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道历险记

2015-05-30 10:48杨娟林虹崔艳琳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下水道小鸭子小兔子

杨娟 林虹 崔艳琳

幼儿生来有着对戏剧活动的痴迷,他们通过模仿、幻想与假装,满足了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戏剧教育正是基于幼儿的戏剧天性,通过激发幼儿的戏剧创作,发展其空间、语言、身体-运动等多种智能,促进其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除了开展专门的、正式的戏剧教育活动外,教师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随处可以捕捉到戏剧教育的契机。本文讲述了大班幼儿在建构区的活动中萌生戏剧表演兴趣后,在教师的支持、引导下共同经历的一次戏剧活动。

●建构区“场景”中闪现戏剧的火花

在游戏分享时间,幼儿纷纷表达在区域游戏中获得的新感受、新经验。小小告诉大家:“我们今天搭的是下水道,玩的是《下水道历险记》(幼儿最近一直在阅读的绘本)的游戏。”“那说说你们是怎么玩的吧!”教师鼓励道。曼曼是今天建构区里的“建筑队长”,他指着他们搭建的作品兴奋地介绍说:“我们搭了一个好长好长的下水道,可以先从一个地方进去,然后在里面游来游去,最后找到出来的地方。”他一边说一边扭动着身体,做出游动的样子。其他幼儿也被建构区里曲折交错的下水道造型吸引住了。“为什么要搭下水道呢?”教师试图了解幼儿的搭建意图。曼曼答:“因为下水道的故事很好玩,而且下水道也是个洞(本月正在进行‘神秘洞的主题活动,幼儿对有‘洞的事物特别敏感),所以我们决定在这里搭一个下水道。”“那你们四个人是怎么分工的呢?”教师追问道。“我们一起搭的,有的人搭入口,有的人搭管道,还有的人负责搬运积木,他们还会把积木放在管道里让它们滚下来,就像下水道里的水一样。”教师接着问:“你们的下水道里也有小鸭子(绘本里的角色)吗?”“有啊!”“在哪里呢?”小小拿起一块长方形积木,笑着说:“看,这就可以当作水,‘哗哗地流下来,也可以当作鸭子,‘嘎嘎嘎。”曼曼想了一想,站起身来,伸出手指比划着:“我还拿手当小鸭子呢。”

眼前这个“下水道”对幼儿来说意义已不再局限于空间探索和技能学习,他们正沉浸在一个幻想的世界里,酝酿着一部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绘本剧。这个“下水道”蕴含着幼儿的想象和创造,与其说是一个建构作品,不如说是一个场景,一个包含了故事情节和行动路线的戏剧场景。孩子们在描述“下水道”的构造时,就已经在想象着下水道里可能发生的故事,里面可能会有哪些角色,这些角色可能会做些什么。

如果追随孩子们对下水道的故事所产生的浓厚兴趣,支持孩子们将刚萌发的戏剧创作愿望付诸实施,会有怎样的发展呢?教师决定与孩子们一起开启一段未知结果的戏剧创作旅程。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决定将“下水道”保留下来。接连几天,建构区人气很旺,“下水道”的内部结构在不断被丰富、完善,各种版本的下水道的故事也在不断上演。

●聚焦“冒险”话题,丰富建构内涵

大班幼儿已经养成了每次搭建前先设计图纸的习惯。这天,建构区的孩子们正拿着纸和笔讨论着什么。一个说:“这里应该有一个圆形的盖子,可以从这里进去,旁边还有大楼。我家门口的下水道口就是这样的。”另一个说:“我要在这里搭一个隧道,因为污水要排到大海里。小鸭子还可以去大海里游泳呢。”

这时有幼儿提出想在“下水道”里搭建游乐场:“这样下水道里面的动物就不会无聊了。”“游乐场里面有摩天轮,还要有过山车。”但也有人不同意这样的设计,双方争执不休。这时,教师在一旁貌似不经意地问道:“小鸭子是去冒险的,那什么是冒险呢?”“冒险就是有很多危险的事情。”“那你们想想可能会遇到什么危险的事呢?”在教师的追问下,孩子们想到小鸭子可能会遇到坏人,可能会没有吃的、没有喝的。还有幼儿说:“下水道里面有好多老鼠,他们可能会抓住小鸭子,不让小鸭子出去。”

在孩子们天马行空般地想象小鸭子在下水道里的奇遇后,教师引导他们聚焦到“冒险”这一戏剧情节,沿着这一方向深入思考下去。随着情节的不断丰富,幼儿又引入了新角色——老鼠,由此引发了同伴间关于老鼠和小鸭子如何相遇、如何互动的讨论,自然而然地创造出了有趣的戏剧冲突。在孩子们的共同构思下,“下水道”工程不断丰富,最终,《下水道历险记》的图纸中出现了各种有趣的场所和设施,如大楼、下水道入口、管道、老鼠的家等。

●由表演中的冲突引发对表演样式的探索

幼儿在建构区的表演伴随着搭建而进行,但由于区域空间的局限,他们的表演遇到了很大的阻碍:动作施展不开,角色动作幅度稍大就会碰到甚至撞坏“管道”等,幼儿之间矛盾频现,表演时常因故中止。

于是,教师有意识地抓拍了一些幼儿发生冲突时的照片,并呈现在集体面前引导幼儿讨论。“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幼儿很快总结出:地方太小,身体太大,不好表演,会把积木弄倒。“那怎样才能避免这些问题呢?”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幼儿答案,而是在接下来的活动中让幼儿接触了木偶戏等资源,以拓展幼儿对戏剧表演样式的认识,还投放了各种偶剧材料,从皮影到提线木偶,从指偶到手偶,幼儿被有趣的道具所吸引,跃跃欲试。到底哪种材料适合在建构区里使用呢?教师给幼儿足够的探究时间,让幼儿把每一种都拿来试一试。不出几天,教师发现木偶、皮影、面具等材料都被晾在了一边,指偶成了他们在建构区首选的表演道具。他们说:“指偶很小,容易表演。”“用指偶不会碰到别人。”通过亲身的实践和体验,幼儿形成了对表演材料的认识,指偶因而成为建构区里替代肢体表演的最佳道具。

指偶的加入使得角色的数量有所增加,发生在下水道里的故事也因此而更加生动和完整了。有的幼儿戴着小鸭子指偶,压低嗓音说:“我一定能出去的,我是游泳健将!”有的幼儿戴上小兔子指偶,让自己的手指化身为一只小兔子,在“管道”里蹦蹦跳跳。有的幼儿一手套一个指偶,左手扮老鼠妈妈,右手扮老鼠宝宝,一会儿发出甜甜的嗓音代表老鼠妈妈,一会儿发出细细的嗓音代表老鼠宝宝。

这一天的历险剧情是这样开场的:小鸭带着自己的好朋友小青蛙和小兔子一起去下水道历险。小兔子跑在最前面:“看我跑得多快。”“那你等等我,我只能跳着往前。”小青蛙紧随其后……这时,有幼儿提出了一个问题,“下水道里面会有很多水,是水路,鸭子会游泳,青蛙也会,可是小兔子不会啊!”其他幼儿也说:“是啊,兔子会被淹死的。”“那怎么办呢?现在兔子没有路可以走啊。”“那我们赶快建一条马路,这样,不会游泳的动物也可以走了。”说完,他们拿起积木沿着“管道”内侧建了一条窄窄的“马路”。过了一会儿,扮演小兔子的幼儿突然停了下来,说:“我觉得还可以骑着马在路上跑,这样会跑得更快。”说着,他开始拿积木到“下水道”外的一处空地上搭建“马棚”,一边搭一边对“动物”伙伴们说:“你们先走吧,我一会儿就来,我多做几匹马。你看,它们可以这样跑。”说着,他拿起一块积木演示着,积木在他手里变成了一匹飞奔的骏马。

可以看出,幼儿在建构区中的表演是非正式的、即兴的,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在这里,幼儿既是演员,又是导演,所有幼儿互为观众,没有台前、台后之分,也没有出场、候场之别,所有人都百分之百地专注于自己的角色。

总之,在建构区这样一个特殊的空间里,由幼儿自己搭建的场景(建筑)激发了他们对于角色、情节的创作,这可以说是对“场景先行”的戏剧创作思路的一种探索。发生在建构区的戏剧活动使得建构活动和戏剧教育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既给了幼儿与建构作品深入“对话”的机会,提升了建构区游戏的情境性、互动性,又使建构作品在一个生动的戏剧情境中随着角色的行动和情节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完善,满足了幼儿自主游戏的需要。

猜你喜欢
下水道小鸭子小兔子
小鸭子得救了
马桶水也可以喝
开心的呼噜噜
什么是玩呢
这条路上的下水道井盖都被我承包了
下水道堵了 究竟该怎么办
表扬错了
小兔子的1天