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新问题及对策

2015-05-30 10:48罗兵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5年15期
关键词:小组讨论独立思考同学

罗兵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时下被大为推崇的学习方式,其优点很多.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取长补短,通过集体的智慧解决单靠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往,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跟别人交流的习惯,更深一层地讲,使学生养成了勤于探究的习惯,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小组合作学习出现的新问题

诚然,小组合作学习有其他学习方式无法比拟的优点,但是笔者在运用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深入教学的细节,逐渐发现这种教学方式有许多新的问题浮出水面,归纳起来主要有这些方面:

1.小组合作的时机选择存在或早或晚的情况,要么泯灭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要么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

2.教师介入时间的选择不合理降低了小组合作的实际效率,导致小组合作信度的下降.

3.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失位,会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形成不了系统,达不到高度,甚至有时会产生迷茫.

4.小组合作学习中对“个人英雄”与“集体发展”不能统筹协调,导致“马太效应”.

二、小组合作学习出现新问题的解决对策

数学教学刚开始运用小组学习法的时候这些问题难以发现,但随着小组合作学习的持续进行,渐渐地就暴露了一些问题出来,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但是关键是如何解决这些不完美,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安排学生展开小组学习的时间要适时

小组合作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方法之一,而不是唯一的方法,虽然其优越性明显,但也不能完全取代其他教学方法而独霸课堂,教育教学活动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灵魂的碰撞,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浩大工程,所以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即便是在一节课上,教师也会以一种教法为主,其他教法穿插其中的.

因此,小组学习不是何时都可以乱用的,要根据问题的不同和学生课堂的反应随时调整的.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每一个章节都会有学生自己一学就会了的问题,比如集合一节关于集合、并集、交集等概念,这样的基础性知识就没有必要让学生再展开小组讨论浪费时间了;对于难度稍微大一些的知识,也不能不给学生自主独立思考的时间就展开小组讨论,小组讨论过早的话,是必会逐渐泯灭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是可怕的后果,要让学生充分独立思考之后再进行小组讨论,这样既保证了学生有独立的空间挖掘其自身的潜能,又能够通过交流让组内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二)教师要注意观察,合理介入

很多数学老师在介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这一问题上容易发生两种倾向:

其一,介入过早.如上面一点所说的,需要学生展开小组学习的问题在数学上必须是有些难度的问题,这就需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所有的问题展开讨论之前都要有学生的独立思考,这是不能跳跃的一个环节,学生充分思考再展开的小组学习才更为顺畅和有效.对于满堂灌根深蒂固的一些教师来说,给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学习的时间简直就是一种煎熬,教师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感觉给学生五分钟就好像过了一小时似的,这类老师最容易做的就是匆忙打断学生,然后自己大讲特讲起来,完全不顾及学生的感受.

其二,介入过晚.还有一部分教师则走向另一个极端,这部分教师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就要完全放手给学生,这时就会出现我们在听数学公开课的时候经常见到的一幕:教师选择一道难度比较大的题目,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是小组讨论,因为题目难度大,讨论声一直连绵不绝,这位数学教师就任由这种情况一直延续着,这就浪费了大量课堂时间.笔者认为根据教师的预设,大概给学生明确小组活动的时间,让其有紧迫感,当学生在预期的时间还没有停止迹象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叫停,依据之前的观察,选择两位相对思考成熟的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再加以点拨思路,让学生产生茅塞顿开的感觉.如果一直不叫停,学生的问题瓶颈就很难打开,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也降低了课堂效率.

(三)缺位而不失位,总结提升知识层级

小组合作学习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以学生的能动性为根本支撑点,是对越俎代庖式的教学方式的一种纠正.这种方式就是让老师退一步,留一些空间给学生,在有些问题上要相信学生的智慧足以解决,教师在课堂上不必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教师的某些缺位不是教学的瑕疵而是教学的智慧.

但可缺位绝不可失位.缺位是一种智慧,失位就是一种失职了.有很多数学老师认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很好上,不用备课,直接让学生讨论,然后让小组推荐几名同学讲一下就完事了,凡事都交给学生就行了.其实这就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主要的失位表现.教师的介入是必须的,有的还需要教师拓展课外的知识,有的需要更深入的讲解学生才能更为透彻地理解,还有的需要前后知识的融合,建构成为知识网络,才能让学生有整体俯视这一系列知识的能力.

(四)学生主动与教师随机提问结合,促优转弱,拒绝“马太效应”

小组合作学习一般是先由班主任根据学习成绩、男女比例、性格爱好等平均划分出几个小组,以便于展开竞争和评比,也可以促使组内互助.但是笔者在实践的过程中却发现很多的小组每次都是固定两三个甚至一名同学回答问题,有的时候一名同学一节课能起来回答十几次的问题,这些学生往往都有一些共同特点:成绩突出、胆大活泼、口才较好等.如果只是任由学生主动起来回答问题,固然可以使课堂更流畅,但是这也让很多成绩不突出、内向胆小、表达能力差的同学更没有了锻炼的机会,还会让一部分偷懒的同学懒于听课思考,这就必然会产生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所以教师还要有随机的提问,让所有同学专心思考,组织好语言,随时准备回答老师的提问,这样才能使优者更优,弱者转优.

任何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完美,但数学教师要能够在运用的过程中灵活变通,并能把随时发现的新问题认真研究,找出对策,相信所有的课堂将达到所期待的完美.

猜你喜欢
小组讨论独立思考同学
教育的目的是独立思考的培养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谈独立思考
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
谈独立思考
如何提升初中社会课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语文学习小组讨论的纠偏与回归
如何帮助开放教育学生有效开展小组讨论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