”出了门,他自言自语地嘟囔:“家里就她一个,人小又吃不了多少。同学们都带细粮吃,咱们家老带粗粮,怎么好意思。”

在满妹的记忆中,只有这么一次,父亲过问了家里的柴米油盐。

“我们家的人不应该走后门”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胡耀邦夫妇都受到冲击。胡耀邦被发配到河南省潢川县黄湖农场劳动。满妹的母亲境况更惨,在牛棚里熬了一年多。

1968年,满妹被分配到北京市造纸总厂当车工。一年后,看到厂里不少同龄人陆续都去参军了,她就自作主张,找了父亲在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时的搭档,时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的郑维山。她托警卫员带话说“我是胡耀邦的女儿,想请郑司令员帮我去当兵”。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当上兵,满妹深感不易。

几年兵当下来,满妹发现身边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地被推荐上了大学。苦闷的她给父亲写信,希望父亲能托托关系,让她也有个上大学的机会。胡耀邦很快回信了,他说:“你原先分配在工厂,后来当兵我是不知道的,内心也是不赞成的,因为是走的后门。现在又提出想上大学,我认为你应该靠自己的能力。我们家的人不应该走后门,而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打那以后,满妹再也没有指望能沾父亲的半点光。

1982年,胡耀邦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前夜,他召集了家庭会议。他把在家的人都叫到小客厅,郑重地对大家说:“中央可能要我担任非常重要的职务,我想先向你们打个招呼。今后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千万不要以为天恩祖德,千万不要忘乎所以。如果你们中有任何人出了问题,只能是自己负责,我是不会讲情面的。”

“共产党人不是给

一家一族办事的”

胡耀邦说过“共产党人是给人民办事的,不是给一家一族办事的”。他严于律己,从来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力、地位为家族和亲属谋取过任何的利益。

1981年,胡耀邦的侄儿胡德资(其胞兄胡耀福的二儿子)经县里的一个领导帮忙,在岳阳轻化公司安排了工作。按常理,侄子安排了工作是件好事。但胡耀邦没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绝不允许家人利用自己的影响谋半点私利。他马上责令那个县里的领导将侄子退回了农村。

在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胡耀邦当选中央委员会主席。当晚,他就委托秘书电告家乡的党政领导:不能敲锣打鼓搞庆祝活动,不准哥哥胡耀福外出作报告。胡耀邦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他又定下一条规矩:不准亲友上北京找他办事,不准亲友打着他的招牌办事。直到胡耀邦逝世,他在浏阳的亲属没有一个人转为城市户口或者安排工作。

(殷欣奎荐自2014年11月22日《人力资源报》)

猜你喜欢
细粮胡耀邦粗粮
胡耀邦:让社员们多搞点“小自由”
粗粮的三种错误吃法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细粮VS杂粮
粗粮不宜细加工
粗粮养生不养胃
建设施工用油渴盼“细粮”
全国农业税负担情况
胡耀邦与拆迁户二三事
粗粮代餐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