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7 Module 3 Literature教学反思

2015-05-30 21:20任贵斌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新课程过程

任贵斌

[摘要]外语课堂教学既是一个掌握外语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激励情意的过程。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动机、兴趣等。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因材施教。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教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049

在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区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我讲的是高中英语外研版选修第七册第三模块——Literature。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自己教学中的亮点,同时也发现了几点不足之处。

外语课堂教学既是一个掌握外语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激励情意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态度、气质、性格和良好的习惯等。学生在学习、掌握外语的过程中伴随着传递情意的活动,学习外语和交流情意相互间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组成一个整体。

一、教学步骤

我在课堂的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动机、兴趣等。

1.导入,注重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部分必须成为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好,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使他们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反之,如果导入失败或者学生对课堂导入的反应效果不佳,则会大大降低本节课的课堂效率。我通过大家都很熟悉的电影《西游记》和《远大前程》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首先,我问学生是否看过这两部电影。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同学们都能回答上来。显而易见,大家对《西游记》这部电影都很熟悉,同时,大部分同学也熟悉《远大前程》。从而,由大家熟悉的电影引出本课要讲的主题——文学。由此,对于主题的导入就很容易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继续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

2.词汇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七个单词的练习,让学生迅速地熟悉单词,为接下来的速读和精读做准备。词汇的设计,要求比较低,基本上着眼于全体学生,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速读与精读。英语阅读能力是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之一,在各类考试中考查的比重很大,一直是英语教学的重头戏。“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一段《远大前程》的视频,学生对文章有了极大的兴趣。然后,我设计了六个判断题,让学生快速地读文章,判断这六个判断题的对错。接着,我设计了三个问题,锻炼学生的精读能力,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课文。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我考虑到了问题的梯度,难度循序渐进,既照顾到了全体的学生,又分一定的层次。做到了面向整体学生,同时又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

4.概括文章的整体内容。我设计了一个完形填空题,概括总结全文的内容。通过这个步骤的练习,锻炼了学生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概括总结归纳能力。

5.讨论和总结。本课的主题是“文学”。最后,我通过问题“Whats your favorite novel, and why?”回归主题。学生们每个人肯定都读过小说,也都有自己喜欢的小说。让学生积极讨论,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的理念。

二、本次课的亮点

1.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化英语阅读课教学。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体现在它能够把教学内容以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和声音展示出来,可以提供真实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利用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不同体裁的阅读材料设计相应导入环节,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同时,利用多媒体优势,组织、指导、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和谐、愉悦、民主的课堂气氛。

2.“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观。教学活动以学生在课堂上做事为主,教师的作用是负责组织、引导、帮助和监控,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促进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从追求学习结果转向追求学习过程,真正把学生当成获取知识、发展自我的主人。在本节课中,我结合实际,以影片导入,让学生反思自己看过的小说,从而导入Literature主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对中国小说《西游记》与西方的Great Expectations进行比较,使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切实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观。在课堂上,学生们既单独思考,又分组合作,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组织、引导、帮助和监控,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3.“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传统教学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教师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接受现成的知识和结论。这种“守成性”教育严重影响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求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应该成为培养学生英语能力的“火种”。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不断创新和培养实践能力的过程,让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通过“速读”、“精读”两个环节,学生对西方文学Great Expectations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描述及后边的综合运用,学生们对Pip的个人经历以及人物关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真正体现了“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

4.本着新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分层次教学,做到了因材施教。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积极学习新课程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注意到了分层教学,做到了因材施教,保证每一个学生通过这节课都有一定的收获。同时,我照顾到了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分层次教学,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我设计的问题既有简单的,又有梯度较高的,做到了因材施教。在安排和布置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我注重教学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还要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尽量为所有的学生都创设发展各自个性和特点的空间和舞台。只有尊重学生的差异并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才能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5.课堂气氛积极活跃,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愿意学、主动学。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对一节课的成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课堂气氛积极活跃,学生们愿意学、主动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在这种气氛下,基本上能做到正常发挥自己的学习水平,还有很多学生做到了超常发挥。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体现了学生的中心主体地位。

三、本次课中自己的几点不足之处

1.课堂经验不足,对于一些环节的过渡有些生硬。

2.在概括总结的过程中,问题的设计有点偏难。

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我要谨慎、认真地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在授课过程中,我要合理使用过渡语言,使课堂的每个环节更加自然,更加流畅。

(责任编辑周侯辰)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新课程过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