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创新培养的目标和路径

2015-05-30 10:48相德宝
对外传播 2015年11期
关键词:人才能力

相德宝

经过30多年的探索与发展,中国国际传播教育进入新一轮的调整、反思和创新时期。一方面,中国崛起打破了世界格局,中国在全球谋求国际话语权和国际软实力的实践迫切需要国际传播的人才支撑和理论支持。同时,以社交媒体、大数据、媒介融合为基本特征的新媒体对当下新闻传播格局产生颠覆性影响,更促使新闻传播学界重新反思国际传播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

因此,顺应当下日新月异的媒体变革和风起云涌的国际传播实践,重新从理论和实践双重纬度梳理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创新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成为当下国际传播教育工作者和实践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国际传播人才创新培养的目标

早期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以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国际新闻培养为典型,采用“外语+新闻”的复合培养模式,通过在外语专业中复合新闻传播技能,以培养国家所亟需的国际传播人才。从2009年开始,中宣部、教育部等部委在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五家高校开展试点,逐步探索形成“国情教育+融合新闻业务+外语+媒体实习”四大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①。整体说来,过去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基本是模块化、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注重外语能力、新闻业务能力、国际问题观察与研判能力和中国立场四种基本能力。

借鉴30多年中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结合当下国际传播面临的新形势和挑战,本文认为,复合型、国际化、多语种、跨文化、文理交叉、创新批判成为了未来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综合素质和能力成为了国际传播人才的突出特征。中国立场、国际视野、语言能力、传播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数据能力、思维能力成为了创新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七个能力纬度。

1.中国立场。它是国情教育,是政治素质,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基点。中国国际传播人才教育历来注重正确的政治素质培养。中国国际传播人才肩负着向世界说明中国、传递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的责任。

2.国际视野。它是对国际关系、世界格局的全局洞察和把握,是对国际传播目标国家(Target country)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等国情知识的全面了解与理解。缺少对国际格局和国际形势的把握和判断的国际传播必定是支离破碎的,不仅难以实现传播真实国家形象、加强国际交流、增强国际互信的根本目的,而且可能产生误导舆论,蛊惑民心,导致国际间陷入猜忌、仇视、诋毁,甚至战争的后果。

3.语言能力。语言是国际传播的基本载体,是打开目标国家的第一把钥匙。过去国际传播的语言局限于英语,伴随“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推行,多语种、小语种成为创新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出口。2012年,上海外国语大学率先利用自己的多语种资源在全校29个语言专业中开设多语种国际新闻班,致力于培养“英语+专业外语+新闻传播”的多语种国际传播人才。

4.传播能力。即新闻传播实务能力,包括采、写、编、评、议的新闻技巧,以及营销、广告、市场等传播实务能力。它是运用国际受众接受的新闻传播方法和技巧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实战能力。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尤其需要跨媒介的整合传播能力。国际传播者不仅能够通过传统主流媒体进行高大上的传播,同时也需要运用微信、微博、社交网站进行贴近受众、贴近基层和贴近民生的接地气的交流。

5.跨文化沟通能力。美国在伊拉克、阿富汗的一系列国际传播失败的案例,都证明了没有对本国文化的尊重,要想取得国际传播的成功,无异于“缘木求鱼”,毫无可能。国际传播工作者应该具备对目标国家民族、宗教、文化的尊重与调适能力,即跨文化传播的自觉与能力。只有深谙国际传播规律和跨文化沟通技巧,以目标国家和民众熟悉和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才能最终实现国际传播“入脑、入耳、入心”效果,实现国际传播最后一公里的跨越。

6.数据素养与能力。社会网络的迅速发展和现实世界的快速网络化,两者交互影响,最终指向海量数据的持续生成和繁杂数据的不断出现②。未来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具有运用文字讲故事的能力(Word smithing),更需要具备运用数据讲故事的能力(Number crunching),即精通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的数据素养和能力。

7.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当下国际传播学界存在严重的西方化偏向,将西方传播学理论与实践奉为圭臬,当成标准,甚至出现完全西化的倾向,这无疑有悖于中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在技术当道和西方偏向的舆论环境下,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更需要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国际传播人才创新培养的路径

在梳理国际传播人才创新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提出国际传播人才创新培养的路径。

1.遵循国际传播学科规律,建构国际传播人才创新培养体系

国际传播在中国高校的设立是适应国家的对外传播需求的应时之举,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探索,当下出现国际传播热,在某种程度上国际传播已经成为“显学”,但其学科地位尚未建立。而且,当下的国际传播热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政府驱动的结果。学界能否重新反思国际传播教育的本质内涵,回归国际传播教育学科属性,重新建构国际传播人才创新培养体系,这些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2.跨学科整合,适应综合性、全能型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目标

在当下综合性、全能型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目标之下,单纯的“外语+新闻”的复合培养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下的需求。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亟需拓展复合的范围,实现语言、新闻传播、国际关系、数据挖掘、文化研究、网络技术的跨学科整合。尽管过去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存在单纯注重机械拼盘、复合型人才培养简单化的问题,但跨学科的整合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必经阶段。

3.深度能力融合,改变当前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拼盘化和简单化倾向

在跨学科整合的基础上,国际传播人才创新培养能否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深度融合和创新,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点。国际传播人才需要加强语言、传播、文化、思维、技术、国际知识的真正有机融合。融合应该是突破和创新,这也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终极追求。

4.加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差异化和精细化,改善当前同质化倾向

胡正荣教授指出现有新闻教育存在“千校一面,千院一面,千系一面”的竞争困局③。在此背景下,如何走差异化竞争、创新型培养的道路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针对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同质化倾向,加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差异化和精细化应该成为未来创新的方向。在近年中东动荡的形势下,上海外国语大学利用阿拉伯语的自身优势和特色,充当了中东国际传播的智库与人才培养基地的角色。

目前,“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给当下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提出了迫切需求。“一带一路”沿线涉及40多个语种,60多个国家,40多亿人口。针对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受众,要尽可能地做到差异化传播和精细化传播。“一带一路”需要一个精细的、复杂化和差异化的一国一策的国家传播战略④。各高校应在自身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寻找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突破口,建立针对不同国家、地区、文化、语言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特区。

5.回应现实关切,关注大数据变革

面对快速变革的传媒产业生态和日新月异的国际传播实践,中国当下的国际新闻教育整体落后于快速变革的国际传播实践。与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相比,国际传播尚未回应大数据、全媒体给当下国际新闻传播教育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因此,回应现实关切,关注大数据变革,创新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成为学界与业界的集体呼声。

(本文为上海市教委教育科学一般项目《自媒体时代公民记者媒介素养教育策略研究》前期研究项目成果之一,项目号B13025。)

「注释」

①史安斌: 《对外传播及国际传播教育的新思路》,《新闻战线》,2012年第9期

②钟瑛、张恒山:《大数据的缘起、冲击及其应对》,《现代传播》,2013年第7期

③胡正荣:《全媒体时代的复合教育》,《新闻大学》,2014年第2期

④李希光:《“一带一路”的国家传播战略》,《环球视野》,2015年4月11日

猜你喜欢
人才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幽默是一种能力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