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开低走”去“超越”

2015-05-30 02:18吴晓强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5年15期
关键词:分数智慧思维

吴晓强

叶圣陶先生说:“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如扶孩子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智慧是植根于爱的,教师不仅要尊重和宽容学生,更要欣赏学生的独特感受和多元见解,不排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节外生枝”.在充满智慧的课堂上,学生不再是唯唯诺诺、亦步亦趋、小心翼翼.这样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吸引着每一名学生进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融合、心灵的交互,学生的思绪得以飞扬,灵感得以激发,智慧得以生长.

一、课始“高开”,力求学生的自觉

“高开”,就是要创立学生最能发展和最好发展的教学立意与创意、教学方式与方向、教学策略与智慧.在知识的引入,问题的提出,情景的创设,探究活动的设计,知识、概念的建立和问题的解决等方面,力求“学生的自觉”.

四年级“异分母加减法的练习”一课.老师首先出示六个分数,并请学生根据这组材料提出自己想到的数学问题.同时,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在这些分数中可以组出哪些和大于1/2而小于1的算式?”一个看似很宽泛的问题引发了学生不同层次的思考,有的孩子试图通过计算得出结论,而有些孩子通过估计猜想算式.紧接着顾老师的一句“你认为可以直接报出的算式是哪些”再次让学生产生思维碰撞.“我认为1/2与比1/2小的分数相加一定是大于1/2而小于1的.”“我认为3/8也会有相同的特点.”学生们敏捷的观察力和严谨的思维让与会的老师们叹服.在大部分的同学猜想和推理过后,老师也关注了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孩子计算出猜想算式的得数,使得不同层次的孩子练习了基础的异分母的加减法的技能,同时再次验证了猜想.整堂课层层递进,充满着思维的碰撞,孩子们思维严谨、专注,精彩的发言令听课的老师们惊叹.

像这样一节计算的练习课,我们可以上成一堂非常扎实的练习课,只为提高孩子的计算技能,计算快速、正确,通过精选习题、反复练习,直到把这些计算放到解决生活性问题中.但我们不能为了纯粹地提高孩子的计算能力,让孩子进行纯粹的机械练习.应该是基于知识、拓展学生的能力,着眼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自觉地进行练习,从而巩固孩子的计算能力.

二、课中“低走”,力求学生的自主

“低走”,就是要“低”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上、探索问题设计的布局上、学生学习方式的设定上、师生交流时机的把握上、学生参与情趣的开发上.如果说“教”是为了学生的“开启”,提供学生“不教”而获得自主、自觉、自为能力的扶手.那么,“不教”是为了学生学习的“自由”.有“自由”就有机会,就有自己,就有主张,就有创造的空间.

如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请同学们用你手中的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的纸片分别折出它的1/2来.”在“分数的初步认识”课上,学习了1/2后,华老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想法折1/2.

在展示折叠1/2的不同方法时,一个男孩子突然站起来大声说:“老师,我和他们折的不一样,是1/4.”

华老师一愣:“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啊?”

“就是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男孩一边十分认真地说,一边把折纸举过头顶.

这下出问题了——华老师预先设计的方案还没到这一环,他原来的设想是,讲完1/2,再讲1/3,最后讲1/4.而且,他把所有的教学图片都一一设计好了.怎么办?把学生的这个发现放过去,接着按预先设计的方案进行下去吗?

华应龙毕竟是华应龙.没有太多犹豫,他决定跳过1/3这一环,便和学生们讨论起1/4是怎么回事来,围绕着1/4大做文章.

讨论得差不多时,华老师话锋一转:“同学们,老师让大家折1/2,他却折了1/4,你们对这事怎么看?”

“老师让折1/2,他不该折1/4.”一名学生说.

“不合题意,他跑题了.”另一名学生说.

“他没听老师的话,没按老师的要求做.”又是一个孩子的声音.

“同学们,你们就没有别的想法了吗?”

停顿了片刻,一名同学说:“老师,我既批评他又表扬他,批评他不听老师的话,表扬他又让我们学会了一个新的分数1/4.”

“我觉得他特别会创新.”

“同学们,你们想听一听老师的评价吗?”

“想!”学生们齐声道.

华应龙走到这个男孩子面前,深深地给他鞠了一个躬:“我真的很欣赏你啊,你这样的学习就叫作积极地学习,主动地学习,很有创造地学习.”听了老师如此的评价,男孩子开始有些不解,转而露出了灿烂的微笑.

接着,孩子们纷纷折出了1/8,1/16,1/32……有一个孩子告诉大家:“我还能折出4/8呢!我还发现4/8和1/2一样大.”

教学是一门艺术,不过,这是对专家型教师而言的.要把教学变为艺术,必得有教育教学的大智慧,否则,当面对无数不确定性的开放的课堂,教师就要手足无措了.新课程就强调教学的生成性,许多老师也意识到不能再照教案上课了,要倾听学生的声音,要把课堂中的意外变为教学资源.但是,如何判断课堂新信息是有价值的,如何抓住有价值的信息以改变教学的行程,却成为教学的两大难题.许多教师就是在预设与生成之间迷茫地摇摆,一些教师则为了生成而生成,结果置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于不顾.许多课堂因此成了徒有热闹的形式而已.

华老师的这堂课,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大智慧.面对那个提前折出1/4的学生,出于尊重,许多老师也会让他起来陈述自己的发现,也许可能暂时变换教学环节,但是,老师极少会创设出“话锋一转”以下的环节.临时决定跳过教学1/3的环节,已经不容易,许多老师对生成性的理解,也就满足于这样的层面,哪里还会再往前走一步?而如果细细追究,这样的生成性,仍在认知层面的目标上打转;而其中可以挖掘的也更为重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则依然被忽略了.华老师不同,他捕捉到了这一课堂信息更为丰富的内涵,他决定要把更深层次的教育价值挖掘出来:他故意抛出了一个必定要引起争议的问题,然后再来一个峰回路转,自然点出积极、主动、有创造地学习的重要性.果然,有了这个创造性教学环节的铺垫,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呈现出极其生动的风景.经历了这个“波折”,学生不仅在认知上获得了意外的发展,而且学会了自主,学会了创造,并因此获得了学习的快乐——这才是教育更应该追求的目标.

一个教师之所以睿智,就在于他不仅勇于把课堂向无数的不确定性开放,而且能敏锐地把握课堂中新信息的丰富教育价值并挖掘出来.

三、课尾“超越 ”,力求学生的自我

“超越”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它强调自我、强调内因,教我们学会如何扩展个人的能力,突破成长上限,不断实现心中的梦想.自我超越并非易事,但通过自我超越的修炼可以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人生,挖掘出内心向上的欲望和潜能,以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态度对待生活.把学生的课堂还给学生,把发现的空间“留”给学生,把研究的过程“抛”给学生,把课堂的争论“让”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尽情生长.

苏州草桥中学许宏云老师,有一节公开课,到下课铃声响的时候,学生的小组学习、全班展示、个人总结,让人觉得那节课已接近完美,许老师心里已有成功的感觉.此时,却突然站起来一名男同学,他说:“老师,我对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有一些想法.”想必许老师的心咯噔一下,下面几十位老师在听课,许老师也不知道他要说什么,节外生枝势必会造成拖课,但又不好打断他,就让他说下去.他说:“老师,我作一首打油诗,想读给大家听听.”接下来,他当众读了那首诗,(诗的内容大概是:行规则,求面积,无非公式底高;不规则,必转化,平移等积对称齐上阵,勿忘和差叠合三兄弟,然后面积得来易;同学们,齐努力,动脑换来解题易,合作探究一定要珍惜!)不得了,诗中既包含了这节课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有他对同学们表现的肯定,而且平仄押韵了得.许老师被深深触动了,听课老师们也禁不住激动鼓起掌来.

一首诗,将教学的三个任务:“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得天衣无缝,这是数学知识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繁殖能力,也是孩子学习的自我探索能力、自我发展能力,这是知识的魅力,也是教育的力量.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从“需要教”到“不需要教”,这里有一个逐步放手的过程.他用孩子学走路作比喻,说明这样一个过程,开始“或则扶其肩,或则携其腕”,“既而去扶携,忧恐足未健”,再则“翼护之,不离其身畔”,“继之更有进,步步能稳践”.当学生健步如飞的时候,我们教师是多么欣慰啊,让我们朝着这样的目标努力.

猜你喜欢
分数智慧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分数的由来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可怕的分数
算分数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